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不同大學入學管道的特性,能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升學路徑。
下面是 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和分科測驗的重點比較與分析 :

🌟 哪些人適合「繁星推薦」?
繁星推薦非常重視你在學校的長期穩定表現,適合具備以下特質的同學:
- 在校成績名列前茅:你的「在校學業成績總平均」排名百分比是關鍵中的關鍵。通常
需要在前20%甚至更前,才有機會通過第一階段的篩選。 - 就讀社區高中或偏鄉學校:繁星計畫旨在促進區域平衡,在這些學校中取得頂尖排
名,有機會錄取傳統明星高中學生才能進入的頂大校系。 - 目標校系非常明確:繁星只能選擇一個志願,且錄取後不得參加當年度個人申請。
因此,你必須有一個「非它不可」的夢幻校系。 - 追求穩定,希望提前結束升學壓力:繁星在3月就放榜,一旦錄取,就能比大多數同學
更早確定大學,安心準備畢業或充實自己。
簡單來說:如果你在學校的排名非常優異,且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繁星是一條能讓你憑藉
長期努力「直達」理想科系的捷徑。
📝 哪些人適合「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強調多元表現與綜合實力,適合以下類型的學生:- 學科能力測驗(學測)成績優異:學測成績是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門票,分數越高,
能選擇的校系越多。 - 備審資料豐富、有亮點:擁有扎實的學習歷程檔案,包含專題報告、科展成果、競賽
獎項、社團幹部經驗、志工服務、證照等,能讓你在第二階
段脫穎而出。 - 善於溝通與表達,面試能力強:許多科系非常看重第二階段的面試或筆試。如果你口
條清晰、應對得體,能展現出對科系的熱情與瞭解,
將佔有極大優勢。 - 對科系有具體想法和熱情:能夠在備審和面試中,清晰地闡述「為什麼想讀這個科系
」以及「你為此做了哪些準備」。 - 興趣廣泛,想探索不同可能性:個人申請最多可填寫6個志願,讓你有機會嘗試不同
屬性的校系。
簡單來說:如果你不只是會考試,還有許多課外表現,且能透過書面和口頭方式完美展現
自己,個人申請是你的主戰場。
📚 哪些人適合「分科測驗」(考試分發)?
分科測驗是傳統的「指考」精神延續,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適合:
- 學測成績不理想或失常的學生:這是一條「逆轉勝」的道路。如果你學測考差了,可以透過分科測驗的深度與難度,重新證明自己的學科實力。
- 典型的「考試型」學生:如果你擅長鑽研學科難題、進行系統性複習,但對於準備備審資料、面試感到苦手,那麼分科測驗能讓你專注於最拿手的事情。
- 目標校系非常看重專業科目:許多理工、醫科類系所在分發時會加重採計數甲、物理、化學等分科測驗成績,對於這些科目強的學生非常有利。
- 志向明確,願意堅持到最後:分科測驗是當年度最後一個主要入學管道,需要你有強大的毅力持續準備到7月。
簡單來說: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考試實力,或需要在學測後尋求翻身機會,分科測驗提供了最純粹、最公平的競爭舞台。
💡 重要提醒與策略選擇
在選擇管道時,還有一些關鍵的限制和策略需要你特別注意:
💎 如何做出選擇?
- 繁星推薦的關鍵限制:繁星推薦一旦錄取,無論放棄與否,均不得參加當學年的「個人申請」。這意味著繁星志願必須是你的「第一志願」,錄取了就要去讀,否則只能準備分科測驗。因此,它更像一個「圓夢機會」,建議填報你最心儀且有一定機會的校系。
- 個人申請的準備核心:個人申請的關鍵在於備審資料和第二階段面試/筆試。你需要從高一開始就有意識地累積學習成果,例如競賽記錄、作品集、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並培養清晰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
- 分科測驗的科目策略:分科測驗不考國文、英文,這兩科會直接採計學測成績。因此,在學測時就要把國英考好。另外,各校系會從學測、分科測驗、術科中採計3到5科,其中分科測驗科目至少需採計1科,你需要根據目標校系的要求,精準準備考試科目。
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來定位自己:
- 客觀評估自身優勢:你的強項是穩定優異的在校成績,還是突出的學測表現?你是善於考試,還是擁有豐富的課外經歷和表達能力?
- 探索目標校系:深入瞭解你感興趣的大學科系,看看它們在各入學管道中的名額分配和採計重點。
- 擬定主攻與備援方案:可以以一種管道為主,但務必為自己留好「後路」。例如,即使準備繁星,也要同步準備個人申請的備審資料;若個人申請未果,則立刻全力衝刺分科測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