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談到台灣的發現時以及被納入清廷版圖的經過,當時清廷其實是為了防止台灣淪為海盜巢穴甚至是殖民地,進而影響中國東南沿海的安全而將其納入版圖,那這週要來談一個比較敏感的議題,扣除原住民以外,台灣人到底是不是清朝時渡海來台的呢?接下來我們來談台灣主要的四大族群。
台灣的四大族群
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目前受政府認定的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16族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5年底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4萬6,698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33%,該比重逐年上升)。在不同時期皆被外來政權以歸化程度來分類管理,清朝時稱呼「番」,並以生番、熟番和化番分類;日治改為「蕃」,也因地緣呼應期歸化程度,故以高砂族及平地的平埔族分類;戰後沿用日治分類,但改稱為「山胞」,且不再承認平埔族人之原住民身份,將高山族細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近年為尊重各個族群已改稱為「原住民族」。目前政府所承認的族群共有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等十六個族群,其中主要皆來自過往高山族分類之族人,平埔族群則皆尚未被承認,故人口僅以官方定義計算。
閩南人
目前臺灣閩南人為人數最多的臺灣族群,占臺灣人口總數的七成以上,其中包含被「泉漳化」的客家人與平埔原住民。
一般指涉範圍是,在荷治時期起,由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移民而來的。閩南人主要是從明末至清朝,由中國大陸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帶移民而來。又根據原居地,有泉州人與漳州人之分。
閩南人語言以閩南語臺灣話為主,可依據泉漳口音融合程度的多寡,大致分為偏漳南部通行腔(高雄市、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部分地區)、偏泉北部通行腔(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部分地區、新竹市市區)、海口(近泉)腔(沿海地區,如鹿港鎮、臺西鄉)、內埔(近漳)腔(內陸地區,如宜蘭縣、南投縣)等,各腔差異性不大,在聲調上相當一致,溝通無礙
客家人
依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調查,在客家基本法定義的條件下,臺灣的客家人占18.1%(具客家血緣或淵源,且認同為客家人者,同閩南人也包含被「客家化」的平埔原住民。),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園市39.2%、花蓮縣31.7%、新竹市24.1%、屏東縣23.7%、臺東縣19.9%、臺中市16.4%、臺北市16.4%、南投縣16.0%、新北市14.1%、高雄市11.6%、基隆市10.0%,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市(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及臺中市(43.6萬人)
外省人
「外省人」一詞與「本省人」意義相對。本省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就從中國大陸移居臺灣的人,外省人則是指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特別是指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人員遷臺的原中華民國大陸各行省人民,早期多聚居於各縣市眷村,此後散居於臺灣各地。其語言除原鄉語言外,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人口占比與客家人相當)
而金門、馬祖、烏坵等地,因劃分屬於「福建省」,甲午戰爭後也從未隨著臺灣、澎湖被割讓與日本,一直繼續由清朝及中華民國統治,故不被認為是台灣本省人。
接著我們我開始探討除了原住民與外省人,以及金馬烏坵的居民外,所謂的非原住民的台灣閩客究竟是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呢?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