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倫理學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疫情之下,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有很多人試圖發揮正面的力量,諸如: “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 “感謝居家的時光,可能注意到我們從未珍惜的相聚”。

三級警戒是甚麼意思?就規範來說,當然是加強各種防護措施。我認為,三級的意思就是因為感染源無法追查的情況已經不只一個(社區傳播),所以必須假設生活四周都有感染風險,以這樣的心態去考量,政府所頒佈的規則只是參考指引,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兼具工作與生活。

茶葉工廠是很難停工的,牽涉到工業生產,有點像是民生物資的提供是不能斷鍊的意思。再者,目前的消毒手段大概只有兩種,1.漂白水稀釋,2.殺蟲劑(農藥),不管哪一種,噴到茶葉(產品)都會造成人體的危害。因此,更要小心注意自己與員工要避免確診,因為不論停工或是消毒,對於生產或產品都是相當大的打擊。

也因為這樣,即便居家停課,身為雙薪的父母,只好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工廠工作,也順便讓他們體驗一下工作的意義。應該是一種心理作用,總覺得孩子或許有其神奇的力量,雖然實際在工作上沒有很大的幫助(頂多請他們掃地、鋪茶、蓋印章),但是他們的存在本身,似乎就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內容,多了一點不同的感受:這裡有很多的爸爸媽媽也在為了自己的孩子工作,你們看到的身影,都是每個家庭的支柱啊!

話說回來,因為不得不帶小孩去工廠的關係,實際上完全居家的時間只有假日的兩天。但光這兩天就足已令人沉悶,並不是孩子不可愛,或是找不到事情給他們做,而是光是安排學習、煮三餐這兩件事就已經夠令人傷透腦筋。學校交辦的各種自主學習、每日作業,都是在自己日常工作之外另外加上的 “道德責任”。之所以說道德責任,因為這是你的孩子,他的學習好壞當然是你的責任。但是,如果自學是這麼容易的事,我們還需要把小孩送到學校嗎?

昨天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頭痛、全身肌肉痠痛,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自己會不會傳染給孩子?觀察孩子的狀況,除了略有咳嗽,也都沒有發燒、食慾也沒有問題,只好加強自己的防護,即便在家也要戴上口罩、盡量不講話,避免飛沫傳染。把自己關在房間,盡量不在公區域走動。然而,即便這樣做,我還是很難有信心能不能守得住,不傳染給其他人。
在現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就算去醫院也不見得能夠被好好診治,如果快篩呈現偽陽性而被匡列,整個家庭生活都會因此大亂。除了聽柯P的,吃止痛藥在家休養,觀察自己身體的狀況,好像真的也沒有其他辦法。還好,睡到晚上逐漸覺得好轉,第二天基本上症狀已經解除。如果說請假休養是治癒的主因,那麼有可能那種疼痛只是因為心理壓力所導致的吧?有人說可能是中暑,但網路上看中暑的症狀也不盡然相同;沒有發燒、大量流汗、食慾不振、噁心想吐。

在停學的前一天,還接到一個消息,外甥說他在五月7日接觸過確診者,5月14日那位確認者才確診。這中間他還因為母親節有來跟我們一起吃飯。這時候,孩子去上學究竟有沒有傳染風險,他們到底有沒有被感染?如果明知道他們有確診風險還讓他們去上學,會不會成為防疫的破口、傳播的源頭?我們有沒有道德責任呢?如果請假讓外公外婆帶,是不是也是另一種明知故犯?
事後來說,外甥沒有被匡列接觸者,他自主隔離到21號也沒有症狀,家人也都沒有狀況(也因為這樣,我昨天身體不適的時候也有懷疑會不會被自己姊姊傳染)。只能說自己運氣好,看似與疾病擦身而過。再者,不論是有無症狀的被感染者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他人還是很重要的措施。但這中間的種種心理考量,實在充滿各種道德抉擇。

疾病是一個照妖鏡,讓我們對人與人之間產生各種懷疑與不安,由此衍生許多道德問題:家長的責任包山包海,做不好會怎麼樣呢?如果有被感染的風險,你的行為怎樣做才是對的?對他人的懷疑該怎麼表現才是合理的,而不是無限上綱的情緒表現?我們怎樣平息心中的恐懼不安且正常的生活?

能歸咎政府嗎?臭罵他們能解決問題嗎?選票能改變一切嗎?政治在疾病面前好像一無是處,但又好像曾經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試想,病毒並沒有辦法在兩周內被消滅,生活的不便可能至少要持續半年以上,疫苗固然是解方,但也有聽聞接種之後死亡的案例。(左右是死,好像也只能聽天由命?)死亡率2%,感染者500,每天死十個,半年也要死一千八百個人。慢性病史固然是高風險者,難道他們的命就不是命、他們就活該成為犧牲獻祭者嗎?固然可以說誰也不希望變成這樣,感謝疾病讓我們珍惜相聚。但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難道不是政府的責任嗎?假設爭取到一年的時間,又真的做了甚麼樣的超前布署嗎?檢驗的能量、教學的準備、病床的調整、經濟生活衝擊的預想,似乎又只有當發生之後才開始一個一個去調整。那麼,真正爭取到的時間,只不過是等大國打完疫苗之後再把剩下的賣給我們的可能性而已。

這樣的執政,終究是會被檢討的。

正能量不是用來感謝病毒讓我知道和孩子關在家有多寶貴,感謝我還活著這種我本來就知道很寶貴重要的事,而是讓我知道在困頓之中我們的社會還有良知、很多人看得懂自導自演與救國為民的差別、還有人願意盡己所能幫助素不相識的他人,讓我們願意相信只要再繼續努力一陣就能有希望。

能做的不多,只不過是繼續努力守好自己的生活空間,繼續無止盡地懷疑周遭又避免讓小孩過度恐慌。甚至偶爾假想萬一不幸染疫之後的生活該怎麼辦。
願我們早日走出困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39Content count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今天看了一篇有點意思的文章。 標題是討論究竟有沒有獨立思考這件事,提到如果我們接受其他人的理論,怎麼算得上獨立思考?原創理論其實不存在,因為往往我們的想法都是基於他人的觀點延伸出來,所以結論認為獨立思考是假命題,重點在於我們拆解其他人的想法、去蕪存菁,這種“組裝”的能力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聽過台灣義勇隊嗎? 作者: 廖彥博   出版社:天下文化 這本算滿推薦的,近代史這塊(尤其抗戰的部分,牽涉到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有時候會懷疑自己高中時看到的版本會不會只是一種片面的洗腦文。 但是,作者透過史料蒐證、分析,試圖給予抗戰重新更深入客觀的描述。原來,在戰爭的過程中,有媒體輿論
性平是個新的概念。 從 “平”望文生義,會認為是一種平權的主張。尤其對於同性戀者,他們在性取向上有別於異性戀,對相同性別的人反而會產生慾望。他們同樣是人,應當有同樣的權利,這是平等且不應該歧視的。而要斷絕歧視,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該從教育著手。(教育怎麼不是一種洗腦?)因此我們對於中小學要開
最近在看廖彥博的,還滿有趣的。 之所以會看他的書也是從一篇網路文章開始。 有幾個想法可以分享: 雖然現在政治上以白話文優先、鄙棄古文,認為這樣才是台灣價值的表現。但是,像這樣歷史翻案的文章,需要大量爬梳史料,才能從中分析同時代的局勢、在這些政局中究竟有甚麼樣的人物登場。古文像是一個鑰匙,如果不懂這個
這本書以前看人推薦過,圖書館剛好有遇到所以借了。看完之後覺得那張貼紙似乎有點刺眼... 作者: 褚士瑩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17/10/01 推薦指數如果滿分五顆星,這本大概只有三顆星。 開頭就是測驗的方式,看看你自己的界限。然後又說不是特別強調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
教養的過程總是各種堅持與懺悔並存 忐忑多日,終於結果揭曉。 初時看錯號碼還以為上了,結果卻是被刷下來。 曾想若是考過的話,也要上網講兩句這制度的不合理。但沒考過還真不適合批判制度,只會被視為酸葡萄的心理罷了。 新的問題擺在眼前:該怎麼面對孩子,該怎麼跟安慰她。 考試就是如此殘酷
今天看了一篇有點意思的文章。 標題是討論究竟有沒有獨立思考這件事,提到如果我們接受其他人的理論,怎麼算得上獨立思考?原創理論其實不存在,因為往往我們的想法都是基於他人的觀點延伸出來,所以結論認為獨立思考是假命題,重點在於我們拆解其他人的想法、去蕪存菁,這種“組裝”的能力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聽過台灣義勇隊嗎? 作者: 廖彥博   出版社:天下文化 這本算滿推薦的,近代史這塊(尤其抗戰的部分,牽涉到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有時候會懷疑自己高中時看到的版本會不會只是一種片面的洗腦文。 但是,作者透過史料蒐證、分析,試圖給予抗戰重新更深入客觀的描述。原來,在戰爭的過程中,有媒體輿論
性平是個新的概念。 從 “平”望文生義,會認為是一種平權的主張。尤其對於同性戀者,他們在性取向上有別於異性戀,對相同性別的人反而會產生慾望。他們同樣是人,應當有同樣的權利,這是平等且不應該歧視的。而要斷絕歧視,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該從教育著手。(教育怎麼不是一種洗腦?)因此我們對於中小學要開
最近在看廖彥博的,還滿有趣的。 之所以會看他的書也是從一篇網路文章開始。 有幾個想法可以分享: 雖然現在政治上以白話文優先、鄙棄古文,認為這樣才是台灣價值的表現。但是,像這樣歷史翻案的文章,需要大量爬梳史料,才能從中分析同時代的局勢、在這些政局中究竟有甚麼樣的人物登場。古文像是一個鑰匙,如果不懂這個
這本書以前看人推薦過,圖書館剛好有遇到所以借了。看完之後覺得那張貼紙似乎有點刺眼... 作者: 褚士瑩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17/10/01 推薦指數如果滿分五顆星,這本大概只有三顆星。 開頭就是測驗的方式,看看你自己的界限。然後又說不是特別強調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
教養的過程總是各種堅持與懺悔並存 忐忑多日,終於結果揭曉。 初時看錯號碼還以為上了,結果卻是被刷下來。 曾想若是考過的話,也要上網講兩句這制度的不合理。但沒考過還真不適合批判制度,只會被視為酸葡萄的心理罷了。 新的問題擺在眼前:該怎麼面對孩子,該怎麼跟安慰她。 考試就是如此殘酷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在目的存在的論題中,自然目的論或目的存在作為前提在哲學主流中是很陳腐的。康德對規則Als-Ob(好像)貶低是效應歷史的太過地鑄造-在較窄的意義上和古典物理學。但現在物理學的改變如複雜系統的物理、混亂理論、自我組織的理論,讓自然目的論的問題還是保持著開放的。並不是每個領域都可以很快地分開,如jonas
Die Aktualität der Ethik von Hans Jonas Eine Kritik der Kritik des Prinzips Verantwortung  Von Jan C. Schmidt (Atlanta), DZPhil, Berlin 55 (2007) 4.54
Thumbnail
這是本系列的完結篇,就從「有恐龍嘴的雞」談起。幾年前,科學家們為研究恐龍到鳥類如何演化,透過實驗得到「沒有喙,而是長了嘴的雞的胚胎」,之後就因倫理因素中止了。這實驗真的存在道德爭議嗎?讓「無喙恐嘴雞」誕生在這世界上,不好嗎?倫理學家真的會阻止科學家嗎?
Thumbnail
本篇已是本系列對比性內容的最後一篇,我們要來探討倫理學中的三個重要次分科,也就是「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與「描述倫理學」的愛恨情仇。
Thumbnail
從法學到運動規則,只要是規範人的具體規約、條文,通常都會見到「傷害說」與「同意說」的蹤跡,這也讓我們在討論公共事務或人與人的互動時,必須先弄清這組概念。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每當發生醜聞時,「本事件屬於私領域」的「大絕」似乎不錯用,常能擋掉許多外界的質疑。但「私領域」真的是無敵護盾嗎?有些人認為並不存在「私領域」,個人的行動都會涉及他人,因此也不存在私領域保護罩,只要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在目的存在的論題中,自然目的論或目的存在作為前提在哲學主流中是很陳腐的。康德對規則Als-Ob(好像)貶低是效應歷史的太過地鑄造-在較窄的意義上和古典物理學。但現在物理學的改變如複雜系統的物理、混亂理論、自我組織的理論,讓自然目的論的問題還是保持著開放的。並不是每個領域都可以很快地分開,如jonas
Die Aktualität der Ethik von Hans Jonas Eine Kritik der Kritik des Prinzips Verantwortung  Von Jan C. Schmidt (Atlanta), DZPhil, Berlin 55 (2007) 4.54
Thumbnail
這是本系列的完結篇,就從「有恐龍嘴的雞」談起。幾年前,科學家們為研究恐龍到鳥類如何演化,透過實驗得到「沒有喙,而是長了嘴的雞的胚胎」,之後就因倫理因素中止了。這實驗真的存在道德爭議嗎?讓「無喙恐嘴雞」誕生在這世界上,不好嗎?倫理學家真的會阻止科學家嗎?
Thumbnail
本篇已是本系列對比性內容的最後一篇,我們要來探討倫理學中的三個重要次分科,也就是「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與「描述倫理學」的愛恨情仇。
Thumbnail
從法學到運動規則,只要是規範人的具體規約、條文,通常都會見到「傷害說」與「同意說」的蹤跡,這也讓我們在討論公共事務或人與人的互動時,必須先弄清這組概念。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每當發生醜聞時,「本事件屬於私領域」的「大絕」似乎不錯用,常能擋掉許多外界的質疑。但「私領域」真的是無敵護盾嗎?有些人認為並不存在「私領域」,個人的行動都會涉及他人,因此也不存在私領域保護罩,只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