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最近大家都非常關注奧運的賽程,在看到台灣選手們得牌時感到亢奮、在他們失落時感到心疼,也因他們在面對強敵之下,仍努力不懈並突破自我的精神而振奮激昂。然而運動員的表現除了平時的努力練習外,也會受到心理、身體狀態、比賽環境與身邊支持系統所影響,因此今天想粗淺的跟大家談一些與運動相關的心理學理論。

「輸贏是運動員生涯的常態,怎麼調適自己再重新來過,是最重要的」-小戴
失誤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事情,而在比賽中失誤可以成為運動員調整後續策略的依據,卻也可能成為運動員心中的懊悔與無形的壓力,而根據「壓力-表現曲線(Yerkes-Dodson定律)」,可以得知適度的緊張能夠幫助人們集中注意力與提升反應速度,然而過度的壓力則容易使我們感到焦慮、擔心與失神,使得後續表現下降,因此如何調適便顯得非常重要。
根據「壓力調適行為理論(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人們在碰到壓力時,會開始評估、選擇與嘗試可因應的策略,包括問題解決與情緒調適兩方面,運用積極的策略(如正向自我對話、同儕支持),便能有效調節並維持良好的運動表現,比如此次麟洋男雙比賽過程,他們對彼此的鼓勵與支持;不過若使用消極策略(如自我批判、逃避、退縮),則會更加挫敗並影響表現。

「我沒辦法決定我的成績如何,但我可以決定我在比賽中的樣子。」-李洋
我們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即便有可使用的策略,也預期到好的結果,卻不一定有足夠的勇氣嘗試,這部分則受到我們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所影響。自我效能感為我們對於完成任務或挑戰的能力的信心程度,受過去的經歷、替代經驗、身處的社會環境或自身性格等因素所塑造,高自我效能感會使運動員較不畏懼挫折和失敗,能夠享受比賽過程,並更勇於面對挑戰與堅持下去,甚至可能突破過去表現與展現自身潛能,一如游泳選手王冠閎和舉重選手方莞靈打破過去全國紀錄,以及鄭怡靜、林昀儒等桌球選手,與雷千瑩、湯智鈞等射箭選手在面對勁敵時,仍不放棄任何進攻機會的表現,都令觀眾們動容。因此除了實質能力之外,培養運動員調適挫敗的能力與提升自我效能感,也是平時訓練十分重要的一環。

「我感覺到全台灣的人民都在我身後支持我,我會帶著這份力量走到最後。」-林郁婷
雖然比賽是運動員需要獨自面對的戰役,但家人、伴侶、朋友或社會對他們的態度,亦會影響他們在場上的表現。就「社會支持理論(Social Support Theory)」而言,可以簡要的分成工具性(如金錢、實質的行動)與情感性(如關心、鼓勵)兩方面,這些支持有助於緩衝壓力事件對個體的負面影響,更能夠提升他們的應對能力與表現,而對於運動員而言,則是能夠較無後顧之憂的發揮自身的實力。因此,在網路媒體上為選手發聲和鼓舞,或有餘力的情況下至體育署網站贊助支持,都能夠成為支撐他們最有力的後盾。

「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不斷努力的人」-小戴
不僅是運動比賽,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許多的挫折、無力與失落,然而努力不懈並非忽視這些感受,不停地往前衝刺,而是能夠好好面對與處理這些挫敗的經驗,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狀態、需要、目標和方向之後,才有辦法將這些歷練成為日後轉變的契機與養分。最後,不僅是每位拼勁全力奮戰的運動員值得喝采,更無需道歉,而所有在各自生活中努力的你們也都值得被肯定。

FB:不正鯨心理師
IG:不正鯨心理師

#巴黎奧運 #台灣 #運動心理 #壓力調適 #自我效能 #社會支持 #不正經 #不正鯨 #心理諮商 #諮商 #台南諮商 #王郁盛心理師 #高郁婷心理師 #黃琳幀心理師 #曾奕樹心理師 #溫國靖實習心理師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