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1
早上10點我自己練琴,拿起我給自學生這兩週要練的庫勞小奏鳴曲的譜(作品op55no2第三樂章),當新的曲子開始從頭練起(這首曲目在我小的時候確實也沒練過),按著練習的步驟,使用節拍器扎實的練一小時,節奏從一個八分音符速度80,慢慢加速到144之後,然後是脫離節拍器的流暢彈奏,我結束了這一小時像上戰場打仗的這種練習,然後下樓來。
我知道他雖在做自己的其他功課,但耳朵是打開的,我甚至大膽預測,他是拉長耳朵在聽,因為聽到音樂會打開耳朵,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否則,我也不會想花一小時,自己親自把我想說的過程或方法,用實踐的方式代替說話和教學,練習的模型或模式是要用感染的。
我觀察他的動靜,他不作聲,但很快想完成他正在做的事,然後,自己乖乖上樓去彈琴了。只是,他為了趕快練到小奏鳴曲,希哩呼嚕的練著音階和琶音,還是讓我很不高興的唸了幾句。看來,好聽的曲子大家都喜歡,但我要說,沒有紮實的底,曲子被寫的再好聽,也奏不出來啊。
談到這些之外,還有一個是我在等著結果,希望他會發現,然後跟我討論,這第三樂章全音出版社印製的樂譜,有一個音非常有意思,不知道是印刷錯誤或者謄譜錯誤,還是作者刻意用的,我自己得來查一查資料,也許又是我孤陋寡聞又一件證明呢。
我相信細節對於局面的影響。學鋼琴不是為了就要栽培鋼琴家,卻可以透過過程,培養觀念和習慣,正如寫書法,不是為了做書法大家,卻可以藉此了解文字的結構和發展。
孩子的成長時間過的很快,到底什麼是在時間裡可以發揮以產生效應,這是應該思考的。自己得下自己的工夫。
無論學習哪一方面,精神內涵和人文素養很重要。今早才談到教會司琴的問題,其實傳統四部和聲在現代教會裡,已經很優美,教會音樂走單弦律的路線已經很久了,司琴不在觸鍵和樂句上下功夫,卻以為自己能加幾個琶音,幾個裝飾音來「豐富」,搞的應該有的莊嚴質感不見了,倒多了油腔滑調和輕率隨性在裡面。再回來看,許多作曲家的曲子裡,是帶著他們的生命經歷,如果沒有那層認識,再高超的技巧,搭襯表達出來的,總是不那麼協調。我會比較同意寫作不在於技巧,而是在於文字裡的內涵和生命力。
寫作不在於技巧,而是在於文字裡的內涵和生命力,不要揠苗助長,也不需要一味追求高深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