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太陽光其實是彩色的
首先,我們要記得一個關鍵:我們平常看到的白色太陽光,其實是由 紅、橙、黃、綠、藍、靛、紫 等各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魔術師:空中的小水滴
彩虹出現的舞台,就是雨後天空中無數飄浮的「小水滴」。這些小水滴就像一顆顆透明的迷你三稜鏡。
當白色的太陽光射進這些小水滴時,會發生兩件重要的事:- 折射:光線從空氣進入水中時,會像拐彎一樣產生偏折,這種現象叫「折射」。不同顏
色的光,偏折的角度不一樣( 紫光偏折最厲害,紅光最輕微 )。 - 反射:光線在水滴的內壁會像撞到鏡子一樣反彈。
虹和霓的差別,就在於光線在水滴內「反射的次數」不同!
一、 「虹」的成因(主彩虹)
- 光路: 1 次反射
- 太陽光從水滴的上方射入。
- 光線在水滴內部發生一次反射後,再從水滴下方折射出來。
- 顏色排列:外紅內紫
- 因為紅光偏折角度小,所以它位於彩虹的最外圈。
- 紫光偏折角度大,所以它位於彩虹的最內圈。
- 其他顏色依序排列在中間。
簡單記:虹是「一次反射」,顏色是「紅在外、紫在內」。
二、 「霓」的成因(副彩虹)
- 光路: 2 次反射
- 太陽光從水滴的下方射入。
- 光線在水滴內部發生了兩次反射後,再從水滴下方折射出來(注意:進光和出光都在水滴下方)。
- 顏色排列:外紫內紅(與虹相反!)
- 因為多了一次反射,光的路徑相當於被「翻轉」了過來。
- 所以當光線最後折射出來時,順序剛好和虹相反,變成紫光在外圈,紅光在內圈。
簡單記:霓是「兩次反射」,顏色是「虹的相反」,也就是「紫在外、紅在內」。
為什麼霓比較暗、比較少見?
因為光線每在水滴內多反射一次,就會損失一部分能量(亮度)。經過兩次反射的霓,亮度自然比只經過一次反射的虹要暗許多,所以常常不容易被注意到,或者只有在條件很好時才看得清楚。
總結一下:


這張圖解釋了當光線從左邊向右邊射過來,經過空氣中的水珠之後,二次折射的虹會與地面的觀測者形成 40 ~ 42 度的仰角關係,而三次折射的霓會與地面的觀測者形成 51 ~ 54 度的仰角關係。
這個仰角關係解釋了陽光角度、空氣中的水分分佈位置與觀測者位置的關係,如下圖,當陽光從觀測者的後方以水平入射的方式,進入觀測者前方仰角 40 ~ 42 度或是 51 ~ 54 度的空域時,如果那些關鍵區域恰巧有豐富的凝結水珠(水氣),那麼觀測者就能看到虹與霓。 ( Lyceum大大的解說 )
下次雨後天晴時,如果運氣好看到雙彩虹,不妨仔細觀察一下,外面那一道淡淡的彩虹,顏色是不是真的跟裡面那道相反呢!這就是光線在水滴中玩的小魔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