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楊德昌眼中《青梅竹馬》的愛情是──在日益繁華的台北我們卻各自孤獨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當阿隆(侯孝賢/飾)對甫從東京返台的阿娟(柯素雲/飾)説:不管她當初選擇他還是小林,結果都會一樣,何以見得呢?

「青梅竹馬」一詞,通常意指天真無邪的男女在兒時經常一起嬉戲的羈絆關係,而以此題作楊德昌寫生台北城的電影之名,除了是本片透過一對青梅竹馬的情感關係,推展出整體社會概況的隱喻,它也試圖提示此一概念本身的既有框架所藏的,一道不可忽視的隱憂──即我們大可能夠在熟悉或長期運作的關係、模式中安身立命,然其實我們一直都可以有別的選擇,我們所缺乏的從不是「選項」,而是「去選定、去重新定錨」的決絕──觀眾將與片中的都會男女一同掉進這「不假思索」的關係陷阱裡。

而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他人感情總可以「旁觀者清」,觀看《青梅竹馬》,藉著阿隆與阿貞(蔡琴/飾)的命運,我們得以看見外部世界帶給世人的壓抑與責難,也能更加清楚地見識到由我們內心世界自立出的重重障礙和逃避心理。

raw-image

台灣在 1980 年至 1989 年間正逢經濟快速起飛,物質生活水準的提升,連帶影響了精神生活的掏空與被考驗。本片設定的年份就坐落在這一分水嶺之上,兩位主角即代表處於這時代夾縫中,兩種身份「尷尬」的人物。從美國歸台卻一身土味的阿隆,懷舊也仍回不了過去青年打少棒的 golden age,但仍希冀能再重返美國做生意;而看起來很「美國」、洋派的阿貞則總是戴著墨鏡的造型,暗指她看似諳於隨時代潮流奔走的步調,實際上眼前是一片灰暗、走不出屬於她自己的未來──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僅有那追逐「西化」的角度,肉身的相依卻映出了各自孤獨的慘狀,兩顆心並沒有向著彼此。

阿隆與阿貞的路線分歧和感情困境,與台灣在 1980 年代時的社會狀態互為表述。自白色恐怖時期以來,威權嚴密地控制人民生活與思想上各方面的自由與權利,而在迎來久違的解放曙光前(台灣於 1987 年解嚴),雖一直盼望甜美的善果到臨,長期的反動情緒與死而後已的革命行動,卻洽似一條緊繫良久的橡皮筋,等到終於能鬆綁,卻已失去原有的彈性。整個社會積累已久的動能忽然不知如何、又該再往何處釋放,於是瀰漫著一種空虛又迷惘的氣氛──就像阿隆與阿貞這對「青梅竹馬」的感情──因著昔日的情份而「相伴」,卻並不快樂、不認定彼此,更不「相愛」,名為孤獨的這一題無法以這種關係得到解答,當然也就如阿隆在電影後段所說的:「結婚不是萬靈丹」。

只有在他們正視自己面對關係的怯懦後,才有勇氣拆穿看似舒適安穩的謊言,並重新選擇自己真正所愛或者想要的人際關係。而阿隆另提的「去美國也不是萬靈丹」,則同時有兩層意義:除了是在故事表面上對阿貞訴說他們感情、生活狀態的空虛並無法以出國根治,更深一層的聽者則是當時的台灣社會──楊導欲表達的,或許是台灣不該一味地盲從於西化,而應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線。

raw-image

本次北美館與國家影視聽中心共同策劃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展覽的 CF 開頭剪進楊導曾經說話的片段:

「我們如果能夠很仔細地活著,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感情生活裡面,就可以發現,臺灣的一些前途⋯⋯」

楊導的所有作品確實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句話最貼切的一例,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只是這段愛情的描寫,尚處於一種「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raw-image

當年《青梅竹馬》上映四天就下片,侯孝賢導演甚至因為抵押房子作為拍攝資金而慘賠。現今看來,這部片卻精準地描繪當時台灣社會與其中的人之狀態,鮮少人能夠在所處時空當下就洞悉世界的樣貌,而楊德昌做到了──他在 1985 年的台北拍 1985 年的台北,對當時的觀眾來說也許興趣缺缺,然而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淬鍊,證明了它是一則富有遠見的寓言。

他獨特的電影美學更大大幫助這則都市寓言被說得更好也更完整。前文所提及盲目追求西方的腳步或許對社會發展並不是唯一良藥,這點也在阿隆、阿貞各自過馬路時的中景鏡頭表現出來。複雜化與日漸繁忙的交通狀況隱藏著危險,鏡頭捕捉的行車在銀幕上呼嘯,不停輾過朝向觀眾走來的男女主角身影。這兩段特地拍攝的過馬路動作不是一瞬即逝,而是經過不短的秒數,帶給觀眾的隨時可能被吞噬之感,又更令人坐立難安。

極少的鏡頭運動則反襯出都市的躁動神經。定鏡的使用或許能說是楊導靜靜觀察的習性,卻也是整部電影「生動」的關鍵。早在豐厚的人物設定、會說故事的場景與物件被縝密地安排好後,攝影機一擺上就足夠讓電影活靈活現,都會中的不安之感油然而生。而最常被提及的「框架式」構圖,是楊德昌從數片台北風景揀選出的困境象徵,包括建築、因大樓群集而交錯的尖銳稜線、辦公室中層層覆蓋的百葉窗簾,都默默醞釀著環境中一股危險又壓抑的氣息,甚至在第一景阿隆與阿貞同「窗」異夢的構圖,就已悄悄在開頭注定了終局的悲劇。

raw-image

仔細鑽探這份舊情與那個台北在本片中共生(也或許會共死)的關係,我們會發現其實最恐怖、最為人擔憂的,是因恐懼、未知感而生的,名為「裹足不前」的心理牢籠。

阿隆仍藕斷絲連的舊情人阿娟,以及與阿貞曖昧的男同事小柯(柯一正/飾),這兩人的設定揭示了阿隆與阿貞的感情關係不但無法相互滿足,更毫無突破現況的作為。感情生活上的「停滯」狀態,放大來看,就是整個台灣社會漸漸陷入一種「如何成為自己、如何真正獨立」的僵局。究竟如何從過去超脫,又不盲從於先進國家的背影?

楊德昌電影歷久彌新的原因之一或許是,他僅僅幫我們問出了問題,並不是給我們答案──每個世代的問題核心都是「如何去蕪存菁地前進、又是用何種姿態」──課題不斷顯現,面貌卻變幻莫測,不同的世代都應有、也將有其各自的回應,此般結論又更向真理邁進了一步。

楊德昌在電影中嵌入的雋永是他最真誠、時刻留意與掛心的提問,關於我們所有個人,也關於我們組構的這個社會,所以這是關於台北,也是關於台灣的故事。

raw-image
全文劇照:IMDb




《釀電影》v13「怎麼又是楊德昌」熱賣中!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耳朵捂起來,視覺似乎就敏銳了一點,對群體與身分的印象與直覺再深刻了一點。勞動能不能算一種表演?而表演不就是勞動嗎?我嘗試和這場喜劇較真。陣頭子弟其實出自百工各行,漁工水電廟公廚師老師醫師技師設計師,喜劇的荒謬其實不荒謬,誇張其實不誇張,喜劇是真的──我們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陣頭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
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也在於這個類型往往會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反映出創作當代的集體焦慮。值得注意的是,自《紅衣小女孩》以降的大多數台灣恐怖片,有志一同地將不少劇情元素集中於女性處境上,在反映出台灣社會光景的同時,也讓女性在其中遭逢的困境,就此成為了電影情感的基礎所在。
當《殺人影片》的雅澤克臨刑前希望能見律師一面,雅澤克說:「因為那時被押上車的前一刻,你從樓上呼喊了我的名字,我掉淚了。」我看到這個片段時,胸口緊揪也淚如雨下。我總覺得,奇士勞斯基願望當一個呼喚者、一個守望者,去關照眾生徬徨的生命。我已經足夠喜歡後期法國的奇士勞斯基,但更偏愛前期波蘭的奇士勞斯基。
湯姆對瑪格達的意義,不僅是提供崇拜及欽慕,替她帶來優越感,而「好好地凝視」本身,更蘊含無可名狀的龐然心靈力量──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小事、看見你的需求,知道你何時哭泣、打翻了牛奶、時鐘沒了發條,從日常瑣碎之處展現對你這個人整體,無論好壞、美醜皆視如珍寶的包容與關注──正恰似了愛情。
《素還真》離好電影肯定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仍要肯定在視覺革新持續做出的努力,不同於《聖石傳說》使用外景拍攝形塑真人電影的質感,採用等身的搭景布置,所有細節卻幾乎與實景無異,精緻的大殿、秀雅的半斗坪、玄幻的麒麟洞、荒蕪的山川地景,一切是如此真實細膩,考究的光影變化將搭景道具可能造成的出戲影響降到最低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耳朵捂起來,視覺似乎就敏銳了一點,對群體與身分的印象與直覺再深刻了一點。勞動能不能算一種表演?而表演不就是勞動嗎?我嘗試和這場喜劇較真。陣頭子弟其實出自百工各行,漁工水電廟公廚師老師醫師技師設計師,喜劇的荒謬其實不荒謬,誇張其實不誇張,喜劇是真的──我們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陣頭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
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也在於這個類型往往會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反映出創作當代的集體焦慮。值得注意的是,自《紅衣小女孩》以降的大多數台灣恐怖片,有志一同地將不少劇情元素集中於女性處境上,在反映出台灣社會光景的同時,也讓女性在其中遭逢的困境,就此成為了電影情感的基礎所在。
當《殺人影片》的雅澤克臨刑前希望能見律師一面,雅澤克說:「因為那時被押上車的前一刻,你從樓上呼喊了我的名字,我掉淚了。」我看到這個片段時,胸口緊揪也淚如雨下。我總覺得,奇士勞斯基願望當一個呼喚者、一個守望者,去關照眾生徬徨的生命。我已經足夠喜歡後期法國的奇士勞斯基,但更偏愛前期波蘭的奇士勞斯基。
湯姆對瑪格達的意義,不僅是提供崇拜及欽慕,替她帶來優越感,而「好好地凝視」本身,更蘊含無可名狀的龐然心靈力量──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小事、看見你的需求,知道你何時哭泣、打翻了牛奶、時鐘沒了發條,從日常瑣碎之處展現對你這個人整體,無論好壞、美醜皆視如珍寶的包容與關注──正恰似了愛情。
《素還真》離好電影肯定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仍要肯定在視覺革新持續做出的努力,不同於《聖石傳說》使用外景拍攝形塑真人電影的質感,採用等身的搭景布置,所有細節卻幾乎與實景無異,精緻的大殿、秀雅的半斗坪、玄幻的麒麟洞、荒蕪的山川地景,一切是如此真實細膩,考究的光影變化將搭景道具可能造成的出戲影響降到最低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Thumbnail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Thumbnail
只許一念之差,小林導演進入大叔們既私密又開放的個人空間,無論是鄰近路邊的幾張椅凳、供人復健的診療所、居民聚散的當地廟宇,都是他們怨嘆人生、喜作自己的老派場所,讓所有心肝底的不爽快,都朝著新時代的潮流迎面幹去。
Thumbnail
《年輕氣盛》的老佛列德曾說,我都快記不清我父母了,記不清他們的臉、他們說話的樣子。但《上帝之手》的少年法貝托說,我絕對不會忘記他們的。而五十歲的索倫提諾,用整部真誠的電影告訴我們,當記得與遺忘相互滲透,還有藝術能讓回憶成為永恆;而所謂的永恆,也只可能存在於藝術和回憶裡。
Thumbnail
日常(《日常》)的終結,在於死亡。死亡帶來的終結,不僅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那難以接受的荒謬成為人們認知的新常規,一種不正常的常規。經歷了兩年下來,數不清的,無可疑的死亡,他們的屍首與環境彷似裝置藝術,回應了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行為藝術,置於公眾地方的字卡和死屍。這些死屍既是可見的,也是不可見的,真假亦然。
Thumbnail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Thumbnail
西川美和的電影總很像「暴風雨前的寧靜」,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化,而是透過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檢視人性的多樣性,伴隨著希望與勇氣,等待撥雲見霧的那天。看完《太陽出來之後》之後,比起激昂的情緒,更多的是需要讓人「靜一靜」的省思。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Thumbnail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Thumbnail
只許一念之差,小林導演進入大叔們既私密又開放的個人空間,無論是鄰近路邊的幾張椅凳、供人復健的診療所、居民聚散的當地廟宇,都是他們怨嘆人生、喜作自己的老派場所,讓所有心肝底的不爽快,都朝著新時代的潮流迎面幹去。
Thumbnail
《年輕氣盛》的老佛列德曾說,我都快記不清我父母了,記不清他們的臉、他們說話的樣子。但《上帝之手》的少年法貝托說,我絕對不會忘記他們的。而五十歲的索倫提諾,用整部真誠的電影告訴我們,當記得與遺忘相互滲透,還有藝術能讓回憶成為永恆;而所謂的永恆,也只可能存在於藝術和回憶裡。
Thumbnail
日常(《日常》)的終結,在於死亡。死亡帶來的終結,不僅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那難以接受的荒謬成為人們認知的新常規,一種不正常的常規。經歷了兩年下來,數不清的,無可疑的死亡,他們的屍首與環境彷似裝置藝術,回應了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行為藝術,置於公眾地方的字卡和死屍。這些死屍既是可見的,也是不可見的,真假亦然。
Thumbnail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Thumbnail
西川美和的電影總很像「暴風雨前的寧靜」,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化,而是透過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檢視人性的多樣性,伴隨著希望與勇氣,等待撥雲見霧的那天。看完《太陽出來之後》之後,比起激昂的情緒,更多的是需要讓人「靜一靜」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