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
家庭裡最沉默的話題,
不是愛,是錢。我們家從來不太談錢,
彷彿這件事默默被貼上了「不該說」的標籤。
直到前陣子,
因為一封來自銀行的通知,我們終於打開了這層靜默。
我才發現,藏在我們心裡不願說出口的,不只是金錢,
還有彼此的不安、誤解與擔憂。
錢,只是引爆點;
真正讓關係變得脆弱的,
是「不說」這個習慣。
那天爸爸打來,一開口語氣就很急,
要我把借錢的事情交代清楚,
說我不成熟、沒想清楚風險。
我沒有反駁,因為他講的不是沒有道理。
我只是冷靜地,把金額、原因、經過,
全部一一說明。
電話接給媽媽,她的語氣情緒化了很多。
她說她很心痛、也很擔心。
她問我為什麼什麼都自己扛,不跟他們說。
她說,她早就想叫我搬回家,但一直忍著不講。
「你非要待在台北,難道回家就不能做你想做的事嗎?」
她說:「你永遠不會懂,當父母的擔心。」
這句話好重,當下我心頭一沉。
但我也聽懂了,她不是在責備我,而是太害怕了。
她不知道怎麼說,才會把愛包裝成情緒。
我靜靜聽她說完,
然後用平和但堅定的語氣回應她:
「我知道妳是因為擔心我才這樣講。
但這種說法讓我覺得很像情緒勒索,我會不舒服。
我希望,妳不要再用這樣的方式對我。」
她有些驚訝,但情緒也慢慢緩和下來。
我接著說:
「我們的關係,要修復的地方其實很多。
不是只有我不說,而是我們都不說。
我不是不理解你們,我也正在學怎麼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地忍。」
我們家的語言模式,
長年以來就是「報喜不報憂」,
少表達、少討論,
大多數時候,一開口就是結論與責備。
我曾經以為,不說就是成熟,就是讓爸媽放心。
直到後來才明白,這其實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沉默。
而這次我能說出來,是因為我這幾年一直在練習。
兩年前,
我因為一段感情的失落接觸到《非暴力溝通》。
從那時開始,我一點一滴地練習表達情緒、感受與界線。
那段感情沒走下去,但《非暴力溝通》這件事留下來了。
我沒想到,
第一次真正派上用場的時候,
是在家人面前。
我說出我的不舒服,說出我也在意他們,
只是我不希望愛與擔心,變成壓力。
我開始學著分辨:哪些是情緒?哪些才是真正的需要?
也開始相信,我們是有機會好好說話的。
我不是在責怪誰,我也真的沒有怨了。
我只是想,既然我們終於發現「不說」是問題,
那我們能不能一起,試著找出「怎麼說」才不會那麼痛?
因為我知道,不只是我,爸媽其實也沒學過怎麼說。
他們的父母也一樣,這是很多家庭都共同經歷過的困難。
他們以為自己開明、不干涉,但其實只是「沒有說」,
並不代表他們真的懂、真的放手了。
就像這次,我媽說她忍了很久,
忍著沒叫我搬回家,然後問我:「媽媽是不是很糟?」
我說:「不是你糟,是你沒說出來而已。」
我們不是不在意,只是沒學會怎麼好好表達。
這一整套「重要的事就不要說」的模式,
往往也跟著我們走進感情、職場、朋友關係:
「你怎麼這樣對我?我們是家人欸?」
「你怎麼都不懂我?」
「你不是我朋友嗎?」
如果你也常常這樣問,也許你也可以問問自己:
我們真的有說清楚過嗎?
溝通,真的需要練習。
練習表達感受,而不是發洩情緒;
練習說出需求,而不是指責對方;
練習在愛裡保有界線,而不是犧牲自己。
說出來,不代表你不孝、不愛。
反而代表,你願意真誠的守護這段關係。
所以這一次,
我很感謝自己能夠好好說出來,
也謝謝我的爸媽,願意聽。
重要的關係,不該只靠沉默來維繫。
我們都可以慢慢學著說,
慢慢讓愛,更靠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