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諮商理論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就是這些治療取向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的,但礙於上課時間不夠,常常只能帶過。各個技巧/學派的創始人,為什麼設計了這些方法,認為這些技巧有用,除了跟他的個人經歷(也許是成長背景、或執業過程)有關以外,還有他所處的時代,學術界的思潮是什麼,也會影響他如何看待「人」-這也許是更重要的部份。
人性本善/惡,心智是不是個白板,到2020年的現在,大概都已經成了老掉牙的入門級討論,我們已經來到後~~~~(不知道有多長)現代的狀態很久了,後現代概念裡百花齊放,各種理論都有。但觀點建構、解構、再建構無數次以後,不是只要知道最新的觀點就好,而是前面1234567那些舊觀點的來由、變化通通都要了解,才會知道現在的位置,是從哪裡移動過來的。換句話說,過程很重要。
作為一個大學時代沒有認真了解後現代概念,對於自己學到的知識其實是源於現代主義觀點的事實毫無自知之人,我是在讀諮商理論時,深刻感受到需要把這些來龍去脈弄清楚。不是只有哪個學派的人性觀是本善/本惡/不作答,做成表格比較考試過關,就可以說我真的了解每個學派,這似乎太過斷章取義。
尤其在心理學領域,更深刻的感受到,知識是人創造的,並非絕對,可以被推翻,等待被驗證(但也可能根本無法驗證)。
就我在美國、台灣都修過諮商理論這門課的經驗,真的要講的夠深入、細緻,光靠課堂上老師講解,或者讀幾本整理了各理論的基礎課本,讀了創始人自己的著作,都還是不夠。想我為了搞清楚敘事治療在幹嘛,把Michael White和其他人的著作翻來覆去都還是沒看懂,被他援引的社會建構論、傅柯的概念…….搞的七葷八素。
這也成為我覺得很遺憾的地方。學派與學派,取向和取向之間的轉變與發展,在一般的理論基礎課本裡是難以講清楚的,只能靠自己找書和論文來看,土法煉鋼般的建立自己的理解,想辦法填補那些縫隙。真的開始讀以後,發現要追本溯源是個浩大工程。雖然心理學、心理諮商的歷史並沒有到非常長,但也已經夠複雜,還常常挪用別的學科的概念發展。(真的好煩)
之所以推薦《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一書,是光是序言就可以補充許多基本知識,雖然會發現更多的學術用語等待你去知道「那個主義是什麼意思」。對諮商理論有興趣,尤其是後現代取向的部分,社會建構論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基礎,在本書也有一定篇幅的著墨,算是建立一個初步的概念。若想深度認識社會建構論,大概還是得去讀原文的學者專書會有更細緻的介紹,繁體中文世界的著述實在不多,多是援引概念,而非完整說明。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 I suppose it is tempting,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to treat everything as if it were a nail.),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p.s.如果無聊,非本專業但對「人」有興趣者,可以讀讀後現代理論的相關著作,其實那些主張還蠻有趣的,先不管買不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