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如果我們相信惡人頭上必長角,便會永遠識別不出惡人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為何人類如此殘忍?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戰爭行動,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並死在砲火的摧殘中。我們雖處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教育普及的文明世界,但戰爭依然如影隨形地綑綁著眾生的生命。我們一方面自詡為有智慧與理性的物種,另一方面卻毫不留情地大規模殘害自己的同胞。
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會發動大規模的屠殺。為什麼人類會做出這種事情?難道我們的血液裡流著嗜殺的基因嗎?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晚年同樣在沉思這道難題。他經歷過殘酷的二次大戰,也見證冷戰與核子武器的可怕。在這本全面探索人性的經典著作《人類破壞性的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中,他著手剖析人類的破壞性究竟從何而來、為何發生、又該如何改善。

都是基因或環境的錯?

佛洛姆主要是跟當時兩個主要的心理學思潮來對話,分別是「本能主義」與「行為主義」,它們各自對人類之惡有不同的見解。前者認為,人類天生就有攻擊的本性,人必須透過破壞來釋放內心累積的壓力,且這有助於物種的演化;後者則認為,人類的天性受到環境與文化的制約,只要給他刺激與壓力,人類就會產生攻擊的行為。
本能主義認為人是受到演化驅力影響的產物,而行為主義則認為人是受到條件制約下的產物。佛洛姆認為兩者都把真正的「人」屏除在視線之外,彷彿人沒有自己的性格、意念或目標,僅是受到本能或條件制約下的傀儡。
他從大量的人類學民族誌中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狩獵採集的社會其實愛好和平,且沒有嚴格的階級制度,而非本能主義者眼中的好戰或天生具有破壞性。直到農業革命、城市興起,人們才意識到可以透過控制人與自然來增加自己的生產力,進而產生了階級制度,並合法化各種形式的暴力。因此,認為人天生具有攻擊性經不起人類學與歷史學的考驗。針對這部分更詳盡的探討,讀者不妨參考歷史學家Bregman最近出版的精彩著作《人慈》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再者,佛洛姆對那些著名的「心理學服從實驗」深感質疑(如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的電擊實驗或津巴多[P. G. Zimbardo]的監獄實驗),認為其研究結果並不能解釋真實的社會生活。他指出,在二戰的集中營裡,那些有宗教信仰或政治信念的人,更能承受得起極端的壓力,保存心中的良善,且沒有喪失個人的道德觀。這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人在極端環境裡就會產生自私且人咬人的殘酷世界。
但為什麼本能主義跟行為主義的解釋這麼具有說服力呢?佛洛姆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早就準備好接受它們了。如果人的破壞性都是因為演化而來的本能,那我們就會對現在的破碎世界「不意外」了,反正「人就是這樣」;如果人會殘忍地殺害一個人都是因為環境的錯,那我們大可樂觀地打造一個能「制約人類好行為」的社會制度,那惡就不會存在了。
然而,兩者既沒有對社會制度與人類的心理結構進行深度的分析,使得我們在面對人類的惡時,只能用簡化的解釋來緩解內心的不安或無力感,或者索性不去探究我們到底期待的「善」應該長什麼樣子。
由於人有獨立於基因與環境的內在結構,因此佛洛姆主張,我們應該回到人本身思考:人的本性是什麼?這樣的本性如何產生愛生命與毀壞生命的性格?而我們又要怎樣維護人類的生命發展?

人的生命需要

佛洛姆並不用普遍的特質來談論人的「本性」(如善、惡、理性、愛),而是指出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受本能制約的動物,是源於生命的「基本矛盾」。人不只滿足於基於本能的「生理需要」(吃飽穿暖),更不斷尋求心理層面的「生命需要」,好讓他們能克服孤獨、無能與失落感,重新與大自然與世界連結。
他既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有限,同時也想找到各樣方法不斷超越,以獲得生命的意義。例如,需要可以獻身的對象、需要與人合一、需要有創造性。為了滿足這些「生命需要」,人會發展出由非本能的欲求所組成的相對穩定的體系──「性格」。
性格會透過各樣「激情」展現出來。然而,每個人占主導性的激情都不一樣,且受到社會條件的影響。有些人是基於愛、溫柔、正義、真理來滿足生命需要;但有些人是基於恨、自戀、施虐、受虐、破壞性來滿足生命需要。例如,一個人想要克服孤獨感,他可能透過愛與關懷與人合一,也可能透過情感控制來填補內在的匱乏。

人的破壞性,來自於缺乏成長條件的社會環境

所以,我們該如何理解人類的作惡多端的行為?
就佛洛姆的觀點,一個人之所以變得殘忍或具有破壞性,是因為缺乏成長的環境與社會條件。現代社會高度專業分工與資本主義經濟至上的邏輯,讓人的生命成為工具,而非發展自身的目的。人的教育是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人的工作是為了得到更好的享受,好讓整個資本主義的體制可以順暢運轉。此外,在消費文化下,愛變成了一種感傷,性變成了一種技術,喜悅也變成一種無端的興奮刺激,以逃避日常的無聊與空虛。
「人已經變成了他所控制的整個機器系統的一部分,而這個機器系統同時又反過來控制他。他沒有計畫,沒有生活的目標,只做科技邏輯規定他去做的事。他憧憬造出機器人……其實,這個成就即使達成也不會讓人多吃驚,因為人自己業已變得和機器人難以區別了。」(頁478)
如果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讓他有自由思考的空間,長期受到剝削與控制的不良關係,或是缺乏以人為中心的工作模式,那他的生命發展就會被扼殺,讓破壞性的激情成為潛在尋找生命意義的替代方案。他會用權力來壓制他人,他會對一切死氣沉沉的事物感到有興趣,他會沒有辦法愛人。
佛洛姆的人性觀是這樣的:人天生具有愛生命的能力,只要環境給予他足夠的愛與關懷,他就可以用愛、理性與正義去發展自己的生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如果環境剝奪他發展生命的能力,就會產生各樣的心理病態,讓生命變得死氣沉沉,讓人變得自戀、冷漠,甚至產生出破壞性的行為──如「施虐─受虐癖」或更極端的「戀屍癖」。
簡言之,人天生是想要向善的(有助生命發展),但心理上卻有發展出為惡的潛在可能性(無助生命發展)

施虐─受虐癖:無能為力的一體兩面

佛洛姆提到,當人們處於剝削性控制的社會中,從小到大被削弱自我的獨立性、完整性、批判性與創造性,那在面對生命難題時,很可能會因為恐懼而愈發想要控制生命(施虐),或是透過完全屈從於他人來彌補生命的無能為力(受虐)。
「如果能夠絕對控制另一個生命,就會讓人覺得自己全能,覺得自己超越了人類處境的界線──對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創造性和沒有喜悅的人而言,特別是如此。施虐癖本質上沒有實用的目的。它是一種把無能感變為全能感的行為,是心理殘缺者的信仰。」(頁398)
施虐癖與受虐癖是一體兩面,他們同樣都是基於對生命的無能為力,而想透過另一方來「完成」。施虐者將他人當作自己的延伸物,受虐者則將自己當作別人的延伸物。正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與《愛的藝術》提到的,這樣的人無能力去愛,因為真正的愛拒絕控制的共生關係,而是得用自發性的反應喚醒彼此的愛,並有勇氣冒著生命的風險來成長。

戀屍癖:把一切活物變成死的

我認為佛洛姆在本書最突破性的地方在於,他詳細地探討極端的破壞性──「戀屍癖」,並對希特勒進行深入的心理分析。他用近乎90頁的篇幅,幫助我們了解這位「惡魔」的發展歷程。
佛洛姆認為,希特勒的邪惡,不是因為他有為惡的本能,也不全是因為他童年的缺憾,而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克服一己的自戀,又在歷史的時勢下將自己的失敗與屈辱與國家結合在一起,因而想透過為德國復仇來為自己雪恥。
希特勒的可怕之處不是他特別對猶太人進行種族屠殺,而是他恨所有人類、恨生命。戀屍癖是「對一切死的、腐爛的、生病的東西的一種強烈迷戀;是一種想把活的東西變為死的東西的激情;它是為破壞而破壞;其心思完全被純粹機械性的東西占去。它是一種把活的組織撕碎的激情。」(頁454)
佛洛姆提出的警告是,不要以為希特勒只是歷史上的極端或是純粹的心理變態,而且也不要認為這樣的惡魔很好辨識。事實上,這些「惡魔」平常待人和善、溫和有禮、愛家庭,但他們其實是不愛生命的。「如果我們相信惡人頭上必長角,便會永遠識別不出惡人來。」(頁589)
一旦社會中具有破壞性的人得到了權力與影響力,便會非常危險。他可能不會像希特勒如此兇殘,但也可以當個「有效率」的黨衛軍,以愛國之名施行可怕的侵略與欺壓。當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讓這種破壞性有地方宣洩,便會造成極大的災難。

結語:對人性抱有信念

所以,我們該如何避免讓社會培養出潛在的惡魔?佛洛姆在本書沒有給予令人滿意的答案。但他指出,人性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糟糕。只要我們願意相信人天生具有愛生命的能力,那我們就該戮力打造一個更適合人類充分發展自身的社會環境,而非任憑剝削與控制的體制來主宰我們的生活,進而讓心理變得殘廢。
佛洛姆在最後論到對人性的希望:「有信念意味著有勇氣去想像不可想像的事情,但它仍然得在事實上可能的範圍內行動。它是這麼一種弔詭的希望:天天預期著彌賽亞的到來,然而也沒有因為彌賽亞沒有在指定的時間來到而灰心喪志。這種希望不是消極的,也不是有耐心的。正相反,它是最沒有耐心的,最積極的,會在有實際可能性的範圍內尋找一切行動的可能性。」(頁595)
《人類的破壞性剖析》談的不是人有多可惡,而是生命有多可貴。這本警世之作,至今仍引導我們用更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人類之惡,並重新思考該如何打造一個更合乎人性的社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用經驗決定我們的決策,但卻忘記這個經驗到底是不是這些決策之間共通的邏輯,這樣即將所有結果訴諸於機率,偶爾的有效會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經驗,直到跌了一大跤。對於自己跟他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動機有所洞察,才能安穩的在這個詭譎的世界中生存,累積更多可以犯錯之資本,因為永遠不可能有100%成功。
Thumbnail
科幻小說的迷幻之處在於,利用種種日常生活難以實現的場景去描繪現代社會下的種種。《如果我們終將分離》就是一個承襲科幻小說美輪美奐的軀體。利用遠觀的朦朧美塑造人們對於世上的價值觀,利用近觀的聚焦感關注社會上敏感的話題。今天讓我們由《如果我們終將分離》討論兩性、愛及替代的關係。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我早忘了〈歡迎光臨夢境百貨〉這本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多久了,趁著最近有一點空檔,開始靜靜閱讀這本書。相信有對心理學有些涉獵的人,一定都聽過夢是通往我們潛意識的一條路,夢可以反映我們的潛意識......
Thumbnail
最近在思考「脆弱」這個詞,覺得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是極其脆弱的,就像是櫥櫃裡的瓷娃娃一樣。若是誰一不小心碰到櫥櫃,它們掉落出來,即便沒有破碎,也必定會有傷痕的吧,哪怕你再怎麼修補也無法掩飾它曾經受過傷的事實。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用經驗決定我們的決策,但卻忘記這個經驗到底是不是這些決策之間共通的邏輯,這樣即將所有結果訴諸於機率,偶爾的有效會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經驗,直到跌了一大跤。對於自己跟他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動機有所洞察,才能安穩的在這個詭譎的世界中生存,累積更多可以犯錯之資本,因為永遠不可能有100%成功。
Thumbnail
科幻小說的迷幻之處在於,利用種種日常生活難以實現的場景去描繪現代社會下的種種。《如果我們終將分離》就是一個承襲科幻小說美輪美奐的軀體。利用遠觀的朦朧美塑造人們對於世上的價值觀,利用近觀的聚焦感關注社會上敏感的話題。今天讓我們由《如果我們終將分離》討論兩性、愛及替代的關係。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我早忘了〈歡迎光臨夢境百貨〉這本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多久了,趁著最近有一點空檔,開始靜靜閱讀這本書。相信有對心理學有些涉獵的人,一定都聽過夢是通往我們潛意識的一條路,夢可以反映我們的潛意識......
Thumbnail
最近在思考「脆弱」這個詞,覺得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是極其脆弱的,就像是櫥櫃裡的瓷娃娃一樣。若是誰一不小心碰到櫥櫃,它們掉落出來,即便沒有破碎,也必定會有傷痕的吧,哪怕你再怎麼修補也無法掩飾它曾經受過傷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