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攝影信條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攝影使其主要實踐者覺得需要一而再地解釋他們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是有價值的⋯⋯在今天,再也沒有什麼比攝影對現實的再循環利用更令人接受的了,既作為一種日常活動,也作為一種高級藝術形式來接受。
第五章〈攝影信條〉是討論攝影的最後一部分了,可以說是整本書的集大成精華;延續前幾章對於攝影的普及化、悲傷的視域、攝影是否作為藝術的討論,本章直接切入攝影與繪畫的競爭,討論到攝影民主化的過程如何影響攝影在藝術的地位,以及如何導致攝影圈內部不同流派與信條的出現。
Image by ALEXANDRE BRICIO from Pixabay

對於攝影的各種「信條」

攝影的最大爭辯,大概就是攝影屬於藝術創作(世界不重要,我的想法比較重要)還是忠實紀錄(我不重要,世界比較重要);桑塔格對此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要麼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麼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
有時候我們會以攝影的主題來分類,例如風景攝影就是記錄、人像攝影就是藝術、還有對於後製的討論,這些不同的攝影主題成為了大家各自對攝影的信條與圭臬;但是,難道風景攝影就沒有想法嗎?人像攝影就不是記錄嗎?我認為這不是絕對二元的分類法,不過只要討論到攝影的哲學理論,不免會有這樣的探討。
桑塔格提出這兩個相對想法的共通點——照片其實「不是真正地存在什麼,而是我真正地察覺到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先觀察到某個現象才去拍攝的,例如觀察到某個無人海灘可以拍星空銀河的風景攝影,或者是觀察到某種花語與人體之間的關聯與意義延伸,才以此為題創作。
因此,攝影暗示著我們:「現實是隱蔽的」,我們需要透過相機去揭開他們、破除對他們的熟悉。這個想法讓任何題材都可以是拍攝的對象,「熟悉的事物在經過相機的敏感處理後,將因此而變得神秘」,這便呼應了前幾章關於攝影那悲傷視域的觀看方式。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不過,攝影作為揭示現實的角色,也會引起不同的信條之爭。「無論怎樣宣稱攝影是一種與繪畫不相上下的個人表達形式,實際情況是攝影的原創性與相機的威力密不可分」,相機本身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新的觀看方式產生的同時,所以,「一些攝影師便想解除自己的武裝⋯⋯寧願屈從於前現代相機技術所施加的限制⋯⋯為創作上的意外留有更大的餘地」,例如黑白照片、底片相機。

攝影成為藝術、改變藝術、走向普及藝術?

攝影究竟是記錄還是創作的爭辯,藉由不同的攝影信條來實踐。不過攝影剛剛出現時,揭發現實的能力不夠強大,所以「在大約一百年間,捍衛攝影是與努力把攝影確立唯一門藝術分不開的」,攝影師宣稱攝影不只是機械式地觀看,而是尋找、紀錄、探索自我。
過去因為現實主義,攝影與藝術的關係曖昧不清;然而受到現代主義的藝術觀念(愈好的攝影就愈是要顛覆傳統)影響,攝影愈來愈普及,觀看方式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新穎,有些攝影師更是接受幼稚笨拙的技術(或者說過去傳統的技術),「他們覺得他們所做的比藝術還好」,所以近來攝影師不再辯論攝影是否為藝術,「表明他們把這個藝術觀念視作理所當然到什麼程度」。
當攝影普及化之後,照片不在關涉那些被攝者,「而是變成了探討攝影的可能性的研究」。桑塔格舉出繪畫與照片的例子,說明攝影是如何在「作者」這一方面超脫藝術:繪畫會特別說明是哪個畫家的作品,但照片卻不見得會有攝影師的簽名,因為背後的個人見解,「會干預對照片的基本需求:也即照片紀錄、診斷、提供信息」。
儘管攝影亟欲擺脫藝術的陰影,但時不時又需要回到藝術庇蔭的懷抱。藝術之所以被攝影超越,恰恰是因為支配它成為藝術的標準——攝影師卻從來沒有放棄「把什麼才是一張好照片的定義收得很窄」。這樣的努力是因為,「攝影像普普藝術一樣,重新向觀眾保證藝術不難」,但是攝影的平民化令一些攝影師擔心,「公眾會忘記攝影畢竟是一項高貴、顯赫的活動」。現代主義推廣的幼稚笨拙藝術,卻包含一道伏筆:「繼續維護其隱蔽的聲言,也即他(攝影)是精緻複雜的」。
誰更專業?(Image by Mạnh Trần from Pixabay)

民主化的攝影造就了攝影集

攝影與現代主義藝術相輔相成,也因此,許多專業攝影師感受到地位的威脅。
攝影式觀看,「把攝影從藝術那樣從壓制性的技術完美標準中解放出來;也把攝影從美中解放出來」。攝影式觀看這個標準,讓單一張照片的意義弱化,反而讓攝影集這類收錄性展示的形式大為增加;而這類選集是為了「培養一般的攝影品味;教導人們理解一種使一切題材都有同等價值的觀看形式」。
因此,即使某些攝影理念在一段時期被唾棄,但只要時間夠久,仍然「獲得某種氣息(Aura)」,博物館的展示即是這個效果:「證明不存在一成不變的評價標準,證明不存在作品的正典傳統」,所以說,將整個世界作為其表現對象的攝影而言,「任何一種品未都有立足之地」,博物館正提供一種「推廣整個攝影史的歷史觀」。

攝影取代藝術

「攝影把繪畫從中時表現的苦差中解放出來,讓繪畫可以追求更高的目標:抽象」,但繪畫反而運用了相機的觀看模式,繼續追求寫實,另一方面,「攝影師也沒有把抽象留給畫家」。
而且,「攝影的命運已遠遠超越其原本被認為是他所侷限的角色:提供有關現實(包括藝術作品)的更準確的報告」,亦即,照片把「藝術經驗規範化」了;看到原作的照片複製品也如看到原作的氣息(Aura)般感到趣味、神秘、震驚,照片是如此「無所不在的視覺經驗,以致我們現在到處可見到製造出來拍照的藝術作品」,因此,攝影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品味標準,也改變了藝術本身:「藝術作品越來愈少依靠本身作為一個獨特的物件,一個由某位藝術家創造的元件」,我們直接透過照片體驗藝術作品。
照片的照片。(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但是攝影本身並不是藝術,而是創造藝術的媒介:
愈來愈多的藝術將會被設計成以照片的方式告終。

「傳統美術是精英式的:它們的典型形式是單件作品,由人創造;它們暗示著一種題材的等級制,有些表現對像被認為是重要、深刻、高貴的,另一些是不重要、瑣碎、卑劣的。媒體是民主式的:媒體削弱專業生產者或作者的角色(通過利用以偶然為基礎的程序或大家都能掌握的機械技術;以及通過合伴或協力);媒體把整個世界當作素材。傳統美術依賴真品與贗品、原件與復製品好品味與壞品味之間的區別;媒體則模糊這些區別、如果不是乾脆廢除這些區別。美術假設某些經驗或表現對像是有意義的。媒體基本上是無內容的(這正好印證馬歇爾・麥克盧漢關於媒體本身即是信息的著名說法);媒體的典型語氣是反諷,或冷面孔,或戲仿。」

這一篇將攝影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討論得非常詳細,也回應了首二章提到的攝影民主化帶來的狀況。攝影的出現馬上就與繪畫開始了「真實性」的競爭,但是隨著攝影的觀看方式愈發多樣,攝影也出現了各種信條與風格,進而將繪畫、整個藝術圈甚至世界都循環複製了;然而攝影普及化的過程中,卻又因為身為攝影師的那種自尊,開始重新投向藝術的懷抱。
122會員
114Content count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三章〈憂傷的物件〉的部分。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二章〈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的部分。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三章〈憂傷的物件〉的部分。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二章〈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的部分。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大人」的特質   ●要有具體的東西或數字   對於抽象的、形容詞的、氣氛、顏色等通通不能理解。他看到的是大人的樣子,很清楚他們的特性。以下是我說的:「在成為大人的過程,還有為生活、生存的磨練中,將許多的人性都磨掉了,剩下的就這些,具體的東西和數字。」   ●沒有想像力   他畫的
Thumbnail
看完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很少傾慕人家,異性或同性都一樣,有的話,時間只有一點點,也不深刻,那表示我對自己比較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較少嗎?哈哈!   喔!又想到一件事,既然少有傾慕人家的情形,愛情的經驗也很少,這2者有關嗎?   以前看過這句話:「權勢是最好(或「很好」)的春藥。」這應該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Thumbnail
一起來認識鮮為人知的選擇性緘默症,你遇過從不開口說話的同學嗎?他們為什麼不說話?  國小一到六年級,山下同學從沒在學校說過任何一句話。然而除了不會說話以外,他還是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搗蛋、玩耍。家長參觀日,每位同學都要朗讀自己寫的有關家人的作文,從不說話的山下同學,這下該採取什麼做法巧妙
本書挑選個人中心治療創始者Carl Rogers十年間所寫文章集結成書,內容關乎心理治療各面向觀點,包含個案在心理治療各階段的變化,或以一位治療者觀點描述協助關係的特徵,也論及心理治療研究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正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書名:究竟如何,我們才能成為一個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大人」的特質   ●要有具體的東西或數字   對於抽象的、形容詞的、氣氛、顏色等通通不能理解。他看到的是大人的樣子,很清楚他們的特性。以下是我說的:「在成為大人的過程,還有為生活、生存的磨練中,將許多的人性都磨掉了,剩下的就這些,具體的東西和數字。」   ●沒有想像力   他畫的
Thumbnail
看完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很少傾慕人家,異性或同性都一樣,有的話,時間只有一點點,也不深刻,那表示我對自己比較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較少嗎?哈哈!   喔!又想到一件事,既然少有傾慕人家的情形,愛情的經驗也很少,這2者有關嗎?   以前看過這句話:「權勢是最好(或「很好」)的春藥。」這應該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Thumbnail
一起來認識鮮為人知的選擇性緘默症,你遇過從不開口說話的同學嗎?他們為什麼不說話?  國小一到六年級,山下同學從沒在學校說過任何一句話。然而除了不會說話以外,他還是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搗蛋、玩耍。家長參觀日,每位同學都要朗讀自己寫的有關家人的作文,從不說話的山下同學,這下該採取什麼做法巧妙
本書挑選個人中心治療創始者Carl Rogers十年間所寫文章集結成書,內容關乎心理治療各面向觀點,包含個案在心理治療各階段的變化,或以一位治療者觀點描述協助關係的特徵,也論及心理治療研究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正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書名:究竟如何,我們才能成為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