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專題|從「視窗」看電影:《人肉搜索》與《Profile》的機器視域

2018/11/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人肉搜索》劇照/索尼影業
如今是攝影機幾乎無處不在、人人皆能輕易地製造影像的時代。因為半導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電機演算的功能大幅提升、電子器件的尺寸越來越小。當攝影功能被整合到手機時,「留影」這個特殊的權力便從上層階級的手中滲漏而出,再加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作用,圖像的傳播更為便利,人們可說是被大量且持續增量的影像所包圍。這一幅又幅的影像如同鏡子:極度貼近、相似於生活,但又維持著不可穿透的隔閡。
若以法國社會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語境來說,這便是「逼真的假象」。他曾於 1979 年出版的《逼真的假象或施魅的擬真》中寫道:「重點不在於它們讓人相信一個並不存在的世界,而在於它們破壞了一個眼光的優越位置。眼睛不再是一個展開空間的發生器,而只是一個物體相聚的內部沒影點。」
在此,或許我們可以用「眼睛易位」的方式去看今年的兩部新作:《人肉搜索》、《Profile》。
《人肉搜索》拍攝現場工作照/索尼影業
《人肉搜索》與《Profile》頗有淵源。前者的導演是印度裔、1990 後的新生代影人,安尼什.查根蒂(Aneesh Chaganty),監製則正是《Profile》的導演,來自哈薩克的提默.貝克曼比托夫(Timur Nuruakhitovich Bekmambetov)。貝克曼比托夫在家鄉的代表作為《決戰夜》系列,2012 年還到好萊塢拍了《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他早年專走視覺特效出身,也許正是這樣的背景,本文這兩部作品皆關注著人與科技、網路之間的關係。
《人肉搜索》的故事是關於一位鰥夫在女兒失蹤後,透過搜查女兒的筆記型電腦、檢視她在網路媒體上的足跡,追尋孩子的下落。《Profile》則是英國女記者 Amy 為了調查歐洲女子加入 ISIS 組織、成為聖戰士新娘的事件,而上臉書創立假帳號,與聖戰士「談感情」。巧妙的是,兩部片雖然都以偏社會通俗劇的方式來處理題材──高潮迭起的劇情、外放的演員表演──但在電影語言上卻是「冷處理」:「單拍」電腦螢幕,將電腦轉化為舞台,使觀眾有坐在電腦桌前的錯覺,注意力隨著滑鼠的點擊、視窗的開闔而游移。
《人肉搜索》拍攝現場工作照/索尼影業
這樣「翻拍電腦螢幕」的作品其駭異之處,正是對電子產品和網路社群媒體的使用經驗的再現。它沒有以往劇情電影中的精緻感,反而是用熟悉的界面、慣常可製或可見的數位影像,去模仿現代人的眼睛。這份親切和粗糙混淆了真實生活和電影院的界線,以至於觀眾在看這樣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到底是人看影像,還是影像看人?」的疑問。
影像有可能看人嗎?在《人肉搜索》中父親為得知女兒的人身情況而撥打視訊電話、臥房中的電腦因為未關機而持續開著視訊鏡頭,無時不刻地記錄著一切;《Profile》中敘利亞聖戰士為了確認自己未來的妻子所在的旅館房間內沒有男人,逼得 Amy 拿起電腦讓他環顧四周……。這些都在在顯示出,現今生活中攝影與電腦、手機結合後,已不單只是拍攝,監控的層面也更加廣泛。
《人肉搜索》劇照/索尼影業
我們在電影大銀幕上,看著像是電腦操作介面的畫面時,那並不單單只是日常生活的切片。電影為我們呈顯出一個特殊的情境:當網路與生活密不可分時,人的存在變得像是需以「直擊」與「連線」來確認。於是,《Profile》裡假冒聖戰士新娘的英國記者,須不停地與 ISIS 組織的殺人犯視訊、發送自己的生活照來增加「真實感」;《人肉搜索》中喪母的少女,透過直播網和 Instagram 使自己被看見。正因為這如同「見證」的觀影情境,當觀眾隨著劇中人物一步步檢視相片、影片,發現其中不經意洩漏的隱私或是蛛絲馬跡時,才更顯毛骨悚然。
電腦螢幕躍上大銀幕一事,不僅是對電影和電腦之間的差異提出問句,亦使得作品內部的時空結構更為複雜。電腦螢幕上一格格、或大或小的視訊視窗,為觀眾展示了多地點同時並置的平面空間,也創造了時間差。在此,時間具有物理和心理兩個面向。物理時間上,《Profile》中雙方連線時,敘利亞與倫敦兩地的時差,以及因為網路速度和訊號品質不佳造成直播畫面的停頓與延遲,是很好的例證。而從另一角度來剖析,《人肉搜索》的父親夜不能寐,用視訊與警探對談、想加入調查的焦灼,與對方冷漠、拖延的態度,則形成心理時間的強烈對比。
《Profile》劇照/金馬影展
與《人肉搜索》相比,《Profile》的時間有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元素:檔案。當英國記者 Amy 與聖戰士在臉書建立聯繫、進而用 skype 見面時,他為了蒐證,所以同步錄製電腦的螢幕活動,並使用日期分類的方式建檔。此舉使得這部電影產生奇妙的節點──其後續的情節推演,導演皆由「滑鼠游標點擊資料夾」展開。這造成了時間的多重錯亂:觀眾無法同電影最一開始那般,將所見到的故事認定為單一時間軸進行。Amy 與 ISIS 組織視訊的影片內容是「即時即刻」的,但關閉該視窗後,Amy 與同事、情人、朋友聯繫的畫面也是「即時即刻」的,那麼觀眾應該將此視為「真實」的時間嗎?抑或這些畫面也是電腦螢幕的同步紀錄?檔案使得電影時間陷入高度的不確定中。甚至連最為可靠的資料夾檔案日期,都有可能因為輸入錯誤,而無法置信。
現代人不只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同時也是在一個多影像、多機器的情境中。影像與人們的生活已不再是兩條平行線,如今也開始彼此交互作用。最鮮明的例子是:中國政府架設了兩億個監視器,並配合使用 AI、人臉辨識所建立的「天網」監控系統。且自 2014 年起透過監視影像,從生活各個層面對每個公民評分,開始推行「社會信用體系」。或許這正是促使我們思考的好時機──在接觸各式媒體、影像時,自問人與影像之間的關係為何?藉由這面鏡子,人與影像各自的意義是什麼?還可以是什麼?

Profile|美國、英國、賽普勒斯、俄羅斯|2018|DCP|彩色|105 分2018.11.13〈二〉21:40 新光 2 廳
2018.11.22〈四〉16:00 新光 1 廳
◇ 本片為英語發音,無中文字幕

【釀電影】2018年 11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釀影癡】專欄(訂戶限定)
無視玻璃天花板的導演 ── 凱薩琳.畢格羅 by Lizzy
【釀選書+|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
《白虹的影海人生》書摘 by 陳亭聿
關於人生的入戲:再演一次我自己 by 黃以曦
那個跪在教室後面默默畫著壁報的安靜女生 ── 談《白虹的影海人生》與作者陳亭聿 by 乃賴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