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創建個人系統的目的就是為筆記提供空間,讓它即使停留在系統的一個小角落,也有機會在未來,經過我們的細心琢磨,從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而筆記的組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我們認為第一次完成的筆記架構就是最好的,而不適時的調整他,這則筆記反而有可能會變成枯萎筆記。



🌟建立個人化的組織系統🌟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法和需求,因此筆記的組織系統也應該是高度個人化的。我認為《打造第二大腦》介紹的PARA方法(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非常實用,但最終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和優化。例如,我只在筆記系統中增加了領域(Areas),原本也有一些屬於任務(Projects)的筆記,但目前我對資訊(Resources)和檔案庫(Archives)的概念還沒有使用得很順手。


以下是一些建立個人化組織系統的建議:


-觀察使用習慣:注意你最常查找哪類筆記,最常用什麼方式查找。思考自己是喜歡新增連結還是將筆記列為喜愛。或者你是偏好使用Notion的toggle list,還是喜歡開啟新頁面的方式。

-定期反思調整:每隔一段時間,評估一下你的系統是否還適用,是否需要調整。我以前是利用年末來進行思考,但現在只要察覺到適合的時機,就會進行微調。

-系統保持簡單:不要創建過於複雜的系統,要確保你有時間維護它,而且可以輕鬆地進行撰寫。

-善用工具特性:充分利用你所使用的筆記軟件的特性,如標籤、連接、搜索等功能。



🌟靈活調整筆記的位置🌟


我們不應過於擔心將筆記放在「錯誤」的位置。我之前會煩惱是否將筆記放在錯誤的位置,或者它在這裡是否合適,會不會在別的地方更好。但反思後,組織筆記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當前的位置就是最佳位置。具有這樣的思維,可以讓我們更自由地組織筆記,不被固有的分類框架所限制。


我們可以在不同時間審視,並依照以下原則靈活調整筆記的位置:


-使用頻率:例如,頻繁使用的筆記可以放在首頁連結;較不常用的則確保可以找到即可。

-重要程度:某些筆記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重要或不那麼重要。

-新的連結:可能會發現原本看似不相關的筆記之間存在某種聯繫。

-分類調整:如果發現現有的分類方式不再適用,不要猶豫去創建新的類別或重組現有的類別。如果筆記和其他地方有更強的連結,也可以移動。有些筆記搬移或連結到另一個專案或領域,可能會發揮更大效用。



🌟關注編輯筆記的時機🌟


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更容易取用筆記,我們可以隨時留意編輯的各種時機:


-標題一致:我喜歡在筆記前方加上一個小分類,而且會盡量讓字數一致。我覺得這個小技巧可以讓我直覺地判斷筆記的用途。而且前面的四個字或六個字排列在一起,給我一種一致感,減輕了認知負擔。在之後運用筆記時,每次看到前面統一的四個字或六個字,我就感到非常滿足,並感謝當初建立筆記時的自己將主標題統一字數,這也讓我更喜歡運用這些筆記。

-內容連結:當兩則或以上的筆記放在一起時,要時刻注意是否有機會將它們集中到同一則筆記中,或者它們是否可能成為新筆記的啟發點。整合筆記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但當你把類似內容整合起來,就能發揮更大的效用。

-分享討論:關注你的筆記是否能幫助自己或他人解決問題。即使筆記並不完美,但通過分享和討論,你可能會創造出更適合的連結。



優化筆記系統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調整。通過審視和組織,我們可以確保筆記系統始終保持高效和有序。請記住,筆記系統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和創造,而不是成為我們的負擔。我的想法和資訊永遠不會達到完全井然有序的狀態,但我要確保我可以找到它們並讓它們發揮價值,這樣才可以為我們的思考和創造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和其他 12 人喜歡這篇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