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在一個爭執與衝突頻繁的環境中長大,我一直耳提面命著自己不該也不能嚮往婚姻。成年後,我更是帶著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投入一段又一段短命的戀情中,只要交往對象希望關係更進一步,那我對於戀愛的感覺就會瞬間轉化為恐懼,不出幾天就會以分手告終。
因此,與W交往甚至結婚完全是始料未及的,沒有告白的橋段,我們就是走在一起了。交往期間,他總是不疾不徐,大部分時間配合著我的步伐;承受著我的膽怯;消化著我的情緒,在我想放棄的時候說服我一起堅持。因為多住在同一個城市,除了W當兵期間聚少離多之外,生活中的重疊多過於平行,我也從觀察、試探到逐漸信任。
八年後,順理成章的,兩人遞出一紙婚約,蓋章,從此身分證上上配偶欄有了人進駐。婚後兩個月,我隨著W飛到海外求學,覺得接下來應該就是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然而,人生很多But,不管你喜歡與否,就是會出現各種猝不及防的關卡。婚姻誓詞中的「我愛你」和「我願意」終究是過於自我感覺良好了,那一種信誓旦旦會一起面對生活各種困境的自信是會受到考驗的。
到了海外,面對不熟悉的語言和環境,我們被打回了原形,一切重新來過。龐大的課業壓力下,W變得易感又脆弱,我則深陷語言以及文化衝擊的泥沼,變得極度缺乏自信,兩人在彼此能量都相當低落的一年,消耗著八年來的感情存款。
紙婚這一年,我們的磨合多過婚前八年的相處,很多深刻的對話雖然讓彼此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卻也訝異到「原來你這樣想的」。同時,我們各自原生家庭的創傷經驗也在婚姻中慢慢浮現,有時甚至無意識地複製於生活中。
如履薄冰的第一年,我意識到婚姻的「脆弱性」和「獨特性」。在婚姻中講輸贏,即使贏了也是兩敗俱傷,這是它的脆弱。至於婚姻的獨特則牽涉到兩人落實共好、共感、同理於生活中的實際狀況,因此沒有人可以完全複製他人的婚姻經驗,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記得在台灣時曾經央求一位熱愛攝影的朋友幫忙拍攝一系列命名為「一對」的照片,內容是我們開始同居時共同挑選的成對日用品。我針對每張照片寫下不同文字,紀念每一對物品給予的幸福感,編輯成書送給W作為某年生日禮物。
想起這件事,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誰會想到那時純粹為某人做某事,願意付出的情境,竟然感動了婚後的自己。所以或許,這種對過往的追念也是種提醒,畢竟婚後,我們都深深意識到:一紙婚約雖然又輕又薄,一段婚姻卻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