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風暴前夜
張介安和陳品宜在咖啡館的結盟,如同在緊繃的弓弦上射出了第一箭。風暴,開始醞釀。
回到報社,張介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報導的打磨中。他整合了海砂屋的鐵證:老吳提供的氯離子超標檢測報告(附實驗照片)、「名仕花園」砂石驗收被篡改的內部文件影本、多處異常倒塌建築的鋼筋鏽蝕及混凝土疏鬆特寫照片、以及老吳作為資深建築技師的專業證詞分析。每一項證據都力求環環相扣,經得起最嚴苛的檢驗。善款疑雲部分,他重點鎖定慈恩基金會李國華經理。那張在廢墟撿到的高價「高級急救包」採購單成為突破口。他通過管道查詢,發現該型號急救包市場均價僅為採購單價格的三分之一!他更發現,「宏偉營造」中標的組合屋採購案,單價遠高於市場行情,且該公司過往承包的公共工程,有數起涉及偷工減料和圍標的訴訟紀錄(雖未定罪,但疑點重重)。他設法聯繫上那位在安置點抱怨的慈恩志工,在保證匿名的前提下,獲得了更多關於物資採購不透明、李經理與特定廠商關係密切的內部訊息。他甚至在深夜潛入(或說服線人進入)宏偉營造一處倉庫,拍到了堆放的部分組合屋建材——板材單薄,金屬構件鏽跡斑斑,品質堪憂。
他將兩部分調查,寫成兩篇重磅炸彈級的報導:《震垮的謊言:海砂屋黑幕吞噬無辜人命》、《愛心黑洞?慈恩善款流向疑雲重重》。報導邏輯清晰,證據鏈完整,措辭嚴厲,直指官商勾結、監管失靈和慈善信任危機。
與此同時,陳品宜承受著巨大的內部壓力。林教授得知她將西南海域地震風險評估摘要交給記者後,大發雷霆。
「品宜!你太衝動了!這會毀了研究所的聲譽!毀了你自己的前途!」林教授痛心疾首,「科學的不確定性,在媒體渲染下會被無限放大!恐慌一旦形成,誰來負責?經濟損失、社會動盪,這個責任我們背得起嗎?」
「教授,」陳品宜目光堅定,「隱瞞已知的重大風險,難道不是更大的不負責任?我們是科學家,不是算命師。我們提供的是基於數據的風險評估,是預警,不是預言。民眾有知情權和準備權!如果因為擔心恐慌而沉默,等到災難真的降臨,我們才是真正的罪人!」她拿出了自己整理的、更通俗易懂的西南海域風險說明和防災建議書,「與其讓媒體斷章取義,不如由我們主動、清晰地傳達科學的聲音,引導民眾理性防災。」
師生兩人在辦公室激烈爭論,最終不歡而散。陳品宜知道,她在學術圈內可能已寸步難行。但她心意已決。她開始利用下班時間,在專業論壇和科普部落格上,以個人名義發表關於台灣西南海域地震風險的科學分析文章,強調防災準備的重要性,呼籲政府重視。文章引起了一些專業人士的關注和討論,但尚未進入大眾視野。
張介安將兩篇報導的初稿和所有證據,鄭重地放在主編桌上。主編反覆閱讀,臉色變幻不定,額頭滲出冷汗。報導的份量和殺傷力遠超他的預期。
「介安…這…這會引發大地震啊!」主編聲音乾澀。
「這片土地已經經歷過一次大地震了,主編。我們揭露的,是比地震更可怕的人禍!」張介安寸步不讓,「如果我們不登,真相就永遠被埋在廢墟下!會有更多人在下一次災難中,死在不該倒塌的房子裡!善款會被繼續蠶食!」
主編陷入長時間的沉默,菸一根接一根地抽。最終,他掐滅菸頭,眼中閃過一絲破釜沉舟的光芒:「他媽的!幹了!但報導必須再過三遍事實核查,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錯!發稿時間…定在後天(週一)頭版頭條!同時做好網路發布和輿論應對預案。你…自己小心。」
報導付印前夜,張介安收到一條老吳發來的加密簡訊:「小心!對方知道要爆了!有動作!」幾乎同時,陳品宜也接到一個陌生號碼的電話,對方聲音冰冷:「陳助教,學術研究要專注本業,不該說的話別亂說,否則…台大未必還能容得下你。」
風暴,已至門前。
第十三章:真相引爆

週一清晨,報紙頭版那觸目驚心的標題和震撼的照片,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尚未從地震創傷中恢復的台灣社會轟然炸響!
《震垮的謊言:海砂屋黑幕吞噬無辜人命》——配圖是「名仕花園」扭曲鏽蝕的鋼筋特寫,以及那份被篡改的驗收文件!
《愛心黑洞?慈恩善款流向疑雲重重》——配圖是高價採購單與劣質組合屋材料的對比照片!
網路媒體同步跟進,證據鏈完整呈現。全台灣瞬間沸騰了!
· 災民群情激憤:南投、台中多處安置點,憤怒的災民包圍了縣市政府和慈恩基金會服務站,高喊「還我親人!」、「黑心商人殺人!」、「李國華出來面對!」。阿嬤坐在輪椅上,由小志推著,也加入了抗議人群,她虛弱但堅定地舉著一塊紙牌:「海砂屋害死我鄰居!」。
· 輿論一片譁然:電視台緊急開設談話節目,名嘴、學者、民眾熱線電話被打爆。對黑心建商、瀆職官員、慈善蛀蟲的憤怒聲討席捲全台。捐款驟停,民眾要求徹查所有慈善機構。
· 官方緊急滅火:內政部、法務部、衛福部緊急發布聲明,表示「高度重視」、「已責成檢調單位立即介入、徹查到底」、「絕不寬貸」。負責災後重建協調的王主任神隱,手機關機。慈恩基金會總會緊急聲明,宣佈「即刻暫停李國華經理一切職務,配合調查」,試圖切割。
張介安成了風暴眼。他接受了多家媒體採訪,冷靜沉著地陳述調查過程和證據,呼籲司法還給受難者公道,並要求全面普查災區及全台建築安全。他收到了無數支持者的鼓勵,也收到了更多匿名威脅。報社加強了對他的安保。
陳品宜的科普文章也被大量轉載,她關於西南海域地震風險的警示,終於衝破學術高牆,進入公眾視野。「台灣西南部可能發生強震」的消息,如同在沸騰的油鍋裡又澆了一瓢冷水,引發了新一輪的恐慌和熱議。
· 恐慌蔓延:南部部分縣市出現搶購物資、詢問遷移、甚至房價下跌的現象。學校家長要求加強校舍安全檢查。
· 政府被動回應: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被迫召開記者會,承認「西南海域確實存在地震潛勢」,但強調「無法預測具體時間地點」,呼籲「毋須過度恐慌,但應提高防災意識」。政府宣佈將「研議」加強南部地區的防災演練和老舊建築健檢,但具體措施和時程模糊。
· 學術界分裂:部分學者公開支持陳品宜的勇氣和科學良知。另一部分則批評她「不專業」、「製造恐慌」、「干擾救災重建」。台大地質系內部氣氛詭異,林教授保持沉默,但陳品宜明顯被孤立了。
檢調單位在輿論壓力下雷厲風行:
1. 海砂屋案: 檢方傳喚了老吳、張介安(作為證人),突擊搜查了涉事營造商「宏偉營造」及砂石供應商,帶走大批帳冊和電腦。那位簽署篡改文件的縣府官員被聲押禁見。營造商老闆試圖潛逃出境,在機場被攔截。
2. 善款案: 檢調搜索慈恩基金會中區辦公室和李國華住所。查獲關鍵證據:李國華與宏偉營造高層的密會照片、可疑的資金往來記錄、以及數個以他人名義開設、存有巨額不明資金的帳戶。更查獲一批尚未發放、標示為「捐贈」但實際品質低劣的「高級急救包」。李國華在證據面前崩潰,供出部分挪用款項用於個人投資和奢靡消費的事實,並咬出基金會更高層可能涉案。王主任也被檢方約談,因其在災後重建規劃中,涉嫌施壓採用特定營造商(包括宏偉)並掩蓋建築安全問題。
真相的碎片被一片片拼湊起來,一幅權力、金錢、冷漠與貪婪交織的黑幕,在陽光下無所遁形。然而,風暴並未平息。
第十四章:深淵迴響(西南強震爆發)

就在全台焦點集中於弊案風暴時,陳品宜和研究團隊的監測螢幕上,西南海域的異常訊號達到了頂峰!深層低頻地震(Tremor)的活動頻率和能量急劇升高!GPS站顯示的壓縮形變陡然加劇!多個海底地震儀傳回劇烈的應力波動數據!
「教授!西南外海!異常指數爆表!斷層活動急遽加速!這…這很可能就是前兆!」陳品宜的聲音因緊張而尖銳,她衝進林教授辦公室,指著筆電上飆紅的數據曲線。
林教授臉色煞白,他看著那如同心臟病發作般跳動的波形,終於無法再保持「冷靜」。「快!立刻啟動緊急通報程序!通知氣象署、災防辦、南部各縣市政府!最高級別警戒!這不是預測,這是…臨震前兆!」他幾乎是吼出來的。科學的嚴謹在迫在眉睫的災難面前,終於讓位於拯救生命的本能。
警報通過專線瞬間傳遞!氣象署發布了台灣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可能性顯著增高」警示,具體點名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外海區域,要求沿海居民「立即前往高處避難,嚴防海嘯!」、內陸居民「立即尋找堅固掩體躲避!」電視台、廣播電台、手機警報系統(雖然當時不普及,但可用簡訊群發)同時發出刺耳的警報聲!
然而,警報來得太過突然!距離陳品宜發現數據飆升僅過去不到一小時!
2000年3月某日凌晨(設定在集集地震後約半年)。
嘉義縣近海,馬尼拉海溝北段,高屏峽谷隱沒帶深處。
積蓄了數十年、並在集集地震後因應力轉移而進一步累積的龐大能量,終於突破了岩層的極限!
大地,再次發出毀滅的咆哮!
規模7.2的強震在台灣西南海域爆發! 震源深度約20公里。
這一次,災難的場景轉向了台灣南部:
· 嘉義、台南沿海:
o 劇烈搖晃與土壤液化: 強烈的上下震動伴隨長週期搖晃,持續近一分鐘。濱海地區大片土地因土壤液化(地下砂層在震動中失去承載力,變成液態)而塌陷、噴砂!道路扭曲斷裂,房屋傾斜、下陷,甚至整棟陷入泥漿!魚塭堤防崩裂,鹹水倒灌。
o 海嘯襲擊: 雖然規模不大(約1-2米),但對地勢低窪的沿海村落和港口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海水倒灌,淹沒道路、民宅,船隻被沖上岸或相互碰撞損毀。
· 高雄都會區:
o 高樓危機: 劇烈的長週期搖晃對高層建築構成嚴重威脅。部分老舊或設計不良的高樓劇烈擺動,玻璃幕牆大面積剝落,內部裝潢損毀嚴重,電梯纜繩斷裂。恐慌的民眾在黑暗和搖晃中奔逃,踩踏風險劇增。
o 工業災害: 南部科學園區、臨海工業區內廠房受損,部分精密機台報廢。更嚴重的是,一家大型石化廠因管線劇烈搖晃破裂,引發火災和有毒氣體洩漏!火光沖天,黑煙瀰漫,消防隊冒死撲救。
· 屏東: 山區發生崩塌落石,阻斷道路。恆春半島部分地區通訊中斷。
陳品宜的視角(台北): 她第一時間從儀器上確認了震央和規模,心臟幾乎停止跳動。她立刻投入餘震預測和災情快速評估,手指在鍵盤上飛舞,同時通過媒體連線,以最清晰簡潔的語言向公眾解釋地震成因、可能影響範圍、海嘯風險(後續解除)和避難須知。她的聲音透過電波傳遍全台,冷靜、專業,成為恐慌中的定心丸。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深處那未能更早、更強力預警的愧疚與痛苦有多深重。
張介安的視角(台北報社): 警報響起時,他正在趕寫關於弊案調查進展的後續報導。他立刻衝到電視前,看到西南沿海災情的初步畫面,以及陳品宜在連線中嚴肅的面容。他立刻聯繫南部駐地記者,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深入災區,同時,他敏銳地意識到一個問題:那些在弊案中被揭露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公共建築和新建住宅,尤其是在南部地區的,在這次強震中表現如何? 這將是對他的報導最殘酷也最直接的檢驗!他立刻訂了最早一班前往高雄的機票(如果機場還能運作)。
阿嬤和小志的視角(台南安置點): 他們在陳品宜科普文章的影響下,已提前準備了簡易避難包。地震發生時,他們所在的組合屋(並非宏偉建造,品質尚可)劇烈搖晃,但沒有倒塌。阿嬤緊緊護住小志,躲到堅固的梁柱旁。震後,阿嬤不顧傷病,主動協助安撫驚慌的鄰居。小志則運用學校教的防災知識,幫助更小的孩子戴上防塵口罩。他們親歷了災難,也成為了互助的力量。小志看著受損的家園,想起集集的慘狀,眼中含淚,卻無比堅定:「阿嬤,我們要活下去,還要幫別人!」
第十五章:災難中的鏡子

西南強震的災情雖不及集集地震慘烈(震央在海上,都會區非直擊),但對經濟核心地帶的衝擊巨大,且暴露了更多問題。
張介安冒著餘震危險,深入高雄災區。他的調查焦點明確:
1. 驗證預警: 訪問民眾是否收到警報?做了哪些準備?效果如何?結果喜憂參半:部分提前收到警示並採取行動的人(如沿海居民撤往高處)有效減少了傷亡;但更多人措手不及,防災意識仍顯不足。
2. 追蹤弊案建築: 他重點查看了幾處由涉事營造商(包括宏偉營造)在南部興建、或在弊案中被點名可能偷工減料的公共建築和集合住宅。結果讓他心寒:一所由宏偉承建、啟用不久的國中校舍,出現嚴重牆體裂縫和梁柱損傷,被判定為危樓!一棟被匿名檢舉過可能使用海砂的社區活動中心,在地震中一樓柱體碎裂,呈現「軟腳蝦」式損壞!雖然未完全倒塌,但險象環生!這些畫面,成為他後續報導最有力的註腳——忽視建築安全,就是謀殺未來!
同時,善款弊案在這次災難中也被放大。慈恩基金會信譽徹底破產,捐款門可羅雀。而其他慈善機構也受到波及,被迫接受更嚴格的監督。災區物資發放點前,民眾的質問更加尖銳:「這次的捐款,真的能到我們手上嗎?」張介安發現,一些小型、紮根基層的民間團體(如地方社區協會、宗教團體),反而因為透明、高效、直接服務災民,獲得了更多信任和實質支持。
陳品宜在協助完成緊急災情評估後,不顧林教授勸阻,堅持親自前往西南災區進行地質勘測。她需要第一手資料,確認這次地震的能量釋放情況和對未來風險的影響。在台南一處土壤液化嚴重的區域,她架設臨時儀器進行測量。當地的災民認出了她就是電視上那個「預警地震的女教授」,紛紛圍攏過來,不是指責,而是帶著劫後餘生的感激:
「教授,多虧你之前一直講,我們家才有準備急救包!」
「雖然還是嚇死了,但至少知道要躲哪裡!」
「下次…還會不會有更大的啊?」一位老伯憂心忡忡地問。
陳品宜看著那一雙雙期盼又帶著恐懼的眼睛,心中百感交集。科學的無力感仍在,但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給了她前所未有的力量。她耐心解釋這次地震的機制,強調餘震風險和持續防災的重要性,也坦承未來風險並未完全解除,但承諾科學界會持續監測。她不再是躲在實驗室裡的學者,而成為了連接科學與公眾的橋樑。
在災區,張介安和陳品宜再次相遇。在滿目瘡痍的背景下,在救災機器的轟鳴聲中,兩人相視無言,卻都讀懂了對方眼中的沉重、疲憊,以及那未曾熄滅的堅持。
「你的預警…救了很多沿海的人。」張介安說。
「你的報導…讓很多人開始正視腳下的危險。」陳品宜回應。
「但代價太大了…」兩人幾乎同時低聲說。無論是揭露真相的風暴,還是未能阻止的災難,代價都浸透了血與淚。
第十六章:塵埃未定(終章)
時間,在重建與反思中流逝。轉眼距西南強震又過去了數月。
· 司法審判(有限的公正):
o 海砂屋案:涉事縣府官員、營造商老闆、砂石商因偽造文書、業務過失致死(部分倒塌建築確定有罹難者)、違反建築法等罪名被判處重刑(十年以上)。老吳作為關鍵證人,獲頒獎章,但選擇低調退休。然而,更多未被點名或證據不足的類似案件,仍在陰影中。
o 善款弊案:李國華因貪污、背信等罪被判刑。慈恩基金會高層數人涉案,基金會遭重罰並被勒令整改,信譽破產。王主任因圖利、瀆職等罪被判刑,政治生涯終結。宏偉營造被吊銷執照,罰以巨款。但被挪用的巨額善款,大部分已難以追回。
o 結果: 部分正義得到伸張,但體系的漏洞並未完全堵死。黑心建商可能換個名字重來,官僚體系的僵化與官商勾結的潛規則依舊存在。受害者獲得的賠償,遠不及他們失去的。
· 體制改革(緩慢而艱難):
o 建築法規與監督: 在輿論壓力下,《建築法》修正案加快審議,大幅提高抗震設計標準,嚴禁使用海砂,並強化施工查核與第三方驗證機制。各縣市開始對公有建築及特定私有建築(如學校、醫院)進行全面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但執行力度、經費來源、以及對龐大存量老舊建築的處理,仍是巨大挑戰。
o 防災體系: 地震預警系統(當時剛起步)的建設與覆蓋被提升為重點項目。各級政府(尤其南部)開始定期舉行大規模防災演習。防災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陳品宜倡導的「防災包」觀念深入人心。但資源分配不均、基層執行力差異、以及公眾警覺性的維持,仍是問題。
o 慈善監督: 制定更嚴格的公益勸募條例,要求慈善機構財務高度透明化,強制公開徵信,並引入第三方稽核。民眾對慈善捐款的態度趨於謹慎理性。
· 科學的困境與堅持:
o 陳品宜在台大的處境微妙。她的勇氣獲得部分師生和社會大眾的尊敬,被譽為「有良知的科學家」。但也因「破壞學術中立」、「引發恐慌」的批評,在升等和資源申請上遭遇阻力。林教授雖未再苛責,但關係疏遠。陳品宜選擇接受南部一所大學的挖角,擔任副教授,並主持一個專注於地震風險溝通與社區防災的研究團隊,繼續走她認為正確的路。
o 西南強震後,數據顯示該區域能量得到相當釋放,短期內再發巨大地震的風險降低。但陳品宜和研究同仁並未放鬆,他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台灣東部外海那深邃的琉球海溝和持續活動的縱谷斷層。科學的監測與預警,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
· 主角的軌跡:
o 張介安: 憑藉著揭弊報導,榮獲新聞界最高榮譽。但他並未停步,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報導小組,持續追蹤公共安全、災後重建進度、防災預算落實等議題。他的新報導《防災預算去哪了?》再次引發關注。他變得更加沉穩,深知真相之路漫長,但手中的筆,就是他對抗黑暗的武器。他與陳品宜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和戰友般的聯繫,相互支持。
o 陳品宜: 在南部的校園裡,她將科研與社會責任更緊密地結合。帶領團隊深入社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地質知識和防災技能,協助地方政府制定更接地氣的防災計劃。她不再只是數據的監控者,更是防災行動的推動者。西南強震的經歷,讓她更堅定地走在科學與社會的接口上。
o 阿嬤和小志: 在政府和民間團體協助下,他們終於搬進了永久安置住宅(非宏偉營造興建)。阿嬤的身體在緩慢恢復。小志經歷兩次地震,變得異常成熟,在學校成為防災小老師。他對張介安和陳品宜充滿感激,立志未來要成為建築師,「蓋最堅固、最安全的房子!」。
尾聲:永續的斷層
一年後,南台灣某處新建的海堤上。

陳品宜帶著學生進行海岸地質變化的例行監測。海風吹拂著她的頭髮。張介安恰好來南部採訪災後重建與產業復甦的情況,兩人相約在此見面。
夕陽將海面染成一片金紅,波濤輕拍著嶄新的消波塊。遠處,曾經土壤液化的區域,新的建築正在拔地而起,工地上的吊臂緩緩轉動。
「看起來,像是恢復了平靜。」張介安望著海面說。
「表面而已。」陳品宜指向腳下,「我們腳下,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每秒鐘都在繼續。能量,還在累積。」她打開隨身的筆電,調出最新的東部外海監測數據,一條代表應力累積的曲線,再次呈現出緩慢但堅定的上升趨勢。
張介安看著那條曲線,又望向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築:「新的建築,真的都安全了嗎?防災的預算,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了嗎?下一次災難來臨時,我們是會更堅韌,還是重蹈覆轍?」他的問題,沒有答案。
陳品宜合上筆電,目光投向遼闊而深邃的太平洋:「科學能監測斷層的活動,能評估風險,卻無法消除風險本身。就像我們能揭露人性的黑暗,卻無法根除它。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危險,人性的光輝與陰影,如同共生共存的斷層線。」
她轉頭看向張介安,眼神清澈而堅毅:「但正因如此,監測不能停止,揭露不能停止,準備不能停止。地鳴或許還會響起,裂痕也許還會出現,但只要我們記得教訓,不放棄守望和戰鬥,下一次…我們或許就能救下更多的人。」
張介安點點頭,望向海平面下那看不見的巨大板塊邊界。遠方,一縷低沉的、彷彿來自地心深處的轟鳴聲,隨著海風若有似無地傳來,是海浪?還是…又一次微弱的「地鳴」預告?
浪花拍岸,周而復始。台灣島,靜臥在板塊的夾縫之中。而人們,帶著傷痕與記憶,帶著希望與警惕,繼續在這片動盪卻深愛的土地上,努力生活,努力建造,努力守望著下一次可能到來的風暴。
(全文完)
全書總結:
《地鳴·裂痕》以921大地震為背景,透過地質學家陳品宜與記者張介安的視角,交織呈現了自然巨力的震撼、災難中的人性光輝與社會陰暗面、科學預警的倫理困境、以及追求真相的艱難代價,並在司法審判、體制改革、個人抉擇中尋求有限度的收束與昇華,最終落點於對風險本質的深刻認知與永不放棄的守望責任。力求震撼力與思想性並存,讓讀者掩卷之餘,對腳下的土地與身處的社會,產生深遠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