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を惜しみ何を恨みん元よりも この有様の定まれる身に
何惜何怨 溯本求原 天命注定 在此身中
陶晴賢有三個最有名的標籤:
1.逆臣
2.西國無雙
3.美男子
以下就是他的一生
【本傳】
陶晴賢,原名陶隆房(すえ たかふさ),1521年出生,幼名五郎,是周防國大內氏的重要家臣,世代擔任周防守護代之職。
陶家與大內氏有著深遠的淵源,同樣出自多多良家族,家紋均為象徵權勢與榮耀的「花菱」。
然而,歷史記載的陶晴賢,不僅以勇武善戰著稱,被譽為「西國無雙的名將」,也因叛變大內義隆而蒙上了叛逆的陰影。
英姿勃發的少年將才
陶晴賢年輕時便展現過人的才能與美貌,頗得主君大內義隆賞識。成年元服後,他取名為隆房。
1539年,其父病逝,陶隆房繼承家督之位,成為大內氏的支柱。
1541年,隆房參與吉田郡山城之戰,協助毛利元就擊退尼子氏的進攻。
此役中,大內義隆授權年僅20歲的隆房為大內軍的總大將,顯示對他的絕對信任。
翌年,陶隆房率軍反攻尼子氏根據地月山富田城,但戰役最終慘敗,損失慘重。
這場挫敗成為陶晴賢生涯中的重大轉折點,也使他與文治派重臣相良武任產生嫌隙。
命運翻轉與權力之爭
1545年,相良武任因出家離職,陶隆房重新崛起,並於1548年獲得從五位上的官位。
然而,義隆的寵臣相良武任復職後,雙方的矛盾再度激化。
1550年,隆房與內藤興盛密謀暗殺相良武任,卻遭義隆察覺,使他的地位急轉直下。
大內氏自室町時代以來雄踞西國,其祖先傳說源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琳聖太子。
至大內義興時代,家族勢力擴展至整個中國山地與北九州,甚至掌控京都的政局。
然而,義隆在1542年討伐尼子氏失敗後,開始沉迷於奢華生活,疏於治政。
他的寵臣相良武任擅權專斷,激起許多家臣的不滿,陶晴賢成為反對派的領袖。
叛變的正義與信念
1551年,陶晴賢聯合長門守護代內藤隆世與豐前守護代杉重矩,舉兵反叛大內義隆。
他親率3000兵從富田若山城出陣,與義隆的萬人軍對峙。義隆麾下士氣低迷,2000人倒戈,最終大敗。
走投無路的大內義隆在長門天寧寺自盡,陶晴賢擁立大內晴英(後改名大內義長)為新的大內氏主,並改名為陶晴賢,以示自立。
陶晴賢對義隆曾有深厚的忠誠,幼時便伴隨在其左右。他曾於出雲敗戰時親自掩護義隆撤退。
然而,他目睹義隆日益昏庸,深感國家命運堪憂,遂依循「天予不取,反受其禍」的信念,發動政變,試圖挽救家族與領地的頹勢。
嚴島之戰的殞命
在掌控大內家實權後,陶晴賢面臨的最大對手是逐漸崛起的毛利元就。毛利以替大內義隆復仇為名,拒絕承認陶晴賢的統治。
1555年,毛利元就在嚴島的有之浦築起宮尾城,誘使陶晴賢親率大軍出擊。
雖然在折敷畑合戰中取得小勝,但隨後陷入毛利精心設計的陷阱。
毛利元就僅以4000兵力,倚仗兒玉就方、乃美宗勝和小早川隆景的水軍優勢,夜襲陶軍。
風雨交加的夜晚,毛利軍潛渡至塔之岡,清晨突襲陶晴賢本陣。
小早川隆景軍從正面衝鋒,宮尾城守軍亦從後殺出,陶軍全線潰敗。
陶晴賢與大將三浦房清逃至大元浦,卻見波濤洶湧,舟船不在。
絕望之中,這位曾叱吒風雲的名將自刎身亡,時年僅35歲。
歷史評價與遺響
陶晴賢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他的叛變被視為大內氏滅亡的開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亦是忠義與野心交織的矛盾人物。
毛利元就後來成為西國霸主,而陶晴賢的故事則成為歷史長河中一個深具警示意義的篇章,如今再看陶晴賢最後的絕命詞,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會。
何を惜しみ何を恨みん元よりも この有様の定まれる身に
早就注定了的事 又有什麼可以惋惜或者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