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當日約好前往台江漁樂園進行採訪,訪談的對象是在園區前線工作的楊嘉敏解說員。以往並沒有任何的訪談經驗,因此前一晚在床上輾轉反側,幻想着各種的訪談場景。當天早上提早一個小時出發,希望提前到達,以便自己調整心情。前往漁樂園時出現了一段小插曲,它的位置並不好找,在路上兜兜轉轉終於到達目的地,我們差點便遲到了。
到達漁樂園上船的碼頭,那裏停泊了四隻膠筏。楊女士穿着長袖長褲,頭上戴着漁夫帽,再加上配戴着純黑色太陽眼鏡與口罩,從其中一艘船慢步出來迎接我們,遠看之下穿着十分時尚,同時有着一股神秘感。她領着我們到船艙內就坐,並介紹自己,在閑談幾句後我們就開始重入訪談重點,訪問他從事生態旅遊解說員的原因以及對四草生態的看法。
成為解說員的原因
楊女士在大學畢業後曾於台北進行貿易,為了兩個在學的女兒而回到台南的故鄉,並擔任一些家教工作。在孩子長大後,楊女士重拾年輕時的夢想拿到了國家的英語導遊、領隊的証照,成為一名導遊。楊女士表示:「最早期是在民國80幾年,台南市文化局剛成立的時候,我擔任古蹟解說,其後發現四草的生態十分豐富。紅樹林、天上的、水裏的都有,而且生態與古蹟的融合有利於推廣當地,於是就在這段時間投入紅樹林保護協會。」就是這個決定,轉眼間楊女士從事生態和古蹟解說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解說員的培訓
解說員為大家介紹四手網的功能和操作方法(2021年12月、周國業拍攝)
在交談過程中我提到因為學校的緣故,我曾參與過台江漁樂園的生態旅遊,那時候便是由楊女士為我們解說,當時受到楊女士的中、英雙語詳細介紹濕地和漁民的工作所吸引。楊女士說:「解說員會有培訓課程,培訓過後需要自己繼續深造當地的生態知識。我們的李進添執行長是在地人對生態很了解,十幾年前在外海四草大橋外的台灣海峽牡蠣,因此他對牡蠣、紅樹林、魚蝦螃蟹都十分了解。甚至與鳥的涉獵。李老闆開了培訓課程,並找來不同的老師為我們上課,再加上大家會互相聚在一起交換新的資訊。」可見在這裡擔任解說員除了有滿腔熱誠,還需要持續學習,才能夠成為帶領台江漁樂園旅客的導師。
深刻的經歷
「印象深刻的事嗎,有一位成大的教授在Facebook上貼文說自己的觀感,我有點不好意思說,他搭過四草綠色隧道和我們這邊,他表示說他感覺我們這邊的對他來講的感覺特別好,比那邊好,不是我誇啦」當被問到從事這份工作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經歷時,楊女士打趣的說。她認為以前當解說員很辛苦,那時候的船並沒有遮蔭篷,而且需要拿著麥克風在船中間進行講解。雖然這份工作辛苦,除了上述的問題,還要面對夏天的炎熱太陽,及冬天寒風的洗禮,楊女士憑着自己對四草生態的興趣和別人的讚賞、認可作為動力,現在年過半百的她依舊風雨不改地為船上每一位旅客進行解說,給予他們一個難忘的回憶。
濕地對社會的意義
黑面琵鷺在台江國家公園渡冬(2021年12月、周國業拍攝)
楊女士嘆氣道:「濕地像人的肺部,也像一塊海綿。平常的時候會把一些水份吸收,當乾旱的時候就會把部份水份釋出。你沒有發覺台灣的濕地愈來愈少,都填海造地嗎?人們保育意識不足,我是覺得有一些學校的教育可以與保育團體著手加強這方面的知識、觀念。」的確我們的濕地受到環境污染和人類行為的破壞而正在逐漸消失,而且很多民眾對於濕地的認知淺薄,不了解當中的價值。濕地除了楊女士所提的在乾旱時對我們有幫助外,它其實還會幫助環境淨化水質,濕地的生物把一些污染物降解和濕地的土壤特色是可以用作過濾有機廢棄物和重金屬等。再加上保育濕地可以保護到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可以成為都市人舒緩壓力、假期遊玩的好去處。由此可見濕地對社會是有重大的意義,值得我們保護。
當我們與楊女士的訪談接近尾聲的時候,剛好遇到李進添執行長回來,因此我們把握機會,訪問李先生當初為何會成立台江漁樂會、過程中與到什麼困難。
創立的契機
在碼頭拍的合照,中間那位就是李進添執行長,最左邊是楊女士(楊嘉敏提供)
李先生表示:「當初做生態旅遊是一個偶然,並非刻意。我是一個在地四草人,當時民國85年四草大眾廟舉辦的文藝季活動—『發現北汕尾』。當中一項活動是在讓旅客乘坐膠筏,體驗綠色隧道。那個活動很缺工作人員,我就去幫忙開膠筏。也算是一個機緣啦,在過程中發現解說員所講的內容我都會,因此我就跟他說我們交換工作,我來當解說員,你去開船,從此便踏上了這個舞台。」他又說:「當年十月,紅樹林保育協會誕生,有興趣的人假日到綠色隧道擔任志工開船,直至後來廟宇提出自己經營。那我就跟我們的團隊到達四草大橋下,然後便創立了台江漁樂園」現址台江漁樂園的上船碼頭並非原來的那個,經過兩次搬遷才搬到現在台江洽工停車場旁邊,由於近旅客中心可以比以往吸引更多人流。
精神與理念
「舊址在大員港,人流少。現在換到這邊人流多,讓更多人知道,台江有好的生態可以參觀,有興趣可以搭船,令到國家公園行程更充實。我們在地的土地環境好,需要推廣給更多人知道。」李先生提及當時對於這份工作源於興趣,十分快樂地把當地的知識和他的理念,以導覽方式傳導給大家。他笑談:「我認為我不是一個解說員,而是一位教育者身份。一船員數十人,只要有三個人聽得懂好,把聽懂的知識帶回自己的地方發芽。同時讓人感受在地特色,感受你的用心,感受到你的精神。」從這番說話當中可以知道李先生經營台江漁樂園的精神和理念,他希望傳授各種知識給旅客,讓他們體驗在地特色以及美麗的生態景觀。就是這份不為金錢的精神和興趣,從初時資源少,只有數隻膠筏而且要坐塑膠椅,慢慢一點一滴的經營着生態旅遊,直到現在做出了口碑。在困難方面,李先生認為雖然在經營上遇到很多困難,但他不會自怨自艾,就好像這次的疫情,他表示這些困難他都會當作是一個歷練,作為自己成長的養分,增進自己去繼續經營。
政府提倡的生態旅遊是希望可以做到永續經營,但又談何容易。一些民營團體在經營生態旅遊遇到困難時很多時候都只能靠自己去解決,就以四草大眾廟旁的四草綠色隧道和台江觀光船與台江漁樂園作比較為例,四草大眾廟的兩條路線得到政府幫助,例如在宣傳、修碼頭等各方面。而對民間業者的幫助卻很少,他們需要自掏腰包去為設施進行修葺,面對疫情時也只能默默的守業。他們需要口碑和創新才能在業界中生存,根據楊女士與李生先所提他們曾經以不同的噱頭去吸引旅客,如打造一塊木頭咖啡船讓旅客一邊觀賞日落一邊品嚐咖啡,或是興建餐廳增加旅客在地的消費,可惜這些計劃都失敗告終。因此政府若想提倡生態旅遊永續經營的時候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規劃。希望台江國家公園繼續發展生態旅遊和提出更完善的規劃,成功的在社區營造工作,令到政府、在地居民和產業都具有共同的目標,以達致永續經營。最後也希望台江漁樂園的精神與理念可以在永續經營下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