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造成困擾的人類偏見是如何產生的呢?從大腦的預測理論分析,了解原理、才能更好的處理。

❏ 「預測編碼理論」解釋說,大腦不斷地調整對環境的預測,藉由降低誤差,來減少不確定性,維持系統的穩定。

▌說明

偏見是一種缺乏彈性的固定印象。

大腦理解世界時,會先設定一個初步的框架,這個認知的起點必然是不完整的,有著各種誤差和不足。正常來說,我們應該要透過不斷接收新資訊,來調整這個初始認知,讓它更接近事實。

而「偏見」的形成,可能是因為:

1. 缺少了調整的過程:讓錯誤的初始認知一直保持原樣

2. 在調整時往錯誤的方向發展:形成了更偏離事實的固定想法

▌例子

❏ 職業偏見的發展

-初始接觸:可能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驗、如吹牛的銷售人員

-確認偏誤:之後特別記得類似的負面經驗

-社群強化:在網路上看到其他人分享類似經驗

-形成偏見:「銷售人員都很愛吹牛」的固定印象

❏ 性別刻板印象

-起始階段:

  ◇接觸到玩具分類:「洋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

  ◇觀察到服裝顏色區分:「粉紅色是女生的顏色」

-環境強化:

  ◇大人的言語暗示:「男生不能哭」、「女生要文靜」

  ◇童書和卡通中的角色設定:英雄總是男性,公主需要被拯救

-認知固化:

  ◇開始主動拒絕「不符合性別」的玩具或活動

  ◇對打破性別框架的同儕產生排斥

❏ 世代偏見

-初始預測:看到幾個年輕人滑手機,形成「年輕人都沉迷手機」的初步印象

-強化過程:

  ◇選擇性注意:特別注意低頭族

  ◇忽略反例:忽視年長者也沉迷手機的現象

-固化為:「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事進取,整天玩手機」

❏ 地域偏見

-初始預測:聽說某地區治安不好

-強化過程:

  ◇媒體報導:負面新聞的過度關注

  ◇群體效應:周圍人的印證

-固化為:「那個地區的人都不可信」

❏ 外貌偏見

-初始預測:看到一個外表整潔的人表現專業

-強化過程:

  ◇第一印象效應:過度重視外表

  ◇光環效應:延伸到能力判斷

-固化為:「穿著光鮮的人一定很有能力」

❏ 教育程度偏見

-初始預測:遇到學歷高的人談吐不凡

-強化過程:

  ◇社會期待:預設高學歷者表現

  ◇標籤效應:用學歷評判能力

-固化為:「學歷代表一切」

▌結論

偏見可能來源於錯誤的調整,這其中,原始本能又推波助瀾,就變成原本演化的優勢產物,在現代社會中變得不受歡迎了。


馬克的生活隨手記
馬克的生活隨手記喜歡這篇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