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資金需要尋求避險機會
自從新冠肺炎出現病毒變種後,在全球快速散播,對於原本疫情嚴峻的國家再次重擊,同時也將病毒的觸角伸進了許多原本疫情控制得宜的國家,截至今日(27)台灣已經累積了超過6750例的確診案例,世界確診數也超過了1.6億人,對社會影響相當巨大。
資本市場運作的邏輯是人+資本,因為疫情動盪,其實也直接影響市場的資金運作和流向,觀看國際匯市,股市,債期權市場都可以發現,近來的波動變大,也常出現不同於市場慣性的走向。
因為疫情加上內心恐懼導致人們的經濟行為出現了變化,因此對多數不是投機交易者的民眾而言,辛苦的血汗錢,要從這些走向不明朗的市場去尋求避險的機會。
避險的意思是躲避風險,不是長期滯留,因此最重要的是工具的靈活性。
如果你投資股票,因為是用約定金融機構的帳戶交割扣款,因此只要將部位清空,金額交割回帳戶之中,帳戶活存也會有利息收入,基本上只要不要亂下單,你已經完成相當的避險了。
但是針對期貨或是有保證金制度的商品投資,因為錢必須要匯進保證金專屬帳戶,在這個帳戶的金額是不會有任何利息的,所以空手等待的機會成本很高,除了利息的時間價值損失,還有其他交易機會損失。
但對於這兩種交易習慣的人來說,他最終要回到市場上,因為那裡才是他獲利的戰場,因此避險的功用是以一個風險較少,但稍有回報的方式去等待機會。
等待機會是避險的重點,如果工具不夠靈活,那就不叫避險了,大家都賺錢你賺不到,這就是曝險,所以工具靈活性非常重要。
不要亂買儲蓄險,閉鎖期會強迫你面對時間風險,期間你還沒有任何利息可以拿!
在網路上流傳一篇以購買儲蓄險撐過疫情的文章,先說躉繳型保單,就算再強的保單,還本也要四年,意思是四年內中途解約你都會損失本金。
長年期繳別就更不要說了,如果你是為了避險,一定是一次進一次出,購買長年期保單,根本不符合資金避險的規劃。
再說,儲蓄險的討論標的一直都是定存移轉,也就是本來就用不到,會放好一段時間的閒置現金,可以接受長年不動用到,才能體受比定存更好的儲蓄效果。
如果只是做為避險的功用,儲蓄險的功能一定是狠狠輸給活存跟定存的。
因為在閉鎖期間,也就是還本之前,你是不會拿到任何利息的,那些利率都要去回填保險公司預先扣除的保費,在上述的躉繳型保單中,即便是四年還本,解約當下一毛利息都沒有,這四年定存活存可以拿到的利息,就是選錯工具為你帶來的損失。
小資族更不該在這時購買定存移轉外的儲蓄險,現金才可以讓你在疫情時代活下來
上面我們討論的範圍是,需要透過避險去避免資金部位鋪險的例子,接下來我們聊聊更常見,在日常中的我們多數人好了。
每個月賺的薪水扣除生活費所能存下不多,因為本金小,貼上銀行利息計算,定存利息也真的沒有太多的實益,因此很多人都會透過長年期的儲蓄險規劃去參與更高的利息分配,希望現在辛苦一點,至少退休的餘生可以安穩一些。
努力打拼設想生活很好,但疫情的發展可能會破壞現有的經濟收入。
隨著全台餐廳禁止內用,已經有很多服務業人力被資遣了,這些人在疫情期間失業,要找到新的工作機會難度甚高。
舊有的工作收入也隨之中斷,生活要怎麼繼續下去都很困難,手上如果持有長年期儲蓄險保單,接下來的保費要怎麼繼續繳呢?
即便20年後可以獲得不錯的利息回報,但在需要用錢的當下,手上沒有現金,只能看著還沒撐過繳費年期或是尚未還本的保單,思考著要不要解約看著自己的辛苦錢被腰斬。這種例子,在我們經手過的保單紛爭中,實在是多不勝數。
因此除非你真的是原本就有的定存移轉,不然真的不要在這個時候談太遠的規劃,明天會不會面臨到甚麼風險誰也說不準,而這是比退休更要緊迫的。
我們必須呼籲,除非是舊有的定存移轉,不然只有現金才是王道
看到這裡應該不難得出,儲蓄險並沒有避險的功能,因為儲蓄險是一個必須透過時間累積價值的工具,避險的目的是等待機會,兩者的用途不同,不要被業務混淆了。
如果是和我們一樣的多數人,除非是肯定不會動用到的閒置現金,不然不要在這個時候購買長年期儲蓄險,因為算不準在疫情期間明天的發展,退休永遠沒有明天重要。
萬一工作出現變數導致沒有收入,能救你的是現金存款,不是儲蓄險。
我們誠心呼籲,希望大家認同並且週知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