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輕鬆學養生》,讓我們一起輕鬆讀、輕鬆學,找回身心的健康。
--------------------------------------------------------------------------------
1. 為什麼古人能活百歲?一個被遺忘的養生秘密
《黃帝內經》的開篇《上古天真論》中,黃帝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疑問:「為什麼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過百歲而且動作不衰老;而現在的人,才五十歲左右就顯得衰老了呢?」
這個問題,跨越千年,依然迴盪在我們心中。
當時的醫學聖者歧伯回答道,上古之人的長壽秘訣在於,他們懂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這段古文聽起來很深奧,但用溫暖親切的口吻來解釋其實很簡單:古人的長壽秘訣,就在於他們懂得遵循宇宙間最根本的法則——「陰陽」。他們將自己的生活節奏、飲食起居、勞逸作息,都與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協調一致。
這與我們現代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今,「以酒為漿」(把烈酒當水喝)、「以妄為常」(將妄為當成常態)已司空見慣。我們用短暫的歡愉交換了永恆的智慧,而我們的健康,則為此付出了代價。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黃帝內經》中最核心的《陰陽應象大論》,揭開這個身體與宇宙相通的秘密,找回那把被遺忘的健康鑰匙。
2. 陰陽是什麼?撐起萬物的天地之道
「陰陽」聽起來很玄,但其實它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白天為陽,黑夜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溫熱為陽,寒涼為陰。陰陽並非絕對的善惡對立,而是相對、互補且不斷轉化的一對概念,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萬事萬物。
《陰陽應象大論》開宗明義就點出了它的重要性:「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這不僅僅是哲學,它是一張實用的藍圖。它告訴我們,要理解健康,就必須先理解宇宙最根本的節律——那光明與黑暗、動與靜、能量與物質之間的共舞。這個節律,就是「道」。
要理解陰陽如何應用在身體上,我們可以先掌握兩個關鍵概念:
• 陰靜陽躁:陰代表相對靜止、內守、沉穩的狀態;陽則代表相對活躍、外放、躁動的狀態。如同黑夜的寧靜與白日的喧囂。
• 陽化氣,陰成形:陽是無形的功能與能量(氣),陰則是有形的物質與形體。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煮飯的過程:米粒和水是「陰」,也就是物質基礎;而煮飯的火與蒸汽則是「陽」,也就是轉化物質的能量(化氣)。沒有火(陽),米(陰)就無法煮熟;沒有米(陰),火(陽)也無物可轉化。兩者缺一不可。
陰陽的平衡,就是生命活力的來源。
3. 身體裡的小宇宙:五臟、五行與四季的對應
《黃帝內經》教導我們,人體不是一部機器,而是一座花園。那股主宰著戶外四季更迭的力量,同樣也耕耘著我們內在的景觀。而連接這兩個世界的橋樑,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這個優雅的系統。
《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方位、氣候、五行、五味與五臟之間的深刻連結。為了讓您一目了然,我們將這些複雜的對應關係整理如下:
• 東方 (春季)
◦ 五行:木
◦ 五臟:肝
◦ 情志:怒 (怒傷肝)
◦ 五味:酸
• 南方 (夏季)
◦ 五行:火
◦ 五臟:心
◦ 情志:喜 (過度的喜悅會傷心)
◦ 五味:苦
• 中央 (長夏)
◦ 五行:土
◦ 五臟:脾
◦ 情志:思 (思傷脾)
◦ 五味:甘
• 西方 (秋季)
◦ 五行:金
◦ 五臟:肺
◦ 情志:憂 (憂傷肺)
◦ 五味:辛
• 北方 (冬季)
◦ 五行:水
◦ 五臟:腎
◦ 情志:恐 (恐傷腎)
◦ 五味:鹹
理解這個系統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健康狀態深受外在環境(季節)、內在情緒(情志)與日常飲食(五味)的影響。例如,春天肝氣旺盛,若情緒過於憤怒,就容易傷到肝;而過度思慮,則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4. 聆聽身體的求救信:陰陽失衡的常見信號
當身體的陰陽失去平衡時,疾病就會產生。《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了核心的病理觀念:「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意思是陰或陽任何一方過於強盛,都會損害另一方,導致疾病。
我們可以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自我覺察的具體症狀:
• 陽氣太過 (陽勝則熱): 想像體內有一團熊熊烈火,它會烤乾身體的河流(陰液),導致咽喉乾渴、糞便燥結、心神煩躁不安。這就是身體「火大」的表現,常見症狀還有發熱、臉紅、易怒等。
• 陰氣太過 (陰勝則寒): 想像身體正處於一個漫長的內在寒冬,生命之火(陽氣)微弱到不足以溫暖這片土地,結果就是四肢冰冷、消化遲緩、精神也感到沉重而退縮。這就是身體「寒冷」的表現,常見症狀還有怕冷、臉色蒼白、容易腹瀉等。
此外,《內經》還提到「寒傷形,熱傷氣」,說明過度的寒冷會損傷我們有形的身體,而過度的燥熱則會消耗我們無形的能量(氣)。學會辨識這些信號,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5. 【具體生活練習】:順應自然的陰陽養生法
了解了理論,更重要的是將它落實在生活中。《黃帝內經》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具體、可執行的養生指南。
5.1 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根據《四氣調神大論》,每個季節都有其對應的養生之道,核心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春三月 (發陳):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我們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這不僅是早睡早起多散步,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被髮緩形」,解開束縛,放鬆身體,「以使志生」,好讓心志與萬物一同生長。這種生活方式順應春生之氣,若反其道而行(例如壓抑、憤怒),則會「傷肝」,為夏天埋下病根。
• 夏三月 (蕃秀): 夏天是萬物繁盛茂秀的季節,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我們可以晚睡早起,適度接觸陽光,更要「使志無怒」,讓心志沒有憤怒,「使氣得泄」,讓體內的陽氣像夏日的植物一樣盡情舒展。若違逆此道,則會「傷心」,影響秋天的收斂之氣。
• 秋三月 (容平): 秋天是萬物收斂的季節,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生活作息要規律,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要「收斂神氣」,將外放的心神向內收,保持安寧,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若違逆此道,便會「傷肺」,導致冬天容易生病。
• 冬三月 (閉藏): 冬天是萬物閉藏的季節,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要早睡,等太陽出來後再起床活動,保護體內的陽氣。心境上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如同珍藏著秘密寶藏一般,安靜自足。若違逆此道,則會「傷腎」,使來年春天的生發之力匱乏。
5.2 配合日夜:跟著太陽過一天
一天之中,陽氣的變化也如同四季。《生氣通天論》提到:「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這句話描繪了一天內人體陽氣的運行規律。
• 早上 (平旦): 陽氣開始升發,適合進行晨練和開始一天的工作。
• 中午 (日中): 陽氣最為鼎盛,可以進行主要的活動。
• 傍晚 (日西): 陽氣逐漸衰減、收藏,應該減少活動,靜心休息,避免熬夜擾動筋骨,消耗陽氣。
5.3 謹和五味:吃出平衡的智慧
飲食是維持陰陽平衡的重要一環。《生氣通天論》強調:「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意思是,審慎地調和五味,才能讓筋骨強健、氣血流暢。
這提醒我們,飲食要均衡,避免偏食某一種味道。例如,《內經》警示我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意思是吃太多酸的東西會導致肝氣過盛,進而損傷脾胃的消化功能。同樣地,「味過於甘,心氣喘滿」,過多的甜味會讓心氣壅滯,感到胸悶氣短。每種味道都有其對應的臟腑,適量則養,過量則傷。
6. 結論:治未病,做自己身體的聖人
《黃帝內經》的智慧,穿越數千年依然閃耀。它告訴我們,健康不是一場與疾病的戰鬥,而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石,而養生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
在《四氣調神大論》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正是中醫養生學的最高境界——在疾病還未形成之前,就透過調整生活作息、情緒和飲食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的發生。
《內經》並非要求我們做到完美,而是邀請我們保持覺察。就從聆聽開始吧。您的身體,如同四季,說著一種關於平衡的語言。學會它的節奏,您將不僅僅是預防疾病——您將是在真正地滋養生命本身。
--------------------------------------------------------------------------------
謝謝閱讀《輕鬆學養生》,期待下次再會。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分享推薦及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大家製作更多好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