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SeedYouth:
今天看到兩則新聞,對照出不同世代在愛情觀的差異。
一個是16歲女生奉子成婚跟18歲的男友結婚,剛開始常在臉書放閃,結果不到一個月,老公劈腿而決心離婚……根據兒福聯盟在21日公布的台灣兒少交友調查,小學五年級到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戀愛觀念受到偶像劇影響,為了討好對方,什麼都願意做,對於發生親密關係或當第三者,也覺得無所謂,其中有六成受訪對象,感情維持不到半年就結束,不喜歡就換下一個的觀念,在年輕世代漸成主流。
另一個對照組是90多歲的老太太,拄著助行器也要上法院訴請離婚,在婦女團體和媳婦的陪伴下召開記者會,說明自己在66年的婚姻裡受盡委屈、失去自由與尊嚴,甚至激動表示「生時,不當他的未亡人,死時,也不願入他家祠堂」的堅決意志。
婚姻到底是什麼?當兩個人打從心底相愛,婚姻就像蛋糕上再裹上的糖衣,為這一切美好錦上添花,當愛情走了,婚姻就成為牢籠,圈住彼此的,只剩下顏面與責任,兩人之間沒有火花,只剩火大。
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或選擇?
我回想自己父母的互動,幾乎沒有看過他們之間有什麼情感的交流,他們都很努力工作,彼此的對談往往是生活中必須彼此交待或討論的瑣事,例如要不要再添一碗飯?這個月的家庭代工作了多少?鄰居哪個人今天有來清償債務等,我沒有看過父親跟母親說「我愛你」,也沒有看過母親問過父親「你今天好不好?」。所以我以前總是很羨慕朋友的家庭,父母用過晚餐後,會繼續坐在餐桌邊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接著手牽著手到戶外散步。在這樣的家庭裡,彼此的情感是主角,不像我的原生家庭,電視才是主角。
我曾經問過母親,她想過要離婚嗎?特別是當母親晚年,多年來在婚姻裡的委屈求全,已經累積到怨氣沖天的程度,我總忍不住想,離婚會不會是她的解脫?母親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年輕時都沒有離了,現在還離婚做什麼?但她一定要活著,看我父親有什麼報應和下場。我看著她的眼睛,感受到她的認真,但也同時感到很深沉的悲哀,或許正因為如此,我不願意用全部的生命去愛一個人,因為我害怕到頭來,我也會用全部的生命去恨一個人,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愛情故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想,年輕世代對於另一半想換就換的率性和灑脫,會不會反而比較好呢?說真的,我好像也沒有辦法接受。
我想起曾經跟一些青少女談過話,看著她們稚嫩的臉龐,偏著頭數算著曾經交過的男朋友有多少,然後嘴巴說出二位數的數字,我差點掉下來的下巴,完全藏不住我的訝異與驚嚇,這些青少女倒比我看得開許多,還安慰我說:「老師,我不是最誇張的啦,還有人比我更多呢。」
關於怎樣才是最好的愛情?甚至愛情的保鮮期到底多久才合理?我想這些都是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我交過多少男友或女友,不是結婚後多久才離婚或不離婚比較厲害,而是我們在一段關係中,能否從中有所學習與發現。
沒有人是完美的,一旦看到對方的缺點就什麼都不要了,我們會錯失學習溝通協商和解決衝突的機會,但走向另外一個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的極端,一樣不是健康的關係,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我覺得跟職業的選擇也有點類似。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要換工作/換伴侶,請先確認在這個工作/這個伴侶身上,是不是還有我可以學習的功課,如果已經沒有可以成長的空間,如果帶來的傷害大於滋養,那的確就是改變的時機了。
親愛的SeedYouth,關係是雙向的付出與交流,好的關係可以共同成長,壞的關係則讓我們學會停損,不管是那一種狀況,都祝福你能更認識和喜歡自己。
祝福你
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