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回到生活的源頭,向經典學習
歡迎閱讀《輕鬆學養生》,讓我們一起輕鬆讀、輕鬆學,找回身心的健康。
談到中醫養生,我們必然要回到源頭——《黃帝內經》。這部經典是中醫的根本大法,其核心思想只有四個字:「天人合一」。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外在的天地自然息息相關,同步運行。
在《上古天真論》篇中,黃帝曾困惑地問道:「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為什麼上古之人能活到百歲依然健朗,而現代人年過半百就開始衰老了呢?岐伯回答,關鍵就在於古人懂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遵循宇宙陰陽變化的規律,並用符合規律的方法來調養身心。
這份古老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的玄學。今天,我們將聚焦於《黃帝內經》中的《金匱真言論》這一篇,它就像一份詳細的「身体使用說明書」,帶領我們深入淺出地學習,如何將宇宙自然的規律,應用到日常的飲食、作息與情緒保養中,找回與生俱來的健康。
--------------------------------------------------------------------------------
第一章:為何要順應自然?《內經》的養生總綱
在深入《金匱真言論》之前,讓我們先建立一個重要的觀念: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原則。
1. 四季調神:與天地同頻共振
《四氣調神大論》告訴我們,一年四季,天地有著不同的能量狀態,我們的身體也應該跟著調整,這就是「與天地同頻共振」。
• 春三月,謂之「發陳」: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多到庭院散步,讓身心舒展,這是養「生」之道。
• 夏三月,謂之「蕃秀」:夏天是成長茂盛的季節,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順應白晝長的特性,保持心情愉快,讓身體能量充分宣洩,這是養「長」之道。
• 秋三月,謂之「容平」:秋天是收斂的季節,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隨著雞的作息早睡早起,收斂心神,讓肺氣保持清淨,這是養「收」之道。
• 冬三月,謂之「閉藏」:冬天是封藏的季節,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再活動,保護陽氣,這是養「藏」之道。
《內經》嚴肅地指出,如果違反了季節的規律,「逆之則傷肝/心/肺/腎」。因此,古聖先賢總結出養生的根本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跟著自然的節奏走,才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2. 預防勝於治療:「治未病」的智慧
《黃帝內經》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
原文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高明的醫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加以預防。這個道理,就如同「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戰爭開打了才去鑄造兵器,一切都太晚了。
而要實踐「治未病」,我們就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與自然的關係。理解並實踐《金匱真言論》中的智慧,正是我們為自己「治未病」的關鍵一步。
--------------------------------------------------------------------------------
第二章:解開身體的密碼—《金匱真言論》核心地圖
《金匱真言論》開篇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的「天人相應」地圖,揭示了自然界的風、季節如何與我們的五臟六腑緊密連結。
1. 天人相應:風、季節與五臟的連結
《內經》提到「八風」與「經風」,簡單來說,就是自然界的風(邪氣)會順應著季節的變化,影響人體經絡與臟腑,導致不同季節容易出現特定的疾病。
• 東風生於春,其氣溫和,主要影響肝。
• 南風生於夏,其氣炎熱,主要影響心。
• 西風生於秋,其氣肅殺,主要影響肺。
• 北風生於冬,其氣寒冷,主要影響腎。
這種對應關係,具體表現在不同季節身體容易出問題的部位上:
• 春氣: 病在頭(春天容易出現鼻塞、流鼻血等頭部問題,即「善病鼽衄」)。
• 夏氣: 病在藏(夏天容易出現胸脅不適等內臟問題,即「善病胸脇」)。
• 長夏: 病在脾胃(夏末秋初濕氣重時,容易出現腹瀉、畏寒等問題,即「善病洞泄寒中」)。
• 秋氣: 病在肩背(秋天容易感受風寒,出現肩背痠痛、類似瘧疾的症狀,即「善病風瘧」)。
• 冬氣: 病在四肢(冬天容易出現四肢冰冷、關節痺痛等問題,即「善病痺厥」)。
2. 五行歸類:身體內在的小宇宙
接下來,《金匱真言論》為我們揭示了最核心的部分:五臟(肝、心、脾、肺、腎)如何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並與自然界的方位、顏色、味道、季節等萬事萬物相互聯繫,構成一個完整的對應系統。
這張對應圖,就是我們的「身體使用說明書」。接下來,我們將逐一解析,學習如何運用它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
--------------------------------------------------------------------------------
第三章:五臟使用說明書:具體生活練習
《金匱真言論》為我們建立了五臟與五味的對應關係,而《生氣通天論》則進一步提醒我們,五味養生貴在平衡,過猶不及。接下來的練習將結合這兩方面的智慧。
【木行人:肝】– 生發與條達
核心原文: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這段話告訴我們,肝在五行中屬木,對應東方和春天。肝主疏泄條達,就像春天的樹木一樣,需要舒展、生發。它的健康狀況會反應在眼睛,並且主宰著全身的筋。當肝氣不暢或肝血不足時,魂不守舍,人就容易受到驚嚇、心神不寧。
對應關係:
五行 木
季節 春
方位 東方
顏色 青色
開竅 目
味道 酸
身體主宰 筋
情緒 驚駭
具體生活練習:
• 飲食: 春季可適量選擇「酸」味食物來養肝,例如梅子、檸檬。但《內經》也提醒:「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過食酸味反而會損傷脾胃,務必適度。
• 情緒: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大怒或突然的驚嚇,是養肝最重要的功課。
• 生活: 春天多到戶外散步,讓筋骨得以舒展。同時,注意眼睛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盯著螢幕,因為「肝開竅於目」。
【火行人:心】– 光明與喜悅
核心原文: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心在五行中屬火,對應南方和夏天,是身體的「君主之官」,主宰著全身的血脈運行。心氣的狀態,會影響我們的精神與血脈健康。《金匱真言論》此處將心與耳對應,提示了心腎相交的深層聯繫,雖然在其他理論中,心更多與舌相關。
對應關係表:
五行 火
季節 夏
方位 南方
顏色 赤色
開竅 耳
味道 苦
身體主宰 脈
氣味 焦
具體生活練習:
• 飲食: 夏季可適量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心,有助於清心火。但「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過量則會損傷脾胃功能。
• 作息: 遵循夏季「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的原則,享受陽光,但要避免心神過度煩勞,中午小憩片刻是很好的養心方式。
• 保健: 關注心血管健康,可以時常留意自己的脈搏是否規律有力。
【土行人:脾】– 運化與承載
核心原文: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脾在五行中屬土,對應中央與長夏(夏末秋初濕熱的季節),是我們身體的「後天之本」,負責消化吸收、運化水穀精微,滋養全身肌肉。脾的健康狀況不僅展現在口腔(口味),也顯現在舌頭的根本(舌本),舌苔的變化往往是脾胃功能的直接反映。
對應關係表:
五行 土
季節 長夏
方位 中央
顏色 黃色
開竅 口
味道 甘
身體主宰 肉
氣味 香
具體生活練習:
• 飲食: 應多食「甘」味養脾,這裡的「甘」指的是天然穀物(如原文提到的「稷」,即小米)所帶來的溫和甘甜,它能健脾益氣,而非現代精緻甜食那樣會徒增脾胃負擔。《內經》也警告:「味過於甘,心氣喘滿」,過量反而傷身。
• 保健: 長夏季節要特別注意濕氣的影響,避免生冷飲食,預防腹瀉。脾「開竅於口」,保持口腔衛生、留意口味的變化,也能反映脾胃的健康。
• 生活: 規律飲食,細嚼慢嚥,不暴飲暴食,就是最好的養脾方式。
【金行人:肺】– 收斂與清肅
核心原文: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在五行中屬金,對應西方和秋天,主「收斂」,負責呼吸、管理全身氣機,並且「外合皮毛」,與我們的皮膚、毛髮健康息息相關。
對應關係表:
五行 金
季節 秋
方位 西方
顏色 白色
開竅 鼻
味道 辛
身體主宰 皮毛
氣味 腥
具體生活練習:
• 飲食: 秋季可適量食用「辛」味的食物,如蔥、薑、蒜,有助於宣發肺氣。但「味過於辛,筋脈沮弛」,過食辛辣會耗氣傷津,損害筋脈。
• 保健: 遵循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養收之道,收斂神氣。肺「開竅於鼻」,要注意鼻腔與呼吸道的保養,預防感冒。
• 生活: 秋天乾燥,要注意皮膚的保濕,避免「秋燥」傷人。
【水行人:腎】– 封藏與根本
核心原文: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腎在五行中屬水,對應北方和冬天,是我們身體的「先天之本」,主「封藏」,儲藏著生命最根本的精華物質,並且主宰骨骼的生長與健康。
對應關係表:
五行 水
季節 冬
方位 北方
顏色 黑色
開竅 二陰
味道 鹹
身體主宰 骨
氣味 腐
具體生活練習:
• 飲食: 適量食用「鹹」味食物可以滋養腎,如海帶、黑豆。但《內經》告誡:「味過於鹹,大骨氣勞」,尤其現代飲食普遍鹽分超標,更應注意減鹽,否則會損傷骨骼與心臟。
• 作息: 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無擾乎陽」,避免在寒冷的季節過度消耗能量與體力。
• 保健: 《內經》強調「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意思是冬天把腎精養好了,來年春天就不容易生病。注意腰股及骨骼的保暖與健康,是冬季養生的重點。
--------------------------------------------------------------------------------
第四章:陰陽的節律:跟著太陽過一天
不僅一年有四季的陰陽消長,一天之內,也有一個完整的陰陽節律。《金匱真言論》與《生氣通天論》為我們清晰地劃分了一天中的四個時段:
• 平旦至日中(黎明到中午): 這是天之陽,也是「陽中之陽」。《生氣通天論》說:「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此時人體陽氣從生發到最為旺盛,是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段。
• 日中至黃昏(中午到黃昏): 這是天之陽,但陽氣開始轉衰,是「陽中之陰」。《生氣通天論》說:「日西而陽氣已虛。」
• 合夜至雞鳴(黃昏到半夜): 這是天之陰,是「陰中之陰」。天地間陰氣最盛,人體也應進入休息和修復的狀態。
• 雞鳴至平旦(半夜到黎明): 這是天之陰,但陽氣開始萌動,是「陰中之陽」,為新一天的生發做準備。
生活建議:
根據這個節律,我們應該:早晨陽氣生發,順勢起身活動;中午陽氣最盛,可以稍作休息(如午睡)以養心神;傍晚陽氣漸收,「無擾筋骨」,應減少劇烈運動;夜晚陰氣主導,應靜心安睡,讓身體充分修復。
--------------------------------------------------------------------------------
結語:將經典智慧融入現代生活
《金匱真言論》的核心智慧其實很簡單: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與自然時序、五行變化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我們的健康,取決於我們是否能與這個大自然的節律和諧共振。
理解肝、心、脾、肺、腎的五行對應,正是《內經》「治未病」智慧的具體實踐。通過觀察季節、調整飲食、順應作息,我們就是在疾病形成之前,預先調和了臟腑的平衡。學習這些知識,並不是要我們去死記硬背那些複雜的對應關係。更重要的是,從今天起,開始去觀察——觀察季節的變化,觀察一天中陽光的起落,也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與反應。當我們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從知識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時,健康自然會回到我們身邊。
--------------------------------------------------------------------------------
謝謝閱讀《輕鬆學養生》,期待下次再會。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分享推薦及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大家製作更多好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