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業餘小書癡,今年每個月平均看4本書左右,閱讀量還只是初入書本黑洞的小菜,還請各位海涵。
書單的種類繁雜,盡量將小說類及非小說類打成55波(今年目前fiction讀了18本,non-fiction有16本,手上還有兩本小說+一本非小說閱讀中)。非小說類的書單以哲學、政治、科技及建築為大宗,還有一些不太會有人碰的小眾知識。另,由於我大部分的書都是從我偉大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借來的,所以不太會有機會讀到最新出版的著作。
目前使用Notion記錄讀過的書、正在讀的書、以及長得不見頭尾的待讀清單。以前也曾經試過Goodreads及Story Graph來記錄,但社恐如我實在是不太能融入Goodreads的社群氛圍,而缺乏中文書的Story Graph也不太適合台灣讀者。如若大家有興趣的話,也能分享一下如何紀錄及整理待讀清單。
因此既然加入了方格子,想著或許能將讀過的東西稍稍分享,也讓自己有動力更好的整理閱讀筆記。以下文字會稍微論述我對於這些書本的淺見,以盡量不爆雷的方式呈現,偶爾會加上一些開始讀這本書的契機。
這個月讀了四本書,其中有兩本是國外的小說類文學作品,另外有一本科普類型的哲學書籍及台灣本土作家的散文雜記,以下為各本書的詳細讀後感想。
今年換了新工作,在新的崗位上有很多出國出差的機會,新加坡就是我出差的第一個外國目的地。而小書癡如我當然要帶一本當地的書回家,因此就跟當地的同事到了新加坡國內最知名的連鎖書店:(日本來的)紀伊國屋書店。
紀伊國屋書店在新加坡幾乎各大商圈都有分店,其中我們去的是在布吉(Bugis)商圈中的分館,雖然不是最大的一間,但藏書量還是很可觀。新加坡的國家語言定為英文,書店中的著作也多是以英文為主,但國內有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等說著不同語言的族群,因此大書店幾乎都有針對特定語言的區域。
其中,中文區的書繁體與簡體並存,而繁體書多為在台灣出版再外銷到新加坡的。雖然看到的時候覺得懷念親切,但這就像在東京街頭問路不小心問到一個台灣同鄉一樣煞風景,若有想要購入的書,回台灣再買也可以,因此果斷決定這次的戰利品要在英文區下手。
運氣很好的,在英文區我找到了一本非常符合期待的書,就是這個月的完讀書之一《Telltale: Eleven Stories》。這本書的內容由是11篇短篇故事構成、由六位新加坡的作家合作產生的短篇故事合輯,每篇故事都是從不同的族群角度去闡述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不太日常的生活故事。在新加坡國民的族群非常多元,每個族群也都有自身的舒適圈以及掙扎點,從這本書就可以窺看在這樣的大熔爐底下,人們是如何摸索出自己的生活之道的。
之前也看過一本類似的短篇故事合輯,香港的《偵探冰室》。但相較於以推理及懸疑故事為主的《偵探冰室》,《Telltale: Eleven Stories》注重的是不同民族的特殊性,例如移民者在膚色不同的社區的認同掙扎、經濟不富裕的工人在家庭及社群間的生存矛盾等,雖然故事內容不如《偵探冰室》血腥,但仍然會觸動到讀者那份不捨的心。
本書是韓國作家金草葉在2022年出版的科幻短篇小說,全書以改造人、未來植物與星際關係為主軸,刻劃了一個超現實又充滿悲傷的世界。
書中的故事都瀰漫著一股說不出的神祕感,對於未來的科幻世界,大部分的作品可以歸類為賽博龐克類的電子化社會、大戰過後的廢墟末日氛圍、或是簡潔明亮沒有生機的理想現實等,而金草葉繪出的世界觀卻截然不同,超高科技的人造器官跟外來種植物不和平的共處、與沼澤不能言喻的對話、分不清是魔法還是科技的恍惚體驗。如此特殊的刻畫緣自於作者本身的專業以及家庭的影響,這才造就了金草葉作品都有的那引人入勝、又有點讓人害怕的不可思議的宇宙。
作為一位讀者,成為作家可以說是離得最近但卻觸摸不到的夢想。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沒有別人優秀,但同時又會因為發現好作品而奮發向上,《行星語書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作品。一直以來,我的腦中都在構思著故事,近期尤其是以科幻短篇故事為主。我想這是因為非現實的背景設定才能凸顯想要描述的標的物,同時又不會讓讀者覺得設定太不合理而無法繼續讀下去,而簡短的篇章也能讓科幻世界發揮它最大的價值:保持神秘。
金草葉很漂亮的讓科幻短篇小說發揮了效用,因此這本書對於想踏足科幻小說世界的讀者是個很好的開頭。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本探討哲學與物理學歸屬的書,內容大概很艱澀、非哲學專業的人可能很難讀得懂。後來因緣際會接觸到了《哲學新媒體》這個用各種媒體形式推廣哲學的社群,也發現原來《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是他們的著作之一。在好奇心驅使下我找了這本書來看,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我的誤解。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與其說是哲學書,應該更可以歸類為歷史書。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了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到二十世紀多位哲學家們的主張,包含他們所身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本身的經歷。這些哲學家們的主張都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用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科學。 在現代的社會,我們都習慣將哲學跟科學分開來,哲學就像是討論生命的意義、政治社群主義之類的學科,而跟描述實際物理化學現象的科學是完全的兩回事。但對於書中提到的哲學家們來說,在他們的時代,科學和哲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若是想要以他們的角度寫一篇科學史,通常都會長的有點像哲學史。
更有趣的是,書中不只提到千年前那些將科學視為哲學一環的古代人,書中同時還提到了近代的哲學家們,他們思索著何謂科學的定義、科學如何定義、甚至是科學證明為何根本不能算是證明?這些哲學家用不同於物理學家的角度看世界,兩邊的人在討論同樣的問題,思想上的衝突造成突破,讓兩邊的學科都能受惠於彼此而一起成長。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真的不恥為提倡哲學的媒體社群所出的書,內容對於沒有接觸過哲學的人來說絕對是當頭棒喝,但閱讀的先備成本卻非常低,作為哲學的入門讀物非常的適合。
讓我遇到這本書的場景,是委身在台東市區的《台東故事館》。這棟歷史建物歷經改造之後,現在是多功能的藝文基地,除了書店的部分,也有展售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及充滿木質風情的咖啡廳。書店中精選了許多一般大型書店不太擺在顯眼位置的文藝讀物,而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作家日常》是王聰威老師的散文雜記,目前作為聯合文學雜誌的總編輯,王老師在台灣文學界中佔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之前我看的台灣本土文學相關的書籍並不多,而這本散文集便帶我認識了一個之前從來不知道的世界。
書中提到多位在老師的職涯生命中出現的各大台灣文字工作者,其中本書的第一部份就是老師跟各個文學前輩們的提攜,就像是看著作品背後的秘辛那樣,寫出了許多文學家們私底下最有個性的那一面。也因為如此,這本書讓我想多認識台灣的文學界,從下個月開始,我會開始一個一月一本台灣文學的挑戰。
除了跟各位老師前輩們的互動,王老師在書中也收集了多篇簡短的隨筆,非常的貼近日常、甚至可以說是過度隨性。對於如此的文章收錄,王老師在後記中有提到,口語和隨性就是雜記與小說最大的差異,因此希望讀者不要以為王老師的其他著作就都是長這個樣子,這讓後記變得跟正文一樣精彩。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出國出差的飛機上。面對職業未來的不確定性跟感情問題的不順遂,我的精神狀況一直都在緊繃的狀態。就在這樣的氣氛下,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在飛機上淺淺的笑了。
那是第四篇章中的其中一個段落,描述王老師跟幾位朋友一起去聽五月天演唱會的場景,而這群朋友中有一位女孩,她非常喜歡五月天,喜歡了好多年了。而面對朋友的詢問,她脫口說出:「你難道不覺得,在人生被迫什麼都拋棄掉之後,居然發現了有一件事能夠堅持不變,實在很棒嗎?」
社會上好像一直將「堅持」視為不合適的美德,它雖然是體現人們價值認同的方式,但又常常被加諸冥頑不靈、食古不化等的負面意義,而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訴說了「堅持」對於人們自身的意義:因為堅持而得以保留所好、因為發現了自己的堅持而更認識自己、因為理解了堅持,而能用更明朗的態度去面對世界。
而這正是閱讀美好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能讓自己記住一輩子的文字,是不是藏在下一頁之中。
身為一個新任小書癡,本人對於閱讀的紀錄及內容的註記還不甚熟練,尤其是我大部份閱讀的書都來自圖書館,在上頭進行畫記是絕對大忌,另外也必須要在時限內歸還,因此或許本篇書單紀錄如有些許不正確,還請各位見諒。
這次趕在月底之前完成8月的書單,下次行有餘力或許可以來介紹一下口袋書店、閱讀筆記之類的,還請各位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