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中旬,前往日本開始了打工度假,當初打包行李時的唯一準則,就是只帶一個登山包!至今已在日本三個月,實際感受自己當初攜帶物品的決定和取捨,差不多可以回頭來記錄一下了。
寫在前面:登山包 vs 行李箱
去年10月和朋友到日本旅行兩週時,沒加買託運,去程虎航只有10公斤、回程酷航只有7公斤,登機箱本體就近3公斤,我的筆電+衣物就約3公斤了,根本買不了東西,於是換成300克的行李袋。那次去程只有5.5公斤,回程8.5公斤,移動起來超級輕鬆。後來回國時飛機延誤,我因為不用等托運行李且不用拉行李箱,才有辦法狂奔搭機捷、趕上最後一班南下的高鐵。
這次考量冬天前會回台一趟,不需要帶冬衣,想要更高的移動便利性而選擇了「一包到底」!登山包的選擇:45L vs 60L
登山的女性朋友M建議女生買45公升就好,因為太重也背不了,但後來購買時跟老闆娘討論後,決定買60公升的,因為:
1. 裝多裝少都可以,使用彈性大
2. 如果需要裝比較蓬鬆的東西至少裝得下
3. 背板長度還是符合登機規定!(雖然這次沒有這個需求)
→我覺得這個選擇是正確的,我後來有採購東西,確實有讓60L塞到滿。
重量方面
爬山的朋友一般建議背負重量不超過體重的1/3,我的體重是55~60公斤左右,我買登山包時測試,覺得背負的舒適極限可能是15公斤,背著的時候是沒什麼問題,但從椅子上或地面上背起來時,太重會重心不穩,怕跌倒、閃到腰。因此準備行李時,自己大致上是抓12公斤左右。
第一件事:建立清單
在把行囊收到登山包之前,首先應該先建立一份物品清單,並將所有物品秤重紀錄。這份清單的好處是:
- 確保行李總重量不會超重,精準掌握重量
- 當要取捨物品時,可以直接在清單上排序、同時檢查重量,方便快速!
- 清單同時可以做為出發前的檢查表,避免漏東西
以前偶爾會在國內出差一兩天,時常擔心自己東西沒帶到,就已經有建立檢查表的習慣,比如工作的、旅遊的、登山的,一日的、兩日的,這次只是將重量補上去。
秤重或許很麻煩,但真的在後續要做取捨時很有幫助。

透過「優先序」的排序,也可以將「穿戴在身上的物品」、「要一起登機的物品」,和「要託運的行李」分開來。
第二件事:消耗品的攜帶用量
評估該帶多少分量的沐浴用品、化妝品,稍微會受到旅行型態以及習慣影響,比如時常移動或者在一個地方待上一季,比如介意或不介意使用住所提供的沐浴用品等等。
我每個月移動一次,大約抓2-3個月的用量,這樣可以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適應當地環境,也有餘裕慢慢研究想要購買的當地產品。
用量這完全跟個人習慣有關,我準備的僅供參考:
- 化妝水100ml
- 洗髮精100ml
- 護髮霜75ml
- 洗衣精50ml(自行一週旅行夠用的量,住所幾乎都會提供洗衣精)
Q:如何評估攜帶用量?
A:參考自己平常的使用習慣,比如一瓶500ml的洗髮精用了一年,3個月的用量大約是125ml。
不過,平常不太出門,大概2.5天洗一次頭,在日本因為很常外出,消耗的速度比預期快。
第三件事:可洋蔥式穿搭的衣物
由於我是夏天去日本,預計在冬天前回台灣一趟,整趟行程5個半月,所以沒有特別準備厚重的冬衣。但考慮到可能會遇到入冬時節,因此選擇攜帶的衣物時,會考量可以洋蔥式穿搭的類型。
另外,預計會有勞力工作(民宿、農場等)以及登山、運動需求,因此也有一些輕薄快乾的衣物。運動運品及登山用品都是值得研究的好東西。
上身
- 運動內衣(會有勞力工作和運動需求)
- 帶Bra背心(沒外出見人的日子可以單穿,少洗一件衣服!)
- 短袖上衣(我喜歡竹節棉)
- 運動上衣
- 長袖襯衫
- 美麗諾長袖上衣(登山用品都是好東西)
- 軟殼外套(入秋防風好夥伴)
→洋蔥式穿搭:運動內衣、(貼身)長袖上衣、短袖上衣、長袖襯衫、軟殼外套。
下著
- 棉麻長裙(夏天舒服穿)
- 牛仔褲(較厚,適合涼爽天氣)
- 運動短褲(運動或當睡褲)
- 運動長褲(寬鬆快乾)
- 軟殼長褲(運動登山適用,且很輕)
- 美麗諾褲襪
- 美麗諾長襪(羊毛襪其實很抗菌除臭,登山用品真的值得研究)
- 普通的長襪和短襪
→洋蔥式穿搭:羊毛長襪、美麗諾羊毛褲襪、牛仔褲
還不知道可以撐到幾度的低溫,敬啟期待11月之後補充心得…。
如果真的不夠保暖,我就會衝去uniqlo買發熱衣褲。
第四件事:該帶什麼鞋子?
越野跑鞋:考量會長時間走路,也可能去到各種地方、不同環境,因此選擇適合長時間走路、抓地力也較佳的越野跑鞋。
低筒雨鞋:雖然重量達800克,但考慮到如果下雨天必須外出、農事工作的可能(我也不曉得?),把鞋子弄濕了的話,會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而且還可能沒辦法經過一夜就恢復乾爽。雖然低筒雨鞋還是會有雨水滲入的風險,但至少能應付一般的雨量(雨再大也不會出門啦)
塑膠拖鞋:原本在考慮帶飯店那種品質好一點的布質室內拖鞋(只要30~40克),但最後還是選擇了170克的塑膠拖鞋。原因是可能會在室內待蠻長時間,而且如果住共享空間,大家對地板衛生要求不太一致時,至少不用赤腳踩地板。
此外如果有外穿需求(比如去海邊),還是可以轉身變成外出鞋!(就是回到住所、改為室內穿時,別忘了清潔乾淨就是了~)
Q:為什麼沒有選擇夾腳拖?
A:夾腳拖沒辦法走很久的路。我很喜歡走路,也很容易臨時追加行程,因此選擇外出時都穿可以走比較久的鞋子來應付各種狀況。
參考行李重量組成(12公斤)
- 登山包本體:1.09公斤
- 衣物鞋襪:4.3公斤(扣除身上穿著)
- 衛生用品:1.2公斤(化妝保養品、洗沐用品、毛巾、梳子、口罩、急救藥品、生理用品等)
- 電子產品:2.2公斤(筆電、變壓器、外接硬碟、電子書、行動電源、充電線、耳機等)
- 攀岩裝備:0.7公斤
- 雜物用品:2.5公斤(雨傘、太陽眼鏡、水壺、筆記本、環保餐具、購物袋、調味料、針線、S掛勾等各種小物)
其他事項
伴手禮:當你真的感謝對方、想給對方一點東西時,真的覺得有帶真的太好了!我帶了朋友烘的咖啡豆,以及鳥類的紙膠帶(?)(本來想說可以送小孩,結果是送給了一個同樣喜歡鳥的外國朋友哈哈!)
牙刷:本來想帶電動牙刷,但考量到會發出聲音,在共用空間可能造成困擾,也不想有炫富(?)的嫌疑,因此最終決定帶一般牙刷。
登山包託運:買一個大型IKEA拉鍊袋(+行李袋固定)裝起來再拿去託運,可以保護登山包不變髒或者過程中不會勾到東西。
Q:只帶登山包,這樣有空間跟重量從日本買東西回台灣嗎?
A:回國時,天氣變冷衣服會穿起來、伴手禮會送掉、消耗品會耗損(約1.5公斤)再加上筆電等電子產品需要手提登機(約2公斤),其他會託運的物品剩約10公斤;此外,IKEA拉鏈袋為76L,裝了一個60L的登山包之後空間還是很大,因此如果有採購物品回國的需求,無論空間還是重量應該都綽綽有餘?(我不是愛購物的人,不知道這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