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試過跟家人失散,然後四周找尋他的經驗嗎?
近日跟太太在Netflix看了一套2018年的電影《人肉搜尋》(SEARCHING),講述一個爸爸找尋女兒的驚險故事。故事敘述父親KIM與太太結婚後育有一名女兒MARGOT,但太太後來在女兒中學時因血癌病逝,KIM需要獨自照顧MARGOT,定期給她學琴的錢及問她晚上在哪個朋友家中等。他是一個不錯的父親,有時會跟女兒說:「我為你感到自豪。」但突然有一天,16歲的MARGOT突然消失不見了。
父親除了聯繫警方幫助外,自己更透過女兒的臉書、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抽絲剝繭地希望查出事情真相。但當父親找尋女兒過程期間,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了解女兒,驚覺她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KIM的老婆死去,在女兒面前表現強大,從不提及老婆的事。回家後,各自戴著面具,扮演堅強父親和開心少女的角色,雖有傷痛但不會跟對方說。父親以為自己了解女兒,他常常致電知道她在哪裡,但都是事務性的事情,他卻不了解女兒內心,不知道她的朋友是誰,不知道她是否仍有學琴等。KIM只認識家中的她,至於她在外時,卻一無所知。
整套電影都是電腦畫面,對很多人來說,電腦呈現的世界比肉身經驗的世界更真實及熟悉,KIM最後在電腦找回女兒的內心世界。KIM的女兒對著電腦比對著真人更誠實,寧願對網絡朋友分享心事,也不知如何跟家人開放自己。KIM所失去的除了是女兒的肉身,更加是女兒的心靈和跟她的關係。他最後在網上慢慢重組女兒的生命。
網絡提供的世界有很多好處和方便。不但給我們有另一種人際互動,也可以儲存跟離世至親的回憶,而且也有很多資料,協助KIM找到女兒線索。但或許我們最渴望的仍是有血有肉的真實相處。當我們過份使用網絡時,不免令人覺得孤單,雖然大家都愛家中的他,但在面對面時卻難於啟齒,令雙方感受不到被愛。
電影其實也描述了另一個家庭,是一對母子,跟這對父女有不少互動。也反映了母親對兒子的教養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