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比起專業影評,更像流水帳雜記。
最近看的兩部片子都讓我喉嚨緊縮,莫名想起一句話:「不瘋魔,不成活。」,可能這篇主要是會想講《The 8 Show》吧,其實這類反烏托邦的影片我都很喜歡,尤其是在得到小陳的支持下,我們重看了《賭博默示錄》三部曲、《今際之國》(也是三季哈哈哈但他喜歡到自己看掉),我甚至可以再往回推薦好幾部。
如早年的《詐欺遊戲》,或T.O.P.演的《千王新世紀》,也許這兩部反烏托邦的程度確實大大降低,但和前面提到的幾部,鬥智鬥勇的色彩相差不離,Maybe有人會講《魷魚遊戲》,But it’s not my type。σ(^_^;)
好啦扯好遠(夠避雷了吧),ummm真的滿不錯的這部給大拇哥,雖然看它就如同在自虐一般,甚至看完我的頭還在痛,有些片子也的確是以拉入觀眾引起觀眾不適為目的,像《咒》、《藍色恐懼》也是,雖然我看的不算很多,但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只要有心能找到其中相似的規律,然後再期待有人引用這個規律,並且刻意扭轉這個規律。
之前看的一部也是很病態的一部韓國影集,開頭就故意用了「救貓理論」。{*註:在主角出場的時候,必須讓他做點什麼事,比如救一隻貓咪,這個舉動定義了主角的形象,同時也讓觀眾喜歡上了他,並且願意代入主角的視野繼續觀看。}
這部影集讓女主角做出一個選擇——在當下立刻殺死了一隻在路邊瀕死的車禍殘貓,但同時這卻也是意味著女主角所認為的解救,也在結尾call back她的選擇,她殺了男主角(男主角是連續殺人犯),而這恰恰說明她愛他、並且想解救他。
歐買尬我超愛的,不是愛這個變態,而是愛這個誤用之烘托。
好,幹,我扯很遠,可能是因為想試著不爆雷又好好描述這部影集,但我發現好困難。總之我是很偏好這一部劇的,決定這部劇走向的人跟我有一樣的意識形態(亂斷言),既不像魷魚遊戲大家全部都死光光啦好開心(我不知道啦我沒看完),的同時也保有好品質的殘酷。
而這個殘酷又是有拉高層次的,經過這樣的動作才會是實實在在觀影人的痛苦,很喜歡但也帶有著一絲厭煩,因為知道在這個節點導演完全棄觀眾的反應不顧(要用拍攝手法也讓我們感到痛苦與極為不適),不過這樣是成功的。撈幾個關鍵詞好了:「眼睛」、「買」、「階級」、「社會」。
「眼睛」是我們
「買」是發現和行為
「階級」是結構框架
「社會」是縮影
我在看劇的時候,看到喜歡的、別有風味的片子時,腦裡面會閃詞彙,只能說大多時候後面的劇情也會圍繞在你一開始所感受到的重要元素是什麼,你前面隱隱約約感受到什麼,在後面可能就會被大鳴大放。好拍謝其實這有一個很簡單的解釋,叫做「鋪陳」。
片子前半段的喜歡是幾乎每一幀都是一個明顯的隱喻,密集到成為一種享受,我喜歡哲學、政治、文學這三樣東西,而有些電影就是可以這麼優秀地恰好將這三者結合。
也許別人看會享受其中的不適感、未知感、血腥和衝突,但我一直審視前期的理想主義可行之處?中期爆發點是霍布斯假想那樣的世界嗎(六樓)?最後則是濃濃馬克思主義的味道(好好笑真的讓我開始思考「暴力革命之必要」)。
好想起來了,這是我覺得這部與《魷魚遊戲》相比,我為什麼覺得它更讓人刮目相看的點,甚至這是它的醍醐味。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仔細深深品嚼的,不是電影學系的學生就不仔細講了,畫幅比例4:3反而是現實,16:9是遊戲,這點就落入俗套地做得很好。(欸但我不知道我是隨便按印象對照的有錯可以糾正我⋯求糾正⋯。)
說回偏好問題,是因為聰明人如我所願其實從一開始到最後都站在左派的位置上,還有導演仍然選擇將人分為兩撥(有無限制的暴力與懦弱的善良之區別),所以我認為他的立場是和我接近的,他用他的作品表態一個「無政府狀態」是怎樣的。
這兩點是很重要的,儘管難敵現實,但也算力挽狂瀾的現實,才是我這種人願意相信且為之付出努力的現實,無論這個社會有多麼糟糕,我們希望知識是為「社會」而服務{*註:社會主義的社會、弱者平等的社會}、「人性本惡」不一定為真。
而且那個聰明人的真實職業也側面相襯證實導演的想法是怎樣的,我自己故作連結的啦,但如果這個藍色窗簾是真的,那這個導演自己平常一定也很多思考!而且不只侷限在同一個領域當中,(淺爆一個雷:所以那個角色才會嘶吼:「我只是裝作無所不知,但其實我什麼都不懂!!!」,根本就是愛思考的人瘋掉以後的箴言),很愛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