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損失厭惡設定目標策略,是利用人性逃避損失的自然傾向,將視角從「想得到什麼」轉成「不想失去什麼」也許會更有動力。 ◢

#損失厭惡 #目標設定 #身份認同

🔺 利用損失厭惡管理目標

人們面對損失時感受比同等收益更強烈,這對設立目標有什麼啟發呢?

目標設定之後,會變成一個參考點;所有偏離參考點的行為都會被視作一種損失、引起厭惡的反應。為了避免這種損失厭惡,就會努力的接近這個參考點,這就是損失厭惡帶來的動力。

🔺 損失厭惡與身分認同

這是一種改變錨定點的方法。

把參考點設在現在,關注自己現在是什麼樣子、未來要成為那種人,會覺得要付出額外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太麻煩,放棄。

而定錨在目標上,那一切有害目標的行為,就會本能的排斥,做到自動自律。

比方說戒菸:

要從現在的老煙槍成為一個不抽菸的人,需要付出強大的自控和努力。

如果設定自己本來就是不抽菸的人,那所有不健康的行為都會被本能的排斥。

這是從改變身份的認同,類似的例子:

- 養生者:多運動、不亂吃,睡的好

- 理財達人:貨比三家、不亂花錢

- 文字創作者:無時無刻都在寫

注意事項:

- 不刻意,覺得「這就是我」

- 違背身份認同會產生不舒服感

- 維持身份認同反而變成自然行為

這似乎也呼應了《原子習慣》的身分認同方法來養成習慣。

🔺 範例與一些想法

+ 「獲得」轉成「失去」的視角

- 「存到1萬元」「不存錢就損失1萬元」。

- 「運動可以變健康」「不運動就失去健康」。

- 「學習可以加薪」「不學習就失去加薪機會」。

+ 「未來」轉成「現在」的視角

- 「老了會後悔」「抽一根菸就少活一天」。

- 「以後會胖」「現在多吃一口就胖100克」。

- 「將來會需要」「現在不學就少了複利」。

+「可有可無」轉成「必要選項」

- 「要不要存錢」「不存錢就等於虧錢」。

- 「要不要運動」「不運動就等於生病」。

- 「要不要學習」「不學習就等於變笨」。

+ 「額外付出」轉成「本來就該有」

- 「多花時間運動」「把失去的活力拿回來」。

- 「刻意存錢」「把屬於自己的錢找回來」。

- 「刻意去學習」「把應得的知識補回來」。

+ 「增加新習慣」轉成「回歸正常」

- 「開始健康飲食」「停止傷害自己的胃」。

- 「養成早睡」「停止透支明天的精力」。

- 「學會理財」「停止浪費錢的生活」。

+「個人選擇」轉成「對他人責任」

- 「要不要戒菸」「我的二手菸傷害了家人」。

- 「要不要存錢」「不存錢就讓家人失去保障」。

- 「要不要保持健康」「不健康就讓親人擔心」。

+「現在享樂」轉成「偷走未來」

- 「再躺一下」「偷走運動的時間」。

- 「買個小東西」「偷走退休金」。

- 「晚點再睡」「偷走明天的專注力」。

+「單次行為」轉成「習慣養成」

- 「偷懶一下」「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習慣」。

- 「多花一點點」「破壞理性消費的習慣」。

- 「今天不讀書」「打斷學習的節奏」。

【核心觀念轉換】

把「當下爽」變成「傷害未來」。

把「一次性」變成「破壞持續性」。

把「開始」變成「停止不好的事」。

把「個人事」變成「影響他人的事」。

把「做」變成「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

把「可能的好處」轉換成「確定的損失」。

把「遙遠的影響」轉換成「當下的代價」。

把「額外的選擇」轉換成「必要的投資」。

【可能的方法】

尋找「損失」的同意詞,比方說:

失去、減少、不見、被偷、掉了這類的詞,來替換、加強這種心理狀態;

這也是語言力量的一種體現

馬克的生活隨手記
馬克的生活隨手記喜歡這篇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