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含有「自我效能」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儀式化行為是一種重複性與固定性的動作,雖看似無用,但能幫助個體在高壓情境下提升自我控制力。本研究顯示,儀式化行為能透過象徵意義提升自我效能感與動機,並應用於運動與職場中。然而,過度依賴儀式可能帶來心理依賴性,需謹慎使用。
Thumbnail
設立目標後,常見的成就錯覺讓我們誤以為目標已部分完成,實際上卻未行動。應將重點從不可控的最終目標轉向每天可掌控的具體行為。透過行為追蹤,我們能更有效地達成理財或健康計劃。將大目標拆解為短期行動,如每日學習或運動,能減少焦慮並增強動力。專注於當下的行動,而非遠期目標,讓我們更有實際的進步感。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拖延症是我們大腦中理性決策者、即時滿足猴子與恐慌怪獸之間的鬥爭。這些角色影響我們的行為,使我們在面對有期限與無期限的任務時反應各異。為了掌控拖延,我們可使用微小目標、自設期限、辨識黑暗遊樂場的行為、理解情感觸發點等策略,學會與內心的「猴子」和平共處,逐步建立健康的行動模式。
Thumbnail
謝謝您的分享❤️
「讚美是美國人的日常」--這好像是眾所皆知的事。 但我第一次「被深刻地提醒」是在劉軒的podcast節目「劉軒的How to 人生學」中,有一集他與他的老婆談到他們搬去美國後…在美國所見所聞…不同的文化體驗與衝擊,其中之一就是「讚美」--走在路上也會有陌生人突然走過來讚美妳
Thumbnail
上一篇讀書筆記提到,健康的自我表達是自我療癒很重要的一環。 我記得前幾天聽鄧醫師和唐老師的訪談中,唐老師提到她去法國住在朋友家,有一次她說想自己出去走走,住家地址她記起來了,所以獨自出門沒有問題。結果,沒想到要回家時,發現那個住宅區的房子都長得一樣,她有點迷路,就在這個時候,天色漸漸暗下來,迎
在繁忙的生活中設定並實現目標常常面臨挑戰。我們可以透過將目標具體化、將長期目標分解成可操作的小步驟,並靈活調整時間安排,來自然地維持動力。設計合理的獎勵機制,利用多巴胺的作用,保持對目標的期待感和行動力。這樣不僅能減少壓力,還能有效推動我們在日常中持續前進,即便面對不可控的變數也能穩步達成長期目標。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在工作中、生活中感到疲憊和失去動力。這篇文章探討了身心低能量的情況,並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自我效能、工作中的成就感、睡眠和新挑戰等,幫助讀者更好地管理自我效能水準並提高活力。
Thumbnail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在悄悄偷走我們的能量,歡迎分享大家的能量守護秘訣!
avatar-avatar
Carry Kuo
看到這篇,想起我的碩士論文有部分也研究到心理賦能與任務績效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