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重建戰勝國意識攸關中國和平崛起

2023/11/2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05/06/01

中國評論

張登及


今年是二次大戰結束,同盟國擊敗法西斯軸心國六十週年。六十年前,中國以戰勝國的地位,偕同美蘇英法發起創建了聯合國,取得了與自己實力不大相稱的崇高國際地位,當時人們慶祝戰勝,收復台澎,廢除不平等條約,自豪感很強。

 

欠缺戰勝意識 妨礙大國自信

 

六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政經軍事實力早已超過當年的國民政府甚多,在國際外交上頻頻成功出擊,和平崛起之勢不可阻擋。但數十年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兩岸民眾對於中國國際地位的體會,卻跟中國的影響力有著顯著落差。人們的受害情結和「悲情」感受,每每因為與外方發生衝突而節節高升。回過頭來,這種情緒又導致激烈的行動,有時包括違法的排外行為,而加深美歐日對中國崛起的憂慮,似乎「證實」了中國威脅。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源,就是人民對自己仍舊沒有自信,而嚴重干擾成為「負責任大國」的進程。自信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戰勝國意識。

 

人們首先要了解,二戰戰勝的意義何在,才能知道為何戰勝的意識如此重要,並回答戰勝國意識如何健全,如何有助於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貢獻。

 

抗戰勝利不只是抗日勝利

 

二戰戰勝在中國一般被理解為「抗戰勝利」,是中國擺脫鴉片戰爭以來次殖民地不堪地位的開端,也一雪甲午戰敗給東瀛小邦的大辱,這是大多數人的普遍理解。然而多數兩岸民眾,特別是大陸民眾的抗戰認識,僅僅停留在這一層次。

 

二戰勝利在人類歷史上其實有更深遠宏偉的意義。它是範圍遠超過一戰的真正世界大戰;是世界多數受到侵略或殖民國家的第一個正義同盟;是全人類反對法西斯專政、軍國主義侵略的集體勝利。聯合國的建立,以及後來一系列反對殖民、反對種族清洗、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化學生物武器、堅決保障人權和弱小民族權利的種種公約,以及防止貿易戰和經濟危機的國際貿易與貨幣體制,無一不是陸續建立在二戰戰勝的基礎上。

 

雖然後來美蘇冷戰,卻也因為二戰同屬戰勝國,有聯合國等基本的溝通渠道和行為拘束,總也是小吵不斷,大過不犯,人類社會的全局的穩定得以在冷和平中確保。美蘇各方身為戰勝主力,深知再戰的恐怖與和平共存的可貴。戰勝國以及戰敗國,無論體認深淺,大體上是本於這個大範圍的共識,而共存國際文明社會之林。

 

無可諱言而非常遺憾的是,台海兩岸人民對這更深層的二戰意義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一無所知,或者有扭曲的認識。導致了以下幾個不良影響:

 

認識狹窄 受害更深

 

第一,由於抗戰勝利一般就只被理解為打敗日本,人們的焦點就特別集中於日本,沒有深入延展到反法西斯、反種族清洗等更高的、更普遍的層次上來。其結果就是指控日本扭曲歷史時,只能就中國自己的受難著墨,沒有充分放在二佔全體受難國家的大格局中。導致日本也以為其加害中韓只是「個案」,沒有什麼普遍意義。西方人士因此自然忽略中國抗日的細節,傾向認為只是兩個「東方國家」爭霸的鬥爭而已,難以與「奧茲維許集中營」、「諾曼第登陸」、「易北河會師」相提並論。日本是否誠心道歉,也就變成只是「東方」的事,無關道德上的大事大非。

 

第二,由於抗戰勝利沒有順利與二戰戰勝法西斯這個主旋律銜接,兩岸民眾遂難以發展出世界公民的自我認識,反而頗有被主流國際社會放逐、排斥的感覺。等到大陸國力上升,影響力擴大,急需一種自信、理性的大國公民觀念作為面向世界的根本態度時,人們卻對早已發展數十年的國際規範與價值非常陌生。一旦自我的認識與外國人士發生牴觸,或本國發生與外方的摩擦,便難以理性看待事情的是非曲直,而直接訴諸受迫害想像,表現出自卑與孤傲的逆反情緒。如此不僅損害國家形象,大大削減「軟國力」和國民貢獻世界的能力,還對政策的合理制定產生有害的牽制。

 

第三,由於前述兩點,使得中國很多時候都被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或至少不被誠心接受是國際社會的正常成員。當然,西方發達國家是當前所謂「國際文明社會」價值的定義者,難免以利己、有色的眼光看待發展中國家。而且兩岸關係不正常,也是中國不能平順與國際接軌的因素之一。但兩岸都沒有發展出與二戰全局勝利相呼應的勝利者自我意識,絕對是人民甚至政府難以和二戰勝利後發展數十年的秩序、格局平順相處的重大原因。歷史已經表明,縱然美歐發達國家對此秩序斧鑿甚深,偽善、不公正的安排隨處可見,但此一秩序今日大體是和平與發展旋律不可脫離的基礎,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不爭取和它的觀點相磨合,發展與進步就始終要受到阻礙。

 

中國是完整的戰勝國

 

今天大陸出現很多學者、人大代表呼喚擴大紀念抗戰,重建戰勝國意識,方向是正確的。但這種呼喚需要先知道戰勝國意識缺乏的原因何在。當中最重要的癥結就是一個歷史認識的阻礙—誰戰勝了。答案雖然簡單,中國是戰勝了。但不是只戰勝日本,而是與反侵略盟國並肩擊敗法西斯軍國主義。不是只是哪個黨派戰勝了,而是中國作為整個國家,是完整的戰勝國。

 

台灣澎湖因為戰時仍是日本領土,光復後又遭遇中國內戰以及國民政府反共高壓,本土群眾不僅對二戰中,人類戰勝法西斯邪惡勢力沒有體認,有時反而懷念起日本官僚嚴整有序、權威效率的作風。美國為了拉攏日本對抗蘇聯,縱容日本右翼勢力存活,更使台民懷疑日本二戰失敗有何公道。戰後日本慷慨捐輸,緊跟美英,投資兩岸,貌甚恭順。台灣民眾對二戰戰勝者是誰的認識就更加混淆。雖然陳水扁去年過境夏威夷,登上密蘇里號,聲稱中華民國是受降簽字者,企圖論證中華民國的延續性,但他又說這個受降國人口是兩千三百萬,就是台灣。前後連起來看,根本與史實不符。這樣的態度,絲毫無法贏得任何人,包括美日同情台獨者的真誠重視。不過台灣國際影響較小,大陸是世界領袖的明日之星,而且大陸這方面的表現是否恢弘,也左右台灣的態度。所以此一問題主要要看大陸方面。

 

也是出於歷史,特別是兩岸關係史的原因,大陸對抗戰勝利、二戰勝利的戰勝者定位也不全面周延。必須公正指出,由於爭奪正統,國共兩黨對抗戰的史績都是極大化自己的貢獻,極小化對方的功勞。台方說的都是正面戰場、正規軍如何英勇奮戰,打死不退,游擊區的克難出擊隻字不提。於是戰勝者是重慶—南京獨占。大陸方面則強調八路軍、新四軍與紅軍游擊隊大刀如何向鬼子砍去,莫斯科衛國戰爭如何悲壯。重慶甚至華府都似乎變成無足輕重,甚至有些像是散漫姑息的腐敗中心。於是抗戰戰勝者像是延安—北京。

 

但南京政權內戰失敗遷往台北,在聯合國內有名無實,底氣不足。因為聯合國相關機構確實是由親美的南京,代表當時的中國簽署創設,後來北京又長期被聯合國排拒,遂曾長期論定這些二戰戰勝國共同創設的機構、條約體系為霸權的傀儡。北京雖然終於取代台北,卻又曾同時與美蘇對抗,因此被兩霸目為與二戰歷史無甚關聯的異體。

 

戰勝史蹟 不容遺忘

 

基於這些長期積累的因素,二戰勝利者在大陸總體上被描寫成延安與世界受壓迫人民。因為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統一的抗戰紀念日也難以決定,充滿敏感因素。以八月十五日(日皇詔告投降)、九月三日(中國代表在密蘇里艦會同美英受降,國府「軍人節」)、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東北,一般被稱為恥日)、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為戰勝紀念都被提出,但都有顧慮而不能定案。當美蘇與其他戰勝國紀共同史績,譴責侵略者時,自然也早就忘記太平洋戰區第一個簽字受降的代表—中國。這種心態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後果就是,缺乏舉世(包括日本)誠心認可的中方戰勝者。戰勝者模糊,兩岸都被排擠,有時也自外於二戰戰勝的國際集體認識。戰勝的觀念自然難以拓展深化,結果中國就淪為二戰歷史的邊緣人,該有的公道也無處索討。

 

七年之症,須續以三年之艾。兩岸缺乏合理的抗戰—二戰戰勝國意識非一朝一夕,重建這個意識也 不是一蹴可及。但今年是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關口,正是以大智慧、大勇氣重整歷史認識,讓中國人民與其他戰勝國人民一起抬頭挺胸,站上正義講台的契機;是戰勝者與戰敗者以史為鑑,反省和解的大好機會;也是兩岸重建共同記憶、求同存異、找出最大交集、促進和解雙贏的機遇。只要排除一時一地、本位主義的干擾,真正實事求是,本於二戰和抗戰的史實和人類文明的大義,對戰爭過程的人事與戰後秩序,給予嚴謹公正的評價、定位,最後,在這種基礎上與二戰的世界史接軌,則不僅當年其他主要參戰國會重新肯定中國這個戰時夥伴,兩岸人民面對世界的懷疑、幽怨心理也能夠獲致清理。崛起的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才能真正穩健地與其他主要國家並立於國際社會之林。

11會員
78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