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亞細亞的孤兒》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初先感謝 人本教育基金會 予以刊登本文

《亞細亞的孤兒》應是在台灣人的認同上不可或缺的一本著作,雖說情節上有些添補感,然而故事的基軸卻是從一而終的。故事背景在日治時期,胡太明作為主角,父親胡太卿是個中醫,母親阿茶則是個傳統的女性,其傳統之特質即彰顯在縱然夫君納妾,其亦默認,而僅屈就於搬遷與兒女同住,而其夫則與新妾阿玉生子,而哥哥更是個現實的人物,無論是成為保正後的不顧情面,或是預先為了家產的問題而提出分家,都彰顯了這樣的性格。而爺爺則是超然的,悠遊於漢學中,沈浸在中華五千年的幻夢裡,這深深影響了胡太明。隨著故事的發展中每次所經歷的挫折或是困頓,胡太明總是隱遁到古詩詞中悠遊,想著陶潛或是老莊等,以求心靈安定,對於現實政治則是持續感到冷漠的,除了不時因時遇的友人激起一點火光,否則大部分時日皆僅安然度日而已。
  在胡太明小時,經爺爺送去雲梯書院給彭秀才當學生,彭就像個居士一般是個四書五經中國教育的傳承者,不過仍時常悲嘆著漢學的衰亡。雖然時不時煙癮發作必須要抽鴉片,對於這群人等來說,正規教育(日本)不過是明治維新後西洋文化的贗品,現代教育就像是拋棄了光榮的傳統│春秋、孔孟、老莊或宋明理學等,就如同聽聞人心不古的嗟嘆,嘆著中華五千年傳統必不能斷香火,才能延續這正字標記的道統。
  成長之後太明成為了教員,學校同樣是社會控制的一環,無論是對於學生或是教師而言,都是以日人/台人區分的。確實在一九四五年後的國民政府殖民體制是相較於日本更為惡劣的統治,人說狗去豬來以及接收變劫收是戰後的常態,日治雖為嚴厲但仍有法治。然而,這樣的法治並非實質的法治(rule of law),而是形式的法治(rule by law),除了明確的族群隔離以外,這也無法逸脫於殖民體制的框架之外。就像我們不能說現在的中國因為有事建設就不是專制極權,我們也不能說日本在台灣殖民期間進行交通、衛生建設、施行法治等就不是殖民。畢竟在南非與美洲,種族隔離也曾經是個施行法案。而這不只是外顯在體制之上,也在人的身體之內,就像太明在校內與日人久子互有情愫,台人瑞娥卻是單相思的對太明示好,惟久子卻常潛在地表現出日台區別,一高尚一低賤,然太明卻還對後者感到厭煩。對久子的表白當然是無疾而終,畢竟,貴族與賤民無從通婚是階級的必然預設。就此契機,太明選擇前往日本留學。
  「你在這兒最好不要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台灣人的日本話很像九州的口音,你就說自己是福岡或熊本地方的人好了。」這是到日本時友人藍給太明的勸誡,這可以理解成自卑,也可以理解成在現實下的權宜,然而這都導因於體制上對於族群的區別對待。藍是政治運動人物,他持續的拉攏著太明,但太明堅守著來日的目的│忘記情愛,專心求學│並以若僅攪和政治則其餘學術知識何人耕耘等詞,處處搪塞,對於實踐任何志業的前提是政治的解放之論點,太明仍欲明哲保身苦埋自身所覺安寧之處。而因這樣的個性但又有著自身是台灣人的堅持,使得參與政治活動的藍難以行事後而兩人不歡而散再也不見。太明也並未異地而有不同的心態,在情愛上還是封閉的,在人格上還是自卑的,這表現在縱使日本留學期間所寄住的家庭中的女兒鶴子是個美人,他仍無所作為僅抱憾心中。
  太明並未因此中斷他的飄蕩,自日歸台後雖說是日籍台人,但心裡仍嚮往著萬萬平方里的故土,或許是種遺傳,但或許遺傳就跟民族想像的血統論一般同樣的飄渺與荒謬而已。在中國所寄住的友人曾家,是他曾在學校的同事,曾是個不多語但卻富有辯才與學識的人,他對太明這麼說:「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別人都不會信任我們。…命中註定我們是畸形兒…」這一針見血地描繪出了亞細亞的孤兒的長相│畸形。在中國的期間太明也戀愛、結婚了,對象是一位他校女學生:淑春。因緣際會著接替曾的日文課,緣份使得兩人走近,但婚後太明才發現淑春是個交際花,走入政治後賭博、飲酒或是跳舞一概不拒,就連生女後仍然。或許這時太明才發現每個人並不如人認其所是,就像曾固然淵博學養,但顧著打牌也會枉顧小孩。不久,太明被捕,無來由,真的要說只因「上面的命令」就他的身分︱台灣人:逮捕。萬幸的是被幽禁的處所恰巧是過往教學的女學生婚後所居之處所,蓋因其婚姻對象乃是一警員,這讓她能救援曾經的老師,今日的階下囚。逃獄後的太明無處可歸,雖然他曾有葬在江南的美夢,今日卻不得不走上返鄉之途。
  然而當時的戰爭狀態下,徵收財產、徵募兵員成為每日例行,限制食物配額也變成常態,然而卻也因此給了下位的官員有壓迫百姓的空間,諸如賄賂的勸誘或是權勢的欺壓,使得逆羅賓漢式的劫貧濟富發生在這殖民島嶼上。而太明也在擔任翻譯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心的衝突,看著抗日份子一個一個從容就義被槍斃,他卻似乎苟活在這縫隙之中。年紀的增長,身邊的人也一個一個老去死亡,然而環境似乎卻只有越來越惡劣的傾向,故事的最後是太明瘋了,滿臉塗得像關公般通紅坐在神案上喊著:「咿│呀│噯! 白日土匪! 哪│噯│喲!」村人對他從舊日欽羨一位留日且去過中國故土的眼光,變成聚集來看熱鬧看笑話。不久,他消失在村裡,有人說看見了他,但從沒有人再知道他何去。
  這本著作可以說是虛構(fiction)也可以說是非虛構(non-fiction),但最適切的或許是稱其為文學(literature)。虛構的故事中確實地描繪出日治時期的眾生相,活在幻想中的老人、有著政治熱情的學人、鄙夷貶視的統治族群、攫取利益的官員,也描繪出由這些人所構成的生活。尤其是在不同的族群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發生在故事中的各處,無論是台灣、日本或是中國的土地,無論是台灣、日本或是中國的人民,各自之間因著環境所建築出的族群想像,區隔了彼此,也疏離了彼此。而這最明顯的表顯在太明身上,而這內裡的多重異化使得太明最終瘋狂。太明就是台灣的縮影,失去了自我認同及其基礎,四百年的歷史是殖民史,而太明的結局也預示著若抱持著如此犬儒般的心態避斥政治,政治仍會在各處各時來個出其不意的突襲,一次又一次的侵襲下終將導致崩潰。亞細亞的孤兒是胡太明,也是台灣,台灣曾經是個沒人要的孩子,在清朝時一八九五年就被割讓予日本,日本也並未將台灣視為己出。一九四五年聯合國懸置下的台灣到一九四九以前只不過是國民政府的佔領,在到七○年代前仍然不過是個反共基地,不被當作認同的地方,今日的台灣不過是具有工具價值而成為國際間的寵兒,然而終究是孤單的。但我們必須知道,孤兒也是生命,孤兒也有主體性,孤兒也會成長,在自覺的過程中會形成自決的意識基礎,漫漫長路終究會走向那自決的瞬間,成為主體的瞬間,自由。
82會員
384Content count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1993 秋 29「一個老先生開一輛紅色跑車,緊貼身旁一隻黑白哈巴狗從開著的車窗看出來,前足搭著窗框,毛茸茸的臉上圓亮的眼睛慧黠張望,分明便是個人。  書店裡一個中年婦人胸前環著一個抱小孩的袋兜,她小心翼翼一手托住底部,兜緣一隻小狗尖尖的腦袋露出來。」 43「哲學要求解釋,宗教要求安慰
「哲學家與法學家所說的懲罰就是修正罪惡、修復損害、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因此,懲處最終的合法性就是在受指控的犯行威脅到社會時,恢復社會秩序。然而,如果懲處並非我們所說的那樣,如果它沒有經由我們相信的理由加以合理化,如果它有利於違法行為的再犯,如果它是依罪犯的身分而非違法行為的嚴重而進行制裁,如果
《兒子的大玩偶》這書是由十數篇的短篇小說組成的,首篇即為同名著作,坤樹是在大太陽底下穿著廣告牌的甘苦人,妻子阿珠戲說他是兒子的大玩偶,描寫著貧苦生活中為了生活的無奈以及在夫妻之間的感情拉扯與磨合,看似平淡但卻又樸實地真切,甚至在能換了新工作孩子卻認不出自己時,只能默默地上妝只為了當孩子的大玩偶
羅蘭巴特以他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為人所廣知,而作者之死所代表的是權威的死亡,除魅後的世界是世俗的,不再具有宗教神祕性,而在文本閱讀上所代表的上帝:作者(Author),同時在英語上與權威(Authority)具有關聯性,在羅蘭巴特的宣稱下也隨之死亡
我看書的習慣是會摺頁,將值得再閱讀的部分紀錄,而這本書在描述侵害經歷以及受到漠視的部分,我的手沒停過。對於這樣傳記式著作的閱讀,是我在文史哲興趣之外,對自己對社會能見度低的處所必須予以正視的要求。 作者幼時三歲被父母送養到奶媽家,直到五歲,而父母每週一次的探視也是冷冷淡淡如同陌生人般,無視
二二八的紀念詩集,集結了多位詩人直寫、側寫二二八這個台灣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或隱或顯地描述出那個時期詩人的所見所聞,或是所想所省,或說著莫名的失蹤以及無奈且無盡的追尋,那年本不該是空洞的,但這個凹洞直徑卻有38年的長度,而這個凹洞內裡發爛,卻被強迫掩蓋,那蓋住的人說:「不痛不痛,不看就不痛。」被
1993 秋 29「一個老先生開一輛紅色跑車,緊貼身旁一隻黑白哈巴狗從開著的車窗看出來,前足搭著窗框,毛茸茸的臉上圓亮的眼睛慧黠張望,分明便是個人。  書店裡一個中年婦人胸前環著一個抱小孩的袋兜,她小心翼翼一手托住底部,兜緣一隻小狗尖尖的腦袋露出來。」 43「哲學要求解釋,宗教要求安慰
「哲學家與法學家所說的懲罰就是修正罪惡、修復損害、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因此,懲處最終的合法性就是在受指控的犯行威脅到社會時,恢復社會秩序。然而,如果懲處並非我們所說的那樣,如果它沒有經由我們相信的理由加以合理化,如果它有利於違法行為的再犯,如果它是依罪犯的身分而非違法行為的嚴重而進行制裁,如果
《兒子的大玩偶》這書是由十數篇的短篇小說組成的,首篇即為同名著作,坤樹是在大太陽底下穿著廣告牌的甘苦人,妻子阿珠戲說他是兒子的大玩偶,描寫著貧苦生活中為了生活的無奈以及在夫妻之間的感情拉扯與磨合,看似平淡但卻又樸實地真切,甚至在能換了新工作孩子卻認不出自己時,只能默默地上妝只為了當孩子的大玩偶
羅蘭巴特以他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為人所廣知,而作者之死所代表的是權威的死亡,除魅後的世界是世俗的,不再具有宗教神祕性,而在文本閱讀上所代表的上帝:作者(Author),同時在英語上與權威(Authority)具有關聯性,在羅蘭巴特的宣稱下也隨之死亡
我看書的習慣是會摺頁,將值得再閱讀的部分紀錄,而這本書在描述侵害經歷以及受到漠視的部分,我的手沒停過。對於這樣傳記式著作的閱讀,是我在文史哲興趣之外,對自己對社會能見度低的處所必須予以正視的要求。 作者幼時三歲被父母送養到奶媽家,直到五歲,而父母每週一次的探視也是冷冷淡淡如同陌生人般,無視
二二八的紀念詩集,集結了多位詩人直寫、側寫二二八這個台灣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或隱或顯地描述出那個時期詩人的所見所聞,或是所想所省,或說著莫名的失蹤以及無奈且無盡的追尋,那年本不該是空洞的,但這個凹洞直徑卻有38年的長度,而這個凹洞內裡發爛,卻被強迫掩蓋,那蓋住的人說:「不痛不痛,不看就不痛。」被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國族認同,或許是台灣人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議題。除了種族多元(原住民、閩客族群、國民政府遺族與新移民),不同殖民體制所帶來的影響,也讓台灣島上的族群認同,顯得更加複雜且多元。因為疫情間的互助合作,讓許多國家開始看見台灣,但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似乎也成為了一個不能再繼續含糊帶過的議題。
Thumbnail
熱病蔓延的盛夏裡想起兩年前買的書,因為標題應景的吸引人,以為翻開後能暫且忘卻現實,不曾想看見的是另一種更加荒誕的過去。穿越時空跟隨導覽書摸索那條通往自由的小鹿,由在往回走,沒想到、竟也要一路砍除荒草。
Thumbnail
終於把這本《亞細亞的孤兒》看完了,果然惆悵滿腹,百感交集。
Thumbnail
本文旨在說明《百年孤寂》這部小說,哪些地方是以歷史事件、真實人物作為基礎,進行虛構,而不是出自馬奎斯天馬行空的想像。
Thumbnail
《給亞亞的信》內文採書信體,由一封封主角給未來孩子亞亞的信所構成,各單元獨立成篇,每則故事短而完整,你可以從裡面看到這個世界,也可以看到歷經成長與幻滅、興許還帶著點憤怒的自己......
Thumbnail
從甲午戰爭算起,百餘年來,台灣不斷接受外來文化與新移民的刺激,遂也漸漸習慣了「混血」式的文化樣態。近當代的台灣庶民文化,其實是日治五十年遺留的「東洋風」、戰後駐台美軍帶來的「西洋風」、新移民帶來的「大陸風」與「香港風」、加上民間自為的「本土風」,雜糅一處,混成獨特的文化風景。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國族認同,或許是台灣人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議題。除了種族多元(原住民、閩客族群、國民政府遺族與新移民),不同殖民體制所帶來的影響,也讓台灣島上的族群認同,顯得更加複雜且多元。因為疫情間的互助合作,讓許多國家開始看見台灣,但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似乎也成為了一個不能再繼續含糊帶過的議題。
Thumbnail
熱病蔓延的盛夏裡想起兩年前買的書,因為標題應景的吸引人,以為翻開後能暫且忘卻現實,不曾想看見的是另一種更加荒誕的過去。穿越時空跟隨導覽書摸索那條通往自由的小鹿,由在往回走,沒想到、竟也要一路砍除荒草。
Thumbnail
終於把這本《亞細亞的孤兒》看完了,果然惆悵滿腹,百感交集。
Thumbnail
本文旨在說明《百年孤寂》這部小說,哪些地方是以歷史事件、真實人物作為基礎,進行虛構,而不是出自馬奎斯天馬行空的想像。
Thumbnail
《給亞亞的信》內文採書信體,由一封封主角給未來孩子亞亞的信所構成,各單元獨立成篇,每則故事短而完整,你可以從裡面看到這個世界,也可以看到歷經成長與幻滅、興許還帶著點憤怒的自己......
Thumbnail
從甲午戰爭算起,百餘年來,台灣不斷接受外來文化與新移民的刺激,遂也漸漸習慣了「混血」式的文化樣態。近當代的台灣庶民文化,其實是日治五十年遺留的「東洋風」、戰後駐台美軍帶來的「西洋風」、新移民帶來的「大陸風」與「香港風」、加上民間自為的「本土風」,雜糅一處,混成獨特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