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經典電影如海浪,潮起浪落重上岸,再次捲入老影癡新影迷。
這是大衛林區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也被英國BBC選為21世紀百大電影之首。
隨著4K數位修復版重上院線,再度掀起一番討論,
而代理片商,更直接在電影海報上,把那經典的幾個線索嵌上。
喜歡帶著一無所知的心情觀影,也不總認為預告片是所謂必需,尤其,某些令人玩味的電影,預告片往往只是一層欲蓋彌彰的薄膜,不能言傳,只能意會。
例如本片,只看預告片還以為是上個世代的lala land,
夾雜一場絢麗的演員夢、一些愛情跟片頭的懸疑謎團。
事實上,
一部電影的時間,是導演以影像跟人物的交織,對觀眾下一份認知的戰帖—
那可能是顯而易見,也可能是混沌不明。
整體而言,穆荷蘭大道在觀影的當下雖然很多跳躍暗示跟曖昧不明的色彩,
故事主題本身倒不難理解,角色各自的故事互有關連,
無論在故事中段的分水嶺,要以哪個版本解讀是夢非夢......
那都是一個關於愛與心碎,心碎而犯罪的夢魘。
故事中段,「貝蒂」接納了「麗塔」的脆弱,以一種英氣煥發的堅強,擁抱了同性的她(不由得驚嘆娜歐蜜華茲的美麗絕倫)。
夜半時分,在寂靜俱樂部(Club Silencio)裡,
那是兩位女子共享親密後,又以恐懼緊緊相依相繫。
故事至此,兩位女主角的情感達到高峰,共度歡愉跟苦痛,同情而共感。
仿若天造地設,彼此互相是彼此的解答。
然而,象徵現實的鑰匙,終究被找出,
開啟了宛如潘朵拉的寶盒,將故事轉為現實面的真實,劇情峰迴路轉,猶如錄音帶的B面終於播畢,駛向現實。
也可以說,鑰匙和寶盒是電影術語中的麥高芬(MacGuffin),
是真實故事的引子跟指向,
是前面不著邊際飄飄然的劇情必然迎來的終局。
當前半部兼具甜美可人又英姿煥發「貝蒂」變成平凡的失戀女子「黛安」,
當成功跟失意兩相交換,
方知一切甜美,一切需要與被需要的動人,都是只是幻滅後夢境的補償。
原本的人生勝利組變成一敗塗地的魯蛇,
原來一切的優越以及愛人的奇蹟存活卻失意,都只是自圓其說,
那場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瀆戲,看著黛安痛苦萬分的思念,反而讓這個金髮女子更像真實的人,那些曾被痛苦糾纏的你我。
回想起來,這是一份愛到走投無路,
即使在夢境裡,也只能告一段落,無法延續的幻夢。
為什麼它會是百大電影之首?
也許再看個幾遍會更明白其中的細膩,
對我而言,
這部片有謎題、有夢、有狂愛、有心碎、有憎恨、有驚悚,
而最後完美的給了解答和想像空間,足以讓人產生啟示及觀影的樂趣。
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看了這部經典,
與大衛林區共享一份深沉,與芸芸眾生同作一場冷汗淋漓的惡夢。
(電影結束老夫妻小人的瘋狂追逐,讓同場的觀影者散場時喊了一聲「夭壽」)
片末,我不禁再次想起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我曾經擁有過你,像一場阿諛的迷夢。 我在那夢裡稱王,醒來卻是一場空。」 未及的夢人人有之,而愛上一個回不來的人,
這份追悔或許能從中領悟。
#MulhollandDr. (2001)/本文寫於2017.12.4
#穆荷蘭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