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25發佈於 2024/06/25

親愛的SeedYouth:

因為旻珊對於昨天文章的回應,讓我想要延續昨天分享的主題,多談一點我對於認真或用心的看法。

我猜你一定聽過「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以及「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兩句話,你認為這兩種說法有什麼差別呢?

前者先設定了朋友的標準,舉凡沒有達標的,都會被列為敵人,既然是敵人,就有隨之而來需要的防備。相反的,後者的說法則是先設定敵人的標準,沒有那麼可怕的,都可以成為朋友。

你猜從這兩種心態出發,哪種人會交到比較多的朋友呢?我想要把同樣的邏輯運用到「喜歡」和「不喜歡」的價值判斷。

我猜你一定看過許多勵志文章,鼓勵我們要去挖掘真我和天賦,也有許多人告訴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有無比的活力。問題來了,什麼才算是我們「喜歡」的事情呢?

我發現這裡出現一個陷阱,有太多、太多的人想的是「只要沒有喜歡,就是不喜歡」,換句話說,我們先設定了「喜歡」的標準,然後覺得只要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的,都被丟到「不喜歡」的類別,於是我們就容易停留在感慨找不到真愛的狀態。

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呢?換成「只要沒有不喜歡,就有可能喜歡」,你會不會覺得世界瞬間大了起來?我們要做的是,淘汰那些我們真的很討厭去做的事情,但面對那些不確定的、感受沒有那麼強烈的,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投入和嘗試的機會,然後才有能力去斷定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

我念大學的時候,需要到幼稚園實習,那時候的我,很清楚自己不會到幼稚園工作,我對接觸小孩也有些害怕(不過沒有到不喜歡的程度),但這些理由都沒有成為我不認真的藉口,我仍然認真地修習「幼兒教材教法」的課程、仍然每個禮拜都努力想著怎麼吸引孩子的注意。我選擇認真投入幼教實習,在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也找到我可以跟孩子相處的方式。

我曾到偏遠地區帶受暴婦女的團體,我很認真準備,但那個成果沒有辦法達到我期待的標準,所以我能夠無悔地說,我試過了,但我做得不好,我並沒有很享受這個經驗,所以後來我就不會再去帶同樣的活動。

我第一次帶讀書會的時候,我只知道我喜歡看書,但我並不知道要怎麼帶讀書會。我硬著頭皮去試,結果發現大家的反應都不錯,我也很享受跟大家一起討論的感覺,慢慢的,大家想到讀書會都想到我,意外成為我的專長之一,我也超開心的。

親愛的SeedYouth,邀請你用「只要沒有不喜歡,就有可能喜歡」重新來檢視你的生活,不知會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期待你的分享。


祝福你

我愛你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