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令人又愛又恨的使徒──《聖保羅》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對基督教有一些認識的人,很難沒聽過保羅這個人。
他年輕時大力迫害耶穌的跟隨者,發狂似地將人抓進監獄裡,卻在某次的神祕經驗中「看見」了耶穌,徹底改變世界觀,進而將耶穌的信息發揚光大。這個戲劇性的轉變,讓保羅將原先猶太教的分支運動(耶穌運動)轉化成跨進外邦人的普世信仰,改變了文明的脈動。
不過,保羅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使徒。雖然他提倡眾人平等的福音,主張愛與捨己的信念,甚至巧妙地批判帝國的結構性暴力;然而,他也說,女人在聚會中應該閉嘴,人民要順服在上位者,奴隸要順從主人的命令,同性戀者是不正常的。此外,保羅對猶太人的抨擊,也讓人不免覺得他是一位心胸狹窄的偏見人士。

思想的革命者?保守的厭女者?

究竟保羅是一位思想激進的革命者,還是患了厭女症的保守主義者?英國著名的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在《聖保羅:基督教史上極具爭議的革命者》St. Paul: The Apostle We Love to Hate中試圖為保羅平反,採取前者的立場。她指出,長期以來對保羅的控訴都是不可靠的。那些保守意味濃厚的經文,並非保羅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加上去的,讓原先激進的思想可以被希臘羅馬的社會所接受。事實上,以保羅為名的書信有一半都不是保羅所寫,而是於第一、二世紀的後人「託保羅之名」寫下的。
換言之,為了避免挑動羅馬帝國的敏感神經,這些「次保羅書信」的作者讓基督信仰變得「和藹可親」,將保羅對帝國的批判「屬靈化」,並帶來充滿階級制度與父權主義的保守思想。
因此,Armstrong以七封出自保羅所寫的書信,輔以歷史資料,為我們重建歷史的保羅究竟說了什麼顛覆性的思想。

打破階級、反抗帝國的新群體

保羅終其一身都在塑造一個有別於帝國的新群體。這個新群體不以種族、性別與階級來劃分彼此,而是以捨己為特性,試圖讓每個成員都能在心靈與經濟上獨立於帝國的宰制系統。
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結構性的暴力(軍事、政治、經濟)維持了表象的「和平」。人民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為農奴,貴族與平民間的文化與經濟鴻溝甚大;精英階層趨炎附勢、自我推銷,不管平民百姓的死活;恩庇制度讓地方權貴壟斷了財富、權力與名聲,讓窮人不得不在階層嚴明的體制中討好求生存;任何反抗者都有可能被釘上十字架,任由屍體被猛禽撕碎。
從保羅的書信可以看見,他巧妙地挪用羅馬帝國的語言,並放在「上帝國」的脈絡下勉勵教會的成員。「福音」不再是吹捧羅馬帝國得勝的榮耀,而是上帝為耶穌的平反,已經開啟了新的世代;「議會」(ekklesiai,或稱「教會」)不是地方貴族組成的官方議會,而是標榜著平等與捨己的新群體;「救主」與「神之子」不是羅馬皇帝,而是那位被釘上十字架、被世人瞧不起的耶穌;皇帝是「國家身體」的頭,但「基督身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且尊貴的。
「其實,你們藉著信,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凡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不再分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3章26–28節)
保羅認為,上帝已做出一個驚人的判決:那位被帝國法律視為罪犯的耶穌已經復活。上帝把耶穌高舉至自己的右邊,表明祂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並主動親近那些「骯髒污穢」的人。因此,跟隨耶穌的群體要效法他的捨己,彼此依賴互助,讓原先看似沒有力量與智慧的人的到真正的尊榮。
「但是,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為了使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一無所有的,為要廢掉那樣樣都有的,使凡血肉之軀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哥林多前書1章27–29節)

保羅是性別歧視者?被弱化的激進思想

保羅的平等主義,是相當激進的想法,也在每一個時代挑戰著當權者。但是,我們該怎麼理解那些保羅親手寫的「性別歧視」經文呢?例如,保羅說「婦女應該閉口不言;因為,不准她們說話,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哥林多前書13章34節)。
Armstrong的觀點是,上述的主張明顯違反保羅的平等主義,且由於保羅的書信在他過世後被很多人傳抄,所以有些抨擊女性的經文會被有心人士刻意加入,以確保能跟當時充滿層級的社會文化和諧共處,但那並非保羅的本意。
保羅的激進思想被弱化的關鍵是,耶穌並沒有如保羅所稱的那麼快來臨,這些信徒必須做好準備,與主流社會進行長期抗戰。再者,經歷西元70年的猶太戰爭,批判統治者的聲音是危險的,因此保羅被有效消音。這些「次保羅書信」的作者把保羅的神學帶往新的方向,強調順服男性、主人與國家的觀念,且強調耶穌在靈界而非政治的層面上得勝,這與原先政治意味濃厚的「上帝國來臨」有所差距。
Armstrong認為,「這種因循於傳統的教導反映出教會有需要與希臘羅馬社會和平共處。基督再臨的日期以無限期延後了,耶穌運動想要生存,必須把激進份子保羅給圈住。這些教導與羅馬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希臘化猶太作家所推許的家庭守則極為吻合,這些人都認為倫常有序的家庭對於保持社會的秩序井然極為關鍵。」

理想與現實的張力

儘管Armstrong為保羅疑似性別歧視的經文開脫,但我認為,就算那真的是保羅親筆寫的也實屬合理。畢竟,保羅當時面對的是猶太人與來自各文化的外邦群體,要怎麼在一個教會中好好相處,本身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何況是打破大家習以為常的倫常觀念。
在理想上,我們應該不分彼此,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但這樣的烏托邦尚未完全實現。因此,問題在於,在上帝國度尚未完全實現的狀況下,我們該如何活出一個「看似已然實現」的群體?保羅必須把信仰的理想放在帝國的現實中,在平等主義與階層制度的張力中傳揚耶穌的信息。
況且,我們不應把保羅視為純然與羅馬帝國價值「完全對立」的人,他肯定也受到當時的時代文化限制,要他在性別或奴隸制度上的想法跟現代人的平等觀念相一致,怎麼說都不合情理。保羅有他突破性的觀點,但他也必須在既有的限制下與不同的群體對話、妥協。
儘管他主張在基督裡,既有的性別、族群身分已經不重要,但這樣的自由還是必須回歸到現實,否則很容易變成混亂(如大家爭相說方言或講道)。保羅可能處在矛盾中,他一方面認為女性的地位與男性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女性的權力會造成原先秩序的混亂,讓大家不得安寧。
如此看來,我們便不會太快用保羅是「支持/反對性別平等」的觀點去框架他,反而能更真實地看見,當一個迥異的新群體誕生時,會遇到什麼樣的現實處境。這樣富有人性的保羅,我認為更值得信賴

結語:保羅仍在對我們說話

Armstrong的《聖保羅》乃是從一個極具「善意」的角度理解保羅的思想,讓那些長期被誤解的經文得到某種程度的解釋。不過,保羅終究也是人,他對女性的文化偏見我們大可以批判,不必照單全收。我們也用不著因為他說出了「政治不正確」的話,便急著幫他圓場。
總言之,保羅的革命性信息,至今仍在對我們說話。他毫無疑問地提供一個相當另類的世界觀,以平等、愛人如己的精神,呼召每一位忠誠的子民,一起投身對抗軍事帝國主義的壓迫、全球資本主義的剝削、性別的不公義與種族歧視的暴力。
上帝國尚未全面實現,但我們已經參與在這計畫中。我們跟著保羅一同盼望世界的救贖,追尋著公義、慈愛與和平。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102Content count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學=教育? 「你受過幾年的教育呢?」「你的教育程度是什麼呢?」當有人這樣問,我們通常會回答上學的時間以及最高學歷。然而,如果廣義地來看「教育」,它不必然要與「學校」掛勾。若教育是引發人類探索事物的熱忱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整體歷程,那將人們按「有無上學」來劃分為「受教育」與「未受教育」,其實沒有辦法
為何人類如此殘忍?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戰爭行動,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並死在砲火的摧殘中。我們雖處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教育普及的文明世界,但戰爭依然如影隨形地綑綁著眾生的生命。我們一方面自詡為有智慧與理性的物種,另一方面卻毫不留情地大規模殘害自己的同胞。 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上學=教育? 「你受過幾年的教育呢?」「你的教育程度是什麼呢?」當有人這樣問,我們通常會回答上學的時間以及最高學歷。然而,如果廣義地來看「教育」,它不必然要與「學校」掛勾。若教育是引發人類探索事物的熱忱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整體歷程,那將人們按「有無上學」來劃分為「受教育」與「未受教育」,其實沒有辦法
為何人類如此殘忍?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戰爭行動,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並死在砲火的摧殘中。我們雖處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教育普及的文明世界,但戰爭依然如影隨形地綑綁著眾生的生命。我們一方面自詡為有智慧與理性的物種,另一方面卻毫不留情地大規模殘害自己的同胞。 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先談批評的部份,以下是跟情節無關的。 首先,書中每章都有不少的備註。這點跟《英倫魔法師》非常相似。 在《英倫魔法師》中所補上的是劇情以外的時代背景故事,為的是氣氛的營造。但《巴別塔學院》中的備註實際上有很多是對劇情有幫助的內容。當看到備註時要特意去查閱,令閱讀很不順暢。 其次,書中頻繁地為字詞
Thumbnail
若論經典臺灣鬼魂形象,「女鬼」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像是林投姐、椅仔姑、女鬼橋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臺灣女鬼傳說。這本《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以臺灣歷史背景、性別權力、場景意象等層面,簡明分析女鬼的形象內涵,頗具文化價值,也很適合喜歡恐怖題材者閱讀,理解鬼魂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致那位終將使我們成長的人 推薦指數:★★★☆(佳) 作者:乾胡桃 這次的書比較特別,本書身為推理小說,劇情反轉的預告早在書背後的簡介就已經寫出來了。 單就劇情而言,我個人覺得有點老套,而且有點後半部有點毀我三觀,我頂多給到及格,多出來的半顆星是看在反轉的份上額外加的。
Thumbnail
小說以鋼琴作為貫穿全篇的重要意象,既以琴喻情,也以琴喻肉身。鋼琴既是發出樂聲的工具、文明藝術的象徵,也是承載使用者記憶的器皿;而一台遭到遺棄或是破損的鋼琴,原來更像是一位遭到背叛而掙扎求生的人。
Thumbnail
  黃信恩召喚了怎樣的高雄?寫高雄,很多人都寫過,我也寫過,他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讀完之後,我確認這正是高雄,甚至常常在某些段落驚嘆:「我也是!」懷疑他什麼時候鑽進了我的腦子,竟能把這些日常感知仔細地記錄下來。原來他沒有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他寫的,就是我們的生長歲月中,一同注視的高雄。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先談批評的部份,以下是跟情節無關的。 首先,書中每章都有不少的備註。這點跟《英倫魔法師》非常相似。 在《英倫魔法師》中所補上的是劇情以外的時代背景故事,為的是氣氛的營造。但《巴別塔學院》中的備註實際上有很多是對劇情有幫助的內容。當看到備註時要特意去查閱,令閱讀很不順暢。 其次,書中頻繁地為字詞
Thumbnail
若論經典臺灣鬼魂形象,「女鬼」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像是林投姐、椅仔姑、女鬼橋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臺灣女鬼傳說。這本《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以臺灣歷史背景、性別權力、場景意象等層面,簡明分析女鬼的形象內涵,頗具文化價值,也很適合喜歡恐怖題材者閱讀,理解鬼魂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致那位終將使我們成長的人 推薦指數:★★★☆(佳) 作者:乾胡桃 這次的書比較特別,本書身為推理小說,劇情反轉的預告早在書背後的簡介就已經寫出來了。 單就劇情而言,我個人覺得有點老套,而且有點後半部有點毀我三觀,我頂多給到及格,多出來的半顆星是看在反轉的份上額外加的。
Thumbnail
小說以鋼琴作為貫穿全篇的重要意象,既以琴喻情,也以琴喻肉身。鋼琴既是發出樂聲的工具、文明藝術的象徵,也是承載使用者記憶的器皿;而一台遭到遺棄或是破損的鋼琴,原來更像是一位遭到背叛而掙扎求生的人。
Thumbnail
  黃信恩召喚了怎樣的高雄?寫高雄,很多人都寫過,我也寫過,他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讀完之後,我確認這正是高雄,甚至常常在某些段落驚嘆:「我也是!」懷疑他什麼時候鑽進了我的腦子,竟能把這些日常感知仔細地記錄下來。原來他沒有寫出什麼不一樣的高雄,他寫的,就是我們的生長歲月中,一同注視的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