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審台灣策展二十年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策展機制與文化生產的政治

「二十年」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與歷史分界點,由現在往回尋溯,那便是發生於九○年代初期解嚴後不久的台灣。那幾年間台灣引進「策展機制」,的確是一個觸發了展覽組織方式的變革,「策展」在台灣開始以「全稱」的方式進入展覽的組織籌畫體系中的年代。而「『獨立』策展」的概念與實踐也差不多是於相同時間點在台灣開始應運且平行發生,然而它與西方長久以來的歷程與質性卻有所不同,例如第一代的台灣獨立策展,仍有許多是從公辦美術館體系裡離職後、具有展覽組織經驗的策畫者,在民間單位或以個人名義開始籌畫展覽。另一類型則是藝評者、藝術史研究者與文化學者踏入策展領域。
從體制面來看,藝術史學者蔣伯欣在二○一○年「策展機器與生命政治」的座談會中提到他在九○年代末、兩千年初的觀察:「約在一九九六年前後在台灣興起的一波獨立策展人風潮,當時藝壇的思維,是期待獨立策展人能補充公辦美術館或畫廊等『in house』策展人的不足。」 就某一方面來說,這個說法並無不當,但尚未充分描述九○年代的整體狀況。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視野仍是多半望向官方機制的演化並以其作為指標,沿著藝術機制的轉變來討論策展如何在台灣成為一種志業或身分。在當時(機制上或也至今仍是如此),獨立策展僅是被機會式地運用,以鑲嵌至藝術體制裡成為其中的分工角色。蔣伯欣所談論之「策展機器」的批判脈絡,更往前銜接至台灣官辦美展、早期省展,並以檢視國家文化治理與機制權力之方式耙梳策展在台灣的某種意識與形態轉變。也因為如此,相對於台灣現代藝術的建制過程,「獨立策展」的「獨立」意義究竟意味著什麼?時至今日,它還要做什麼?卻一直十分曖昧與模糊,缺乏更多深入的梳理和討論。
談論策展在台灣的起始,大多是從九○年代中期引進了「策展專業與觀念」的時刻開始,當時亞洲的美術「雙年展」策展系統正起步運轉,台灣開始如火如荼地探討何謂「策展」和「策展人」。例如於一九九八年,國立美術館就曾舉辦「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在這場會議裡,參與者包括已在國內外開始進行展覽策畫的第一代台灣策展人(意指以「策展人」稱謂出現的展覽策畫者)以及在國際舞台上游走闖蕩的中國策展人,會中嘗試定義「策展」這個首次在台灣出現的詞彙所指涉的身分與工作,希望通過這樣的初步定義來幫助台灣建立起一個足以被期待的國際視野。
若從九○年代的國際時空背景來看,歷經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資訊、資本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瀾,後殖民情境底下的世界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使得藝術的展示成為一個搭建全球對話平台的方式,展覽於是愈來愈成為一種特殊且具有文化溝通任務的公共形式,全球與地方交遇時所面臨的身分政治的解構、建構、想像和創造比過去複雜得多。也因此,「展覽」愈發仰賴對於「文化生產的政治」之意識來突破既有對話與論述/被論述的框架。在這樣的背景與場域中,簡言之,策展人的工作更多是為藝術作品在文化的語境之中「尋找位置、提供背景、鋪設敘事」。
順應這股時代潮流,一九九八年的台北雙年展從地方展轉型成為「國際雙年展」,以邀請日本策展人南條史生來台擔綱策畫作為宣示。這種宣示標幟了一項里程碑:「策展」工作使展覽操作本身成為「可見的政治」─而這個部分是一個正在執行策展工作的人必須高度意識到的機制特性,如俄羅斯藝術史家葛羅伊斯(Boris Groys)所說的:「既然策展活動無法徹底隱蔽自身,策展的主要目標就必須是通過把策展工作變得直接可見,讓自身視覺化。實際上,藝術就是由視覺化的意志構成並驅動。置身於藝術語境內部的策展實踐,不可能迴避可見性的邏輯」。隨策展「使之可見」而來的,便是通過這個過程凸顯了對外與對內的文化話語權、知識生產過程的問題─並又通過展覽來對其加以思考。然而這個問題在台灣時常被過度於內部化而掩蓋了策展的意識與目的,甚至被簡化成為策展本身,或是簡化為策展人與藝術家爭奪對藝術的詮釋權。
然而,如果「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以及一九九八年台北雙年展已被認可為台灣策展發展中的啟蒙事件之一,那麼,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應當反思,在這種以機構為主軸的史觀之外與之前被忽略的某些藝術事件、觀念轉折的成形,是否也可能具備了策展意識而應當被同等視為這段歷程的啟蒙時刻?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應該從這既存機制的歷史觀制約中挪移出來,重新發掘策展所能具有的獨立意識?
一九九八年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讓兩岸的策展人齊聚一堂。(攝影/黃茜芳)

策展作為「另一種知識生產」的過程

「策展」是否反映出一個更大的全球性文化生產或知識生產結構?某一方面,它向我們揭示著西方現代藝術發展(包括現代美術館機制)與其價值之普世化過程中,非西方其實是在西方現代歷史主義與其現代性建構所投下的陰影中前行,及至今日,它已具有了不受到太多懷疑的普世性格、規準和操作方式;面對這樣的現實,從文化生產的角度也意味著是要去從中構思,非西方如何能從站在反思這種現代主義發展的優勢上,從結構的位置上和在地內部的特殊歷史經驗,乃至於精神與意識狀態所投射出的某種疊合的發展軌跡中,去重新演繹「策展」於在地文化生產中的實踐。
相對於西方論述中獨立策展意識的產生,台灣的策展之發生對應了在地的什麼樣的政治和心理需要?而今日,在全球和在地這兩造之間,我們是否還可能再次自下而上地對這個生成結構進行自反式的實踐?這個自反的意義,可能是重新去敘述或回想「策展」在台灣的開始所能產生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策展與藝術生產之間的關係,不應該僅是針對機制的討論,而更多仍是在這個生產中歷史主體如何重新敘事的可能。
如果今日的策展不只是一種關於組織和展示展覽的方法,我們毋寧就從知識思維的角度視其為得以與既有知識框架、文化生產權力辯證的「另一種知識生產過程」,只是在這種過程裡,另類知識的形成是通過開放性的經驗、藝術作品和它們所交織的語境來產生。換句話說:策展的實踐層面直接面對一個本質性的提問:「它究竟要(或如何)生產什麼樣的知識或不同的經驗?」
我們所處的現實是:非西方當代藝術生產作為這個世界現代性發展的一部分,我們在其中時刻與其難以捉摸的發展特徵/病癥相遇,其中之一便是不斷地處在這個發展中的「滯後」(belatedness);主流含納邊緣,邊緣又再度強化了中心的弔詭狀態。思考台灣的策展歷史之際,不可諱言這樣的辯證位置也將繼續挑戰著策展的意義。
關於現代性的「滯後」與這樣的歷史觀,印度庶民研究理論家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在一次討論印度當代藝術的演講中說道:「時至今日,很多西方的當代藝術策展人對印度當代藝術開始重視起來,原因很明顯:印度的當代藝術家終於迎頭趕上世界當代藝術的浪潮了。」他於是提問:「我在想,『滯後魔咒』是否已經在印度破除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當代藝術在台灣的現實,同樣的矛盾並不亞於印度或任何其他邊緣區域─無論在形式上、論述上我們從「迎頭趕上」的焦慮和「滯後的魔咒」之中一路走來,體現在機制與內化的行事思考中。其未解的謎團之一,也依然在於我們仍過度地仰賴西方的理論、時間觀及實踐典型,而往往退卻地把策展單一地界定為「試圖去『迎頭趕上』好把自己納入這個全球現代性發展的布局和整編過程的經驗歷程」。
當我們面對本土的現代主義發展的歷史,和面對當代國際藝壇中仍具有的巨大的產業操作、價值操控力量,獨立策展又該是什麼?現今全球資本─新自由主義主導的時代,今日台灣的文化光譜一面倒向產業思維或以產業結果作為唯一的框架,「策展」也就愈來愈服膺於這樣的思維並也於這樣的國際潮流氛圍之中滾動。然而此刻,「獨立」是否是一件如此難以探討的事情?我想起社會學者何東洪在處理和面對「地下社會」Live House 因「民意」聲浪、被市政府以「法」舉發而面臨停業時所說的:「『獨立』究竟意味什麼?」一方面,我們應該在當下的現實中持續討論下去;但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將「獨立」兩個字過於浪漫化,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依據現實和既有的歷史經驗創造出一種不依賴體制餵養、不過度強調產業利益結果的具開創性的長程文化之計。
而台灣的策展,在面對如何創造現下的國際溝通對話空間時、在面對在地文化產值化的全面性思維侵蝕之下,「策展」如何作為另一種知識與經驗生產的可能性,才是重新思考其「獨立」的需要與意義所在,而這應該也才是促使策展工作者願意「起身」並對這項工作做出「許諾」的意識動力。

(本文節錄自《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一書,為段落經編修,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考原書。)
「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一書針對九○年以來台灣當代藝術策展進行研究與書寫實踐。「台灣」在此不僅是一地理區域,更多是關於人以及由人所構築的精神;「當代策展」將「當代」理解為「時間的同志」,在此共享的時間、共棲的時刻、相伴的狀態下,從對物件(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轉變為對具有當下時間之靈魂(藝術家、觀眾等)的照料。
本書內容包括四篇專文討論台灣當代策展歷程、議題與困境;五篇策展前線人物的訪談;以及十篇文章書寫台灣策展二十年來里程碑展覽與其衍生的策展議題,並收錄一百檔重要展覽的年表。透過回溯、整理、記錄、討論、書寫,為渾沌、未定案、現在進行中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勾勒出大致的風貌,見證其百花齊放的實驗性能量,並期待可以提供一種全球化時代下在地的問題意識、觀察與議題處理的方法。
主編者/呂佩怡
計畫小組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 蒲信昌、蕭雅云、王慧如、張翡倩、馮馨、陳凱翔、洪培馨、張品杰、梁文英
特約邀稿 王品驊、鄭慧華、林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策展(curature)的「照料」永遠夾雜在治療(cure)與控制(control)之間,如中古時代確保宗教儀式進行的神職者,以及照料幼兒、瘋癲者的醫護人員;一方面具有健全身心的意義,同時是對於遭受傷害之靈魂的照料與治療者。
最思慮純熟的所謂的「生態」模型,深刻地思考了和諧社會,包括與自然元素關係的各個面向 。在不忘現實的情況下,除了意識形態之外,還以具體方式倡導在日常中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實踐:選擇性分類、回收和再利用、拒絕浪費、倡導生態責任。
「操演性」策展型態是策展人瑪麗亞.林德描述從九零年代後興起的展演實踐,通過動態的交流和社會關係的改變,作為策展本質實踐的反映,經由調動作品主導展演界線,映照出新的公共層次秩序,這不光試圖重新劃分藝術與生活之間界線,以及積極地整構觀眾視角,更是在專業上重新配置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我思考千尋和像謎一般存在的無臉男之間的關係,不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嗎? 無臉男究竟是「誰」? 戴著面具,像是半透明影子般存在的無臉男,為什麼會這麼執著地糾纏千尋這種極為普通的女孩呢? 油屋的員工是看不見無臉男的姿態的,連白龍和湯婆婆都看不見。從一開始注意到無臉男,一直到最後都照顧著無臉男的只有千尋。
檢視這些法規改革背景及貫穿其中的理念,可以見到日本政府益發重視博物館可以締造的文化藝術經濟效益,並亟欲使博物館與異業結盟,創造多樣的文化資源。
策展(curature)的「照料」永遠夾雜在治療(cure)與控制(control)之間,如中古時代確保宗教儀式進行的神職者,以及照料幼兒、瘋癲者的醫護人員;一方面具有健全身心的意義,同時是對於遭受傷害之靈魂的照料與治療者。
最思慮純熟的所謂的「生態」模型,深刻地思考了和諧社會,包括與自然元素關係的各個面向 。在不忘現實的情況下,除了意識形態之外,還以具體方式倡導在日常中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實踐:選擇性分類、回收和再利用、拒絕浪費、倡導生態責任。
「操演性」策展型態是策展人瑪麗亞.林德描述從九零年代後興起的展演實踐,通過動態的交流和社會關係的改變,作為策展本質實踐的反映,經由調動作品主導展演界線,映照出新的公共層次秩序,這不光試圖重新劃分藝術與生活之間界線,以及積極地整構觀眾視角,更是在專業上重新配置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我思考千尋和像謎一般存在的無臉男之間的關係,不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嗎? 無臉男究竟是「誰」? 戴著面具,像是半透明影子般存在的無臉男,為什麼會這麼執著地糾纏千尋這種極為普通的女孩呢? 油屋的員工是看不見無臉男的姿態的,連白龍和湯婆婆都看不見。從一開始注意到無臉男,一直到最後都照顧著無臉男的只有千尋。
檢視這些法規改革背景及貫穿其中的理念,可以見到日本政府益發重視博物館可以締造的文化藝術經濟效益,並亟欲使博物館與異業結盟,創造多樣的文化資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純粹工藝是LOEWE的精髓。」對手工藝的執著,也是表達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獨特手工藝,成功地為古老西班牙皮革老牌LOEWE帶來一種現代藝術的氣質。  
Thumbnail
心智化並非一種能夠「完全準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的態度,鼓勵與協助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能細察自身及他人的狀態如何影響到彼此間關係的省思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核心。
Thumbnail
《太陽與海》於201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獲得金獅獎的殊榮,成為藝術圈與媒體的焦點,延展了氣候變遷和生態議題的創作實踐。2023年在台北藝術中心演出的版本,是連續四小時的歌劇表演,每場演出約一小時。觀眾沒有固定的坐席,能在舞台上方遊走地觀看演出,全程由上往下地觀看這片看似平凡的沙灘上發生的事件。
Thumbnail
現代社會必需建立在道德嚴謹的信任圈之中,才能讓大眾生活在安全的幸福氛圍裏,當身邊的人對我們信任度愈高,與他們共同擁有的生活經驗就會更快樂。 換句話說,你是那種只要答應了朋友的委託就使命必達的濫好人?還是喜歡亂承諾別人但是事後完全忘得一乾淨的人? 你在朋友心中是值得信任的人嗎?有時候連自己可能都不知
Thumbnail
做個以耳貼牆的動作,聽聞隔牆有聲,而這能聞不能見的聲音必然帶來更多聲音之外的想像。
Thumbnail
文摘(https://bit.ly/3HE7X6N) 一、只學「有用」的學問---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效用」時,反映的是一種短視的價值觀。我現在付出的(學習的),要在短期內有回報(進入好的學校、得到好的工作) . 感想 同意上述的看法。 想起了這個圖 .
Thumbnail
由黑潮海洋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與自然引導員劉崇鳳共同完成的《女子山海》,如同書名一般,是由一人從山、一人從海,彼此以長文對話的方式建構而成的作品。藉由一篇篇文章的進展,兩人回憶起彼此分別是如何接觸,並愛上有迥異於童年經驗的山與海,雖然出發點不同,最終卻都交會在環境教育,及女性自覺與成長等兩大主題。
Thumbnail
醫學研究顯意識只是人的冰山一角,而下面一大塊冰山都是潛意識,這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 我在剛開始接觸時也一直對這件事情是這個印象:我們生活中所有的現象都是潛意識去形成的,而我們要改變它很困難!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第一句對,第二句倒不是那麼絕對!確實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都是潛意識形成的,但改變潛意識卻不
Thumbnail
〔薩滿課程-推薦書/重點整理〕薩滿與另一個世界的相遇:從洞穴進入宇宙的意識旅程 必讀的薩滿權威之作 《薩滿之路》作者麥可‧哈納睽違34年的重要著作 揭露了2500人造訪意識聖境的旅程 「麥可.哈納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教導薩滿的先驅,對於學術及世界皆有深鉅影響。哈納為薩滿所做的,如同尤迦南達大師為印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純粹工藝是LOEWE的精髓。」對手工藝的執著,也是表達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獨特手工藝,成功地為古老西班牙皮革老牌LOEWE帶來一種現代藝術的氣質。  
Thumbnail
心智化並非一種能夠「完全準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的態度,鼓勵與協助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能細察自身及他人的狀態如何影響到彼此間關係的省思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核心。
Thumbnail
《太陽與海》於201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獲得金獅獎的殊榮,成為藝術圈與媒體的焦點,延展了氣候變遷和生態議題的創作實踐。2023年在台北藝術中心演出的版本,是連續四小時的歌劇表演,每場演出約一小時。觀眾沒有固定的坐席,能在舞台上方遊走地觀看演出,全程由上往下地觀看這片看似平凡的沙灘上發生的事件。
Thumbnail
現代社會必需建立在道德嚴謹的信任圈之中,才能讓大眾生活在安全的幸福氛圍裏,當身邊的人對我們信任度愈高,與他們共同擁有的生活經驗就會更快樂。 換句話說,你是那種只要答應了朋友的委託就使命必達的濫好人?還是喜歡亂承諾別人但是事後完全忘得一乾淨的人? 你在朋友心中是值得信任的人嗎?有時候連自己可能都不知
Thumbnail
做個以耳貼牆的動作,聽聞隔牆有聲,而這能聞不能見的聲音必然帶來更多聲音之外的想像。
Thumbnail
文摘(https://bit.ly/3HE7X6N) 一、只學「有用」的學問---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效用」時,反映的是一種短視的價值觀。我現在付出的(學習的),要在短期內有回報(進入好的學校、得到好的工作) . 感想 同意上述的看法。 想起了這個圖 .
Thumbnail
由黑潮海洋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與自然引導員劉崇鳳共同完成的《女子山海》,如同書名一般,是由一人從山、一人從海,彼此以長文對話的方式建構而成的作品。藉由一篇篇文章的進展,兩人回憶起彼此分別是如何接觸,並愛上有迥異於童年經驗的山與海,雖然出發點不同,最終卻都交會在環境教育,及女性自覺與成長等兩大主題。
Thumbnail
醫學研究顯意識只是人的冰山一角,而下面一大塊冰山都是潛意識,這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 我在剛開始接觸時也一直對這件事情是這個印象:我們生活中所有的現象都是潛意識去形成的,而我們要改變它很困難!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第一句對,第二句倒不是那麼絕對!確實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都是潛意識形成的,但改變潛意識卻不
Thumbnail
〔薩滿課程-推薦書/重點整理〕薩滿與另一個世界的相遇:從洞穴進入宇宙的意識旅程 必讀的薩滿權威之作 《薩滿之路》作者麥可‧哈納睽違34年的重要著作 揭露了2500人造訪意識聖境的旅程 「麥可.哈納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教導薩滿的先驅,對於學術及世界皆有深鉅影響。哈納為薩滿所做的,如同尤迦南達大師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