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於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各地公司行號紛紛宣告破產或縮編。而上線 14 年,擁有全球 1500 萬用戶,背包旅人們絕不陌生的「沙發衝浪」(
Couchsurfing)網站,也正式向使用者們告急,發出「
瀕臨崩潰的贊助請求」。
標榜「我有沙發,你有故事嗎?」共享概念的沙發衝浪平台,在背包旅行方才興起的年代,就大膽地提出「讓用戶免費註冊為:提供旅人免費住宿的沙發主,或尋求住宿的沙發客」超前創新概念──其網站於2004年正式上線,比如今的共享巨頭 Airbnb (2008)和Uber(2009)都還要早上線;無疑是「共享經濟」概念的先驅。
方推出時,沙發衝浪除了快速累積各國用戶外,更慢慢地擴張為「外國人與當地人之間的友情媒合平台」,用戶們可以於頁面上發起活動、相約出遊,以豐富海外旅行的在地體驗。
這些就算放到今日,也無疑是「滿滿正能量」的絕妙點子,為何在近幾年光環卻迅速黯淡,更讓這家早已是「沙發衝浪」同義詞的平台,如今必須向用戶求救呢?
今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恐怕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沙發衝浪平台的嚴苛處境,幾年前就已然開始:
Airbnb 強勢競爭,商業模式難以為繼
就財務上而言,沙發衝浪網站的致命傷,是僅有不到 4% 的用戶成為付款認證會員,難以支撐日趨龐大的用戶服務所需成本。儘管團隊曾於 2011 與 2013 年兩度獲得矽谷創投的金援,但過去 4 年內所嘗試過的 10 種以上融資模型與各類財務方案,卻都成效有限。
在商業模型上,「免費媒合」的定位,也使得他們儘管快速聚集了大量會員,在獲利模式的選擇上卻始終極其有限。
甚至,由於會員規模快速擴張、平台卻缺乏資源有效管理,也讓沙發衝浪這個立意甚佳的平台,逐漸成為所謂「免費的最貴」理論中所述,被濫用的管道之一:網站上不時出現著惡意私人訊息、不實廣告內容,與主客間的彼此怨懟。
再加上後起之秀 Airbnb 來勢洶洶的衝擊:許多「免費」沙發主,紛紛轉型成為「收費」屋主;而以單純交友為訴求的「活動號召人」,亦轉變為半職業化的「體驗達人」。
弔詭的是,越來越多「曾經的沙發客」,如今旅行時亦開始逐漸改用 Airbnb。這著實令人不禁好奇,若不論「個人舒適度」,付費機制比免費機制更受歡迎,是否源於人性中的自我防衛機制、與對陌生他人的不信任感呢?
「可是,怎麼會有人願意這樣免費提供住宿呢?不會有隱藏收費吧?這是不是詐騙?安不安全啊?」猶記得多年前,第一次有人向我建議「試試看沙發衝浪」時,我滿肚子疑惑地這樣回道。
「完全免費!絕對安全!而且還是你會一再回味、一再嘗試的超棒體驗!」當著辛巴威首都哈拉雷燦亮爽朗的藍天下,方認識一杯咖啡時間的金髮大媽熱情地強力推薦:「就像我踏進這間咖啡廳、端著咖啡,就跑來找素昧平生的你併桌聊天的道理是一樣的啊!如果你沒有開放的心態,不願意和我搭話,我們就不會有這段這麼棒的對話了,不是嗎?」
「但喝咖啡是一回事,住宿則是另一回事……」我委婉地提醒著她,一小時和一個晚上,以及 30 元咖啡和 300 元青旅宿舍的差別。
「但若你是以交朋友的心態,和積極開放的精神去嘗試沙發衝浪,那麼這和我的『咖啡衝浪』又有什麼不同呢?當然,這也只是給你個建議而已。」大媽說著,眼神卻突然嚴肅了起來,她饒富深意地道:「唯有跨出舒適圈去體驗,靈魂才能真正踏實。」
後來,在某次找不到旅店的情況下,我記起了這段對話,便註冊了沙發衝浪帳號,並成功找到了第一個沙發主:她是一位對亞洲文化抱有浪漫懷想的女大學生。而我也確實度過了一個有趣、愉快且安全的晚上。
我的沙發旅程遂正式開始,經歷也從一開始自認「受惠者」的尷尬,難免帶有的戰戰兢兢、手足無措、坐立不安;慢慢轉變為能夠自然大方、不亢不卑地以開放的心態,從容享受著與沙發主間彼此好奇的交流,以及對在地生活的真實體驗。並且還能在這樣的深度互動中,一次次認識到不同面相的自己。
「旅程中的煙花最是絢爛」:事實上無論身處何處,或者「旅程」指的其實就是人生,自己的好奇心有多旺盛、對不同人際與文化交流的心態有多開放,「煙花」就會有多燦爛──唯有自己才能決定是否踏上未知的旅程,也唯有自己方能定義煙花的絢麗與震撼。
於我而言,每一名沙發主都像是一盒涵蓋各式或大或小、驚喜不一、未開封的煙火盒;每一次的點燃,都是驚喜,都是自我的重生:
愛沙尼亞的 Merle 在夜晚的雪地裡教會了我滑雪;拉脫維亞的 Cata 教會了我每個人都應該在尊重他人的情況下,優先考量自我;巴塞隆納的 Lory 在我方踏入街頭藝術領域時,教會了我如何無懼他人眼光、勇敢展現自己;祕魯的 Shandy教會了我如何享受並感謝困境;立陶宛的 Gelmina 則教會了我,在我後來創辦教育基金會時受益良多的「如何在文化差異下,以平等交流進行教育,並真正做到教學相長」理念;哥倫比亞的 Maria 教會了我騷莎舞的精髓在享受自己的韻律,以及如何放開自我、擁抱熱情;波隆尼亞的 Elena 教會了我教堂的藝術、文化與建築設計等各種眉眉角角;亞維儂的 Megga 教會了我生活的優雅在於做自己的自信與對自我選擇的堅定;更有許多沙發主教會了我擁有並勇於表達自己觀點和立場的重要性……。
在無數的沙發經驗裡,我學會了許多珍貴的人生課題和生活價值,學會了許多各地傳統菜餚及各項活動,更學會了重新審視自我,並以不同的角度重新愛上家鄉的文化。
而在這麼多的經歷裡面,最令我動容的,始終是祕魯納茲卡的 Paula :
住在納茲卡沙漠裡的 Paula 是位單親媽媽。她並不富裕,兼職的工作亦不穩定,生活水準在祕魯甚至算不上一般──然而,她還是向我伸出了手,讓我住進了她家。
她的屋子由幾張竹籐編織片搭建而成,內裡只有簡單的床鋪桌椅為家具與簡易的烹飪物品,除此之外一無所有,屋裡沒有水利系統,每天得提著水桶去外頭的井中提水;因為負擔不起太多電費,整間屋子只有一盞燈、一台舊式電腦,和信號稍嫌微弱的網路。她們給了我一個隔開的小空間和一張行軍床過夜。
「……雖然我沒有錢,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資源,但透過沙發衝浪與外國人交流,一來可以給她學習英文的機會、二來可以開拓她的眼界。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她可以藉此成為一個懂得給予、懂得幫助別人的人。」晦暗的燈光下,儘管英語並不流利,Paula 仍以柔軟的語氣,堅定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想法。
「這個平台讓我覺得,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透過這些外國旅人分享的故事,我彷彿也經歷了他們的旅程,彷彿我也有機會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暫且拋卻所有「政治正確」的價值觀:諸如所謂「提升國際觀」、「開拓視野」、「文化交流」等;也拋開所有「政治不正確」的所謂好處:如「免費食宿」、「免費練英文」⋯⋯等等。
在我看來,這段以母親口吻訴說出的「學習給予、學習幫助、學習設身處地地去同理他人經歷」的沙發主心聲,無疑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最真誠也最厚實的互動。
隨著社會與網路的發展,看似大幅縮短了人際間的距離,但現代人對他人的信任感卻反而越來越低、心牆越築越高,對人與人的交流也越來越冷漠無感。
我們的防護機制,更彷彿從內而外地延展開來,形成一道道涵蓋物理距離和心靈距離的警戒系統:一旦有外人、不熟悉的事物稍稍靠近,便會鳴聲作響。
於是,「銀貨兩訖的安心保證」透過金錢的收受,系統性地將一切標出價碼,──包括人與人間的「信任」、「共享」與「交流」。彷彿唯有如此,我們方能稍稍放緩這套警戒系統。但這樣的模式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經濟」,又哪裡是真正的「共享」呢?
儘管「沙發衝浪」如今面臨危機,但期許它所代表的「共享精神」不致破滅:若我們能轉換心態,稍稍放下防備與懷疑,更積極正向地去看待人與人的互動,學習真誠地給予、也學習大方地接受他人的善意,或許,我們的靈魂才終能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桎梏下自由,並真正地安然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