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國高中時期,是台灣流行樂壇的黃金盛世時期,幾乎每周都有新的唱片發行,那時的我也正處於偶像崇拜時期,只要歌手的主打歌有觸動到心弦,就會買張卡帶或CD支持,CD一張約300~350,有上學的時候,我每天包含早午餐的零用錢是100元,寧願早餐餓肚子不吃,午餐少吃些,也要想辦法省出錢去買張CD,還想著或許多年後,還有增值的可能,就在這幾年的期間,累積收藏了兩三百張的卡帶和CD。
現在回想起當時,真不知著了什麼魔,會對CD這麼執著,CD先被盜版打擊接著又在音樂數位化的浪潮中,逐漸被淘汰,除非是音響的高端玩家,可能還有需求,但在我這種一般人的眼中,有時看著這些用錢堆積出的青春回憶,心中不禁對年輕時的我吶喊:「我是在想什麼啊!」
那年代市區唱片行林立,可能比現在的便利商店更密集,歌手們的主要收入是賣唱片的版稅,當唱片賣了一定的數量,唱片公司便會為歌手舉辦演唱會,邀歌迷同樂,為了刺激唱片銷量,歌手們會全國巡回各地唱片行,舉辦簽唱會與歌迷近距離接觸,這些活動,我象徵性的參加過一次,那是唱片行的簽唱會,我到達時已擠滿歌迷,但對於我這種不太喜歡人多的人而言,實在不願意去人擠人,於是只遠觀歌手從保姆車走進唱片行的片刻,歌迷的尖叫聲此起彼落,彷彿眾星拱月般,站在遠處觀望的我,對於明星們這麼強大的氣場感到相當敬佩。
那時期多元學習的風氣不像現在這麼盛行,老媽望子成龍的心態,除了上學之外,就是被老媽要求去補習班補習,而我沒有說不的權利,我出生的那年是台灣出生率的顛峰時期,學生人數眾多,特別是補習裡,一間約二三十坪的教室,擠滿超過一百多位的學生,還只有一個小窗戶,一個冷氣空調,每次上課上到頭腦發昏,悶的不得了,國中時期成績是有提升,但高中時期,唸的科系真的不喜歡,成績越補越爛,在學校又因一些原因被霸凌,那時又不像現在這麼講求人權,也只能隱忍,高中的三年過的特別抑鬱,話雖如此,高中我明明過的不快樂,高三的那年的運動會,那時還沒有數位相機,我自己主動帶了相機和底片,想拍同學的照片當紀念回憶收藏著,沖洗一捲底片加照片要兩百多元,對當時的我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負擔。之後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忽然看到這些照片,心裡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忽然湧現,那段時光那些人,這到底有什麼事情值得我花錢洗照片來紀念的,我的腦袋是裝屎嗎?於是我把畢業紀念冊和照片通通丟了。我想當時的生活過的如此的暗淡無光,但當看到這些歌手們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或許就是藉由購買唱片的支持,也期許自己未來有一天,也有人能夠像我支持這些歌手般支持我,讓我能夠站在舞台上,成為美光燈的焦點,接受眾人的掌聲,直到有一天我去KTV唱歌,聽到了自己的歌聲,真是難聽到爆,了解到現實總是殘酷的。
人活到中年,很多事情的想法都和年輕時大不相同,譬如購物這件事,以前是只要喜歡的東西,經濟能力又負擔的起,就會購買,導致很多東西變的多而雜,像衣服、鞋子、包包、CD、還有扭蛋等等,但現在期望過著減法生活,期望東西少而精,所以很多年輕時認為的收藏,到了現在來看,確覺得成為了生活的負擔。與人交流也是如此,以前重視友情這件事,因自己很難和人熟識交流,所以沒什麼朋友,生活中難得遇到了談的來的人,會掏心掏肺,甚至會為了討好這位談的來的人,也讓自己去喜歡他喜歡的東西,剛開始真的可以創造出熱絡交流的友情,甚至會讓我認為,在這位朋友的友情價值排行裡,可以排行前幾位,但一段時間過後,可聊的話題不再新鮮,開始沒什麼話好講時,才發現不是我有多大的價值,而是我為了討好他,去研究他喜歡的東西,滿足了他愛聊天興趣,但當我無法滿足他愛聊天的興趣時,他隨時可以找到陪他聊天的人,而關於友情價值這件事,原來是我自做多情。
最近終於下定決心,開始清除這些年輕時的收藏,特別是這些CD,在清理的同時,發現很大一部份買來後跟本沒聽幾次,就放回架上積灰塵,真是搞不清楚當時為什麼購買,但藉由這些斷捨離的過程,我真心覺得物慾可以大幅降低,也能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於想要而非必要的購物行為,可以降低很多,而且清掉多餘的東西,空間感大了許多,心情還會變的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