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週報》風暴與人禍下的考驗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本週,強颱「樺加沙」來襲,一個名字,兩種衝擊。在國際上,它以超強之姿重創亞洲多國;在台灣,它引發了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嚴重的洪災與死傷。這場天災不僅是對台灣基礎設施的嚴峻考驗,更引發了關於防災應變、地方政府責任的深刻反思。

與此同時,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動態也同樣引人注目。外交部長強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與民主體系中的角色,並大膽公布國防預算將逐年提高的決心;歐洲國家在台防衛展的積極參與,更顯示了國際合作的新篇章。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充滿挑戰與變動的時期——從間諜案的司法定罪到最低工資的第十年調升,從自然災害的衝擊到國防安全的威脅,島嶼上的每一步都顯得無比關鍵。

本期《島嶼週報》將為您深入剖析這一週的每一個重要事件,與您一同見證,在多重壓力交織之下,島嶼如何堅韌前行。


🇹🇼 台灣焦點:從洪災到國防,多重壓力的一週

2025年9月23日,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潰壩,造成嚴重災情(圖:菱傳媒)

2025年9月23日,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潰壩,造成嚴重災情(圖:菱傳媒)

▶ 世紀洪災: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 本週,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因超強颱風「Ragasa」(樺加沙)引發豪雨,導致壩體多次溢流,洪水與砂石向下沖入光復鄉,造成重大災情。根據統計,這場洪災導致 14 至 17 人罹難、數人失聯,橋梁、堤防與道路也受到嚴重破壞。外界質疑先前損壞的堤防是主因,但水利署澄清,受質疑的光復 3 號堤防已於 7 月修復,主因是溢流量遠超設計標準。

▶ 外交與國防:展現台灣韌性 儘管面臨國內災情,台灣在外交與國防上的步伐並未停歇。外交部長林佳龍強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和民主價值體系中的關鍵角色,並警告中國的混合戰爭威脅。他同時宣布,2026 年國防預算將提升至 GDP 的 3.32%,並以 2030 年達 5% 為目標,展現台灣強化自主防衛能力的決心。

▶ 歐洲防務合作與國安新挑戰 在台灣最大防衛展上,歐洲國家如德國和捷克等首次展現更積極的軍售與防務合作姿態。這顯示台灣在國際安全合作上取得新進展。同時,政府也加強對海底電纜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巡護,以應對潛在的情報或攻擊風險。

▶ 間諜風波與最低工資調升 本週,四名前執政黨官員因替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而被定罪,最高刑期達 10 年,此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勞動部則宣布,自 2026 年起將再次調升最低工資,這已是第十年連續調整,以應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


🌍 國際動態:超強颱風與區域情勢

美韓兩國就外匯框架達成共識,目的是協助韓國應對美國可能的貿易或貨幣壓力。圖為2025年8月25日,南韓總統李在明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圖:聯合早報)

美韓兩國就外匯框架達成共識,目的是協助韓國應對美國可能的貿易或貨幣壓力。圖為2025年8月25日,南韓總統李在明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圖:聯合早報)

▶ 超強颱風 Ragasa 席捲亞洲 本週最強風暴「Ragasa」不僅在台灣引發洪災,也在亞洲多地如菲律賓、中國南部和香港等地造成嚴重洪水與風害,並有多人死亡與大規模疏散。這場風暴凸顯了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威脅。

▶ 歐洲在台防務展現新存在 除了在台灣防衛展上積極參展,歐洲展商(如空中巴士)也大幅提升曝光,展示其在軍事、監控與安全領域的技術與意圖,象徵台歐防務合作進入新階段。

▶ 韓美達成外匯協議 南韓與美國就一套外匯框架達成共識,目的是協助韓國應對美國可能的貿易或貨幣壓力。


📊 財經與科技:國際認可與市場動向

大阪世博台灣館獲得國際銅獎,彰顯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圖為大阪世博台灣館(Tech World Pavilion)。(圖:大阪世博官網))

大阪世博台灣館獲得國際銅獎,彰顯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圖為大阪世博台灣館(Tech World Pavilion)。(圖:大阪世博官網))

▶ 台灣展覽獲國際肯定 台灣館「Tech World Pavilion」以其「Life Theater」展覽獲得國際銅獎,這不僅是對台灣科技與創意展演能力的肯定,也彰顯了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 本週觀察

  1. 氣候變遷下的複合型災害:本週的洪災不僅僅是單純的天災,而是由強颱風、堰塞湖、地形等多重因素疊加而成的複合型災害,提醒我們需要更全面的防災思維。
  2. 國防自主與國際合作並行:台灣正努力提升國防預算與自主研發能力,同時也積極尋求國際盟友的合作,這兩者缺一不可,是確保台灣安全的雙重保險。
  3. 社會內部議題的挑戰:從間諜案引發的國安疑慮,到最低工資的調整與災後責任歸屬爭議,這些社會內部議題同樣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與社會的凝聚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自由台灣
5會員
17內容數
自由,是這塊土地的靈魂 民主,是這塊土地的精神 人權,是這塊土地的堅持 自由、民主、人權,組成了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自由台灣 身為台灣的我們,盡我們自身的力量,守護我們的家園 Team Taiwan 挺台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週逢凱米颱風放了久違的颱風假,讓我有機會整理以前拍的照片。照片中記錄了2016年強烈颱風莫蘭蒂過境後,高雄河堤社區的摧殘情況,包括河堤公園的樹木倒塌、C-bike遭損等狀況。文章提醒了在臺灣的讀者們,颱風季要做好防颱的準備。
Thumbnail
上週逢凱米颱風放了久違的颱風假,讓我有機會整理以前拍的照片。照片中記錄了2016年強烈颱風莫蘭蒂過境後,高雄河堤社區的摧殘情況,包括河堤公園的樹木倒塌、C-bike遭損等狀況。文章提醒了在臺灣的讀者們,颱風季要做好防颱的準備。
Thumbnail
有來自中國的新住民朋友私訊問我,看了台灣因為凱米颱風淹水的新聞,很好奇台灣淹水怎麼沒有垃圾漂在上頭?
Thumbnail
有來自中國的新住民朋友私訊問我,看了台灣因為凱米颱風淹水的新聞,很好奇台灣淹水怎麼沒有垃圾漂在上頭?
Thumbnail
凱米颱風給台灣帶來了嚴重的災害,特別是在山區和南部地區。雨過雖然仍能天晴,但留下的傷害,要多久才能恢復?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災害和影響: 1. 山崩:    山區因大雨而引發的山崩和土石流,導致道路阻斷、房屋被埋,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一些村莊和偏遠地區可能因山崩而與外界隔離
Thumbnail
凱米颱風給台灣帶來了嚴重的災害,特別是在山區和南部地區。雨過雖然仍能天晴,但留下的傷害,要多久才能恢復?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災害和影響: 1. 山崩:    山區因大雨而引發的山崩和土石流,導致道路阻斷、房屋被埋,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一些村莊和偏遠地區可能因山崩而與外界隔離
Thumbnail
臺灣濁水溪以南即時感測器亮紅燈,表示氾水患該感測器監測區域,淹水至少已超過10公分。受到凱米颱風西南氣流影響,夾帶著驚人降雨量且適逢大潮,造成淹水嚴重。中南部有房屋淹水警示和河川水位警示。
Thumbnail
臺灣濁水溪以南即時感測器亮紅燈,表示氾水患該感測器監測區域,淹水至少已超過10公分。受到凱米颱風西南氣流影響,夾帶著驚人降雨量且適逢大潮,造成淹水嚴重。中南部有房屋淹水警示和河川水位警示。
Thumbnail
天然的屏障 多年來,台灣在面對颱風的威脅時,中央山脈如同天然的屏障,為台灣抵擋了不少風雨。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尤其是當颱風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時,沒有山脈的阻擋就顯得尤為危險。這些山脈幫助減弱了颱風的力量,使得台灣免於更嚴重的災害。 北台灣的邊緣 然而,這次颱風的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尤其是北部
Thumbnail
天然的屏障 多年來,台灣在面對颱風的威脅時,中央山脈如同天然的屏障,為台灣抵擋了不少風雨。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尤其是當颱風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時,沒有山脈的阻擋就顯得尤為危險。這些山脈幫助減弱了颱風的力量,使得台灣免於更嚴重的災害。 北台灣的邊緣 然而,這次颱風的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尤其是北部
Thumbnail
颱風凱米逼近臺灣,全省停班停課。文章介紹了颱風命名方式,提及日本氣象廳根據颱風委員會提供的颱風命名表命名颱風。作者分享了家中因颱風而發生的困擾和損失,提醒大家在颱風來臨前做好防範措施。
Thumbnail
颱風凱米逼近臺灣,全省停班停課。文章介紹了颱風命名方式,提及日本氣象廳根據颱風委員會提供的颱風命名表命名颱風。作者分享了家中因颱風而發生的困擾和損失,提醒大家在颱風來臨前做好防範措施。
Thumbnail
夏季是臺灣颱風頻發季節,本篇文章整理了颱風前、颱風登陸前後以及災後的相關準備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各項防颱措施。另外也介紹了海上漁業的無線電氣象廣播收聽方式,以及各種氣象單位的相關資訊來源。
Thumbnail
夏季是臺灣颱風頻發季節,本篇文章整理了颱風前、颱風登陸前後以及災後的相關準備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各項防颱措施。另外也介紹了海上漁業的無線電氣象廣播收聽方式,以及各種氣象單位的相關資訊來源。
Thumbnail
2024年4月22日,一連串地震襲擊了台灣東部海岸,其中最強的擾動達到了6.3級的地震烈度。這一連串的地震活動始於星期一晚間,持續進入周二早晨,在花蓮縣造成廣泛的關注和干擾。這些地震的震央位於島嶼的東岸,中心點大約在花蓮市南部約28公里(17.5英里)。
Thumbnail
2024年4月22日,一連串地震襲擊了台灣東部海岸,其中最強的擾動達到了6.3級的地震烈度。這一連串的地震活動始於星期一晚間,持續進入周二早晨,在花蓮縣造成廣泛的關注和干擾。這些地震的震央位於島嶼的東岸,中心點大約在花蓮市南部約28公里(17.5英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