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快速介紹本劇:Netflix 投資拍攝,講述臺灣女孩與舊金山華僑換宿後的文化故事。
上週獲邀觀賞臺劇《雙城故事》第一集,看完後剛好有事,就一直拖到了現在才把筆記寫成心得。
Netflix 臺劇
Netflix 的全球布局策略其實差不多:
- 先向當地內容供應商取得播出授權(業界所稱的「買版權」);
- 試完水溫後,會進一步跟當地業者合拍自製內容,一方面避免以競爭之姿進場降低當地業者防備心,同時了解市場生態。
Netflix 上目前雖然已經有數部臺灣戲劇(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植劇場》、《一把青》與《麻醉風暴》等公視近期拍的劇。)但這些都是 Netfilx 向臺灣取得播出授權,Netfilx 本身並沒有參與前期的製作與發行過程。
《雙城故事》,則是在成品未成形前,就取得 Netflix 資源並在全球上映的戲劇。
本劇由葉天倫導演執導,陳怡蓉、曾珮瑜、溫昇豪與黃柏鈞主演,在因緣際會下,臺灣女孩陳怡蓉與舊金山華人曾珮瑜意外交換了住宿地點,各自體驗東西方的文化衝擊,並在過程中更了解自己。
預告片:
雖然談情,其實講更多的是文化
在觀看前,我腦中先冒出下列疑問:
- 兩個城市的故事就可以是雙城,臺北跟舊金山本身有什麼特殊意義?
- 兩個女孩的兩段故事,這跟主流臺劇差在哪?
在首映後的會談,有觀眾問為什麼選舊金山。導演表示,除了跟「這是 Netflix 投資拍攝的戲劇」有關,臺北與舊金山的共通點在於:都是殖民城市,所以文化很多元。
題材上,相較於大部分偶像劇「談情為主,背景為輔」的敘事方式,我認為這一部的主軸,倒像藉由友情、親情、愛情,夾帶臺灣文化給全球的觀眾。
在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紅遍亞洲時,曾有人討論:為什麼只有小情小愛的片能走出去,那些講述臺灣歷史的電影為什麼紅不起來?除了多數人娛樂時的偏好選擇本身就不會太耗腦或是沉重以外,如果題材對觀眾而言,在文化具有共通性,傳播的門檻自然降低。每個國家都會有情感表達、有節日慶典,只差在形式的不同,並不像歷史的屬地性這麼強。
所以,若 TA 是全球 Netflix 觀眾,用情感來包裝臺灣文化,自然有機會獲得更多共鳴。劇中演員的功底很紮實,無論是平輩的輕鬆詼諧,或是親子溝通的關切,情緒都有營造出來,我覺得很適合拿來當配飯吃的劇。
把臺劇當影集拍
有在看 Netflix 的人都知道,Netflix 自製的戲劇大多都是「影集」,一集通常就是一個完整故事,再慢慢呼應主軸(甚至沒有主軸),連續劇比較少。
這一部的劇情架構,看起來雖然像連戲劇,但葉導演表示,他有配合 Netflix 平台的生態,把 20 集都當成影集來拍。也就是說,每一集都是一個完整故事。
以一集 1.5 小時而言,其實 20 集已經相當於美劇的四季,所以導演這 20 集也分四部分:用臺灣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呈現不同風貌的臺灣文化&東西方文化衝擊。
多平台上架策略,臺劇的支持門檻其實很低
除了 Netflix,電視或網路平台都有上架:
喜歡演員的/喜歡題材的/喜歡臺劇的,或只是單純看多了科幻推理驚悚偶爾用喜劇換口味的(像我),都可以考慮支持一下臺劇。
本週六 9/1 晚上首播,播放管道如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