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看過的女性成長電影越來越多
原本對《搶救失業大作戰》沒有太多期望,只當作是類似的勵志題材
確實整體而言,劇情仍不脫「描寫生長背景→遭遇困難或危機→同心協力解決問題→成長與蛻變」的套路,不過在許多片段細節裡,仍讓我得到許多驚喜與感動
角色本身就很特別,一群女性街友和庇護所社工
我猜大部分台灣人想到街友,浮現畫面都是男性、大叔或阿伯吧?
他們或許坐躺在公園、車站、地下道,有的會擺攤賣Big Issue或在路邊乞討,但怎麼印象中很少女性的樣子?
而庇護所(或收容所)也是平常不會接觸到的環境,街友跟社工都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蠻欣賞這部電影把鏡頭放到社會相對邊緣的族群,但卻不致渲染同情或可憐
僅僅描繪白天爭相排隊到庇護所拿生活用品、吃飯、聊天、洗個澡,晚上則要自己想辦法到其他地方過夜的日常,好奇的我們,自然就想繼續看下去~
劇情中,庇護所被批評提供太多幫助而缺乏輔導績效,導致經費被刪減的危機,凸顯社工、街友,乃至政府機關、其他相關人物的掙扎與為難
同樣在做助人工作,很能體會社工那種,到底這麼做是真的有幫助,還是會害對方太過依賴、無法獨立的質疑,加上被高層施壓,很多事情只能偷偷來以免被責罰,自己也有家庭、生活跟感情上的問題,但依舊得早出晚歸工作、秉持專業陪伴別人,實在是壓力山大、幾近崩潰
而看似不認真、自我放棄的街友,往往也帶著沉重故事,不斷在內心裡拔河,明明很想跨出去自力更生,卻又害怕自己能力不夠、跟社會脫節,甚至遭到歧視、再度受傷害
他們可能嘴巴常抱怨、嫌東嫌西、裝作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或許是為了掩飾脆弱與卑微
雖然片名叫《搶救失業大作戰》,但我看見的不是搶救失業、找到工作本身
而是一群人如何相互支持,嘗試多做點什麼來找回能力與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幫助人,應該要直接針對問題來處理,習慣給建議或跟對方說加油
但其實,每個人經歷一番歲月,或多或少都從中學到些東西,需要的是有機會被好好發掘,培養成為所謂的優勢或亮點
個人非常喜歡社工們發現,與其用庇護所經營不下去來勸街友趕快找工作獨立,不如慢下來讓每個人講述過往、寫成履歷,並透過各種職場演練、自我成長、心態調適活動,來幫助他們能走向實際求職
看見街友們一個接一個上來,說著自己以前學過什麼、做什麼工作、有哪些愛好跟專長,社工則耐心聆聽並多做提問引導,漸漸地有好幾雙眼睛開始發亮、散發魅力,那才是發自內心深刻的,彷彿重新認識自己,甚至找到了新的自己
或許有點過於戲劇化、理想化吧,但若把這部電影的103分鐘,拉長到3年、5年、10年到一輩子,應用在現實人生
相信不管是街友,還是曾經對自己、對別人失望、需要信心與力量的我們
都會慢慢走出不同姿態,繼續在這殘忍與溫馨、美好與黑暗並存的世界裡,平凡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