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這篇是幾年前發在ptt的存股觀念分享,現在整理一下,留在這。
我會細分存股與定存股的不同,
[一般存股]我不會計較每年的預期殖利率,著重在個股的未來性比重會較高。
[定存股]則是偏向個股市價嚴重被低估,每年又有如定存般的穩定利息收入,我個人的要求是穩定的利息收入必須至少是銀行定存的三倍以上,然後等待的是個股價值被市場認同提升到該有的水準,但個股的未來性要求可能就沒那麼高。
當然,如果能兼具未來性,穩定殖利率,然後市價又嚴重被低估,那就是極佳的長線投資標的了。
現在,就不再特別去細分存股與定存股了,用一般人的統稱,說[存股]就好了。
首先要先定義好,
什麼路線才是你心中的[存股路線]?
八成以上的人喊著要存股,卻在開始沒多久甚至還沒開始就擔心跑不掉?
不然就是說要存股結果資金卻一次梭哈,然後每天看價位波動擔心受怕,或是買沒幾次買沒幾張,看到有波動,幾毛價差就開始進進出出。
這是選股問題?還是大盤點位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開始的定義跟心理層面就沒有建立好的問題。
選的股票或別人推給你的股票再好,心理層面沒建立好,結果也只會是幾毛的來回而已。
每個人的存股定義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是選中了好股票以後就只買進不再賣出,
主要用意在每年的配息配股,幾檔股票抱到退休抱一輩子傳給下一代都有可能。
有些人可能是追了熱門股票結果套在相對高檔,然後硬凹不停損,就用存股的理由安慰自己,
[反正可以留著明年配股配息阿],
然後一直攤平,運氣好的,攤平成本終於等到一根大紅棒,平均賺到一兩毛的手續費就全出了,存股期就結束了。
更多是一直攤平,攤到沒錢還沒等到一根大紅棒,卻吃了n根黑棒的人。
我心中完美存股的定義是這樣:
[看好個股未來的成長性,在相對低檔市價被低估時,以不花手續費以外多餘的長線額外成本為前提,定期投入資金,等待題材或成長成真或價值回復時一次收割,等待的時間,有價]。
當我看好某一檔個股長線走勢,但是無法準確抓住題材或成長發動或價值回復的時間點,時間可能是幾個月後甚至幾年後,當然我也無法知道個股的絕對低點,我就會以存股的角度來切入:
第一步先用各種參考指標來判斷,目前點位是不是相對低點,最簡單的指標就是技術線圖,再多加一些過濾機制其實就夠了,例如可簡單預估的資產價值。
第二步檢驗我認為是存股最重要的內容,[等待的時間是否有價],這個價是否划算?最簡單的驗證方式就是預期未來幾年的可能殖利率,這部份可以參考個股過往幾年是否有穩定的配股配息政策,通常能維持個四年以上,4%有個銀行定存三倍以上我就能接受,那種超高配息的反而還要注意是否為一次性或刻意目的為之。
第三步設定好存股的週期頻率,每個人狀況不同,雖然判斷是相對低檔,但無法知道絕對低點,所以用定期定額的方式來平均低檔進場成本是最佳的。
第四步,是否有額外的加碼機制?例如每年領到股息時直接再投入,特殊情況發生時的單筆加碼機制。
第五步實際執行面,買進時不要有手續費以外的成本支出,因為有可能存股期會長達幾年,額外的融資利息絕對不划算,現在一堆人鼓吹的存ETF想法,這在我來看是不划算的,主要在ETF額外的長線內扣成本。
很多人很愛推薦臺灣50ETF存股,我從來都認為要存臺灣50乾脆就存台積電就好了,不用多花額外成本,雖然我不認同台積電目前的位階適合存。
常見的問題:
1.冷門股能不能存?
我過往幾次存股其實都是冷門股,每天成交量幾百張甚至不到百張的都有。
2.冷門股不好進出?
我過往幾次存股,最長有分批進了超過5年,但是出場只花了幾天甚至一天就倒光。因為存股時冷門,出場時通常是題材成真或成長成真被大幅報導的熱門時,出場不難。
3.大盤萬七時能不能存股?
當然可以存,只是還是會回到標的選擇的問題上,我認為存股還是要看個股本身位階,所以大盤位階不會是主要考慮因素,也因為我認為存股是看個股本身,ETF通常是集合體,所以這也是ETF不會是我存股標的的原因之二。
4.存股需不需要停損?
要看每個人對自己存股的定義,那種存一輩子的,當然是越跌越存。
就我自己來講,個股成長或題材已經確定幾乎無法成真或資產價值有異常大量減損時,存它的原因對我來說消失了,砍掉時再痛也要砍。
5.存股的出場機制?
相反的,若是個股的題材跟成長已幾乎實現,或是被低估的市價已幾近回復,那就是一次收割期也不遠了。
畢竟在我自己定義來說,存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等待收割,因為一旦進入收割期,通常也代表股價漲到某一個程度,殖利率已經跟不上來,可以預期未來已經無法維持一定%數,這種時候不收割的話,就不符合我存股基本殖利率要求的邏輯了。存股主要目的之二,也是等待期的殖利率可以直接取代銀行定存這個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