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家庭對於涉及其中的人們,總是有許多複雜的情緒流動。本書引用多項研究數據指出,繼母更是難為。
本書作者溫絲黛馬汀博士在親身與一名帶有 2 個青春期女兒的男子結婚後,深陷繼親關係的漩渦中,也因此成為她撰寫這本以繼(父)母為核心的科普著作,告訴所有繼母們:你們並不孤單。
從小各種童話中雕刻的繼母形象,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潛意識:繼母們總是苛刻、冷酷無情、虐待繼子女。想想灰姑娘,想想白雪公主,以及無數其他故事,都讓人對繼母聞風喪膽。
為了向人們證明:「我並不是這種邪惡的壞巫婆。」許多繼母在一開始抱持希望,只要用愛來包容繼子女,總有一天可以獲得接納與認同。然而現實中,繼親家庭是三者關係的拉扯:父親、繼母、繼子女。
繼子女困擾著若接納繼母,是否是對生母的背叛?原本當個「單親家庭」,心裡或許還能暗抱期待,希望我的家能「破鏡重圓」,但繼母的到來,代表這個期待的幻滅。繼子女的失落、憤怒、忌妒(如父親的愛被繼母分食了),都讓繼母成為最好的怪罪箭靶。尤其是處在青春期左右的繼子女,面對管教問題,更是讓人手足無措。孩子們可以理直氣壯、大肆對外抱怨繼母是如何的「壞心」或「只偏心自己的孩子」,而獲得眾人理解;但若是繼母出言抱怨,人們只會回以「你不夠愛他們(繼子女)」、「你應該更努力去接納他們」等建議,讓已經努力許久的繼母們心力交瘁。物極必反的結果,許多繼母放棄與繼子女拉近關係,選擇相敬如賓或冷漠以待,最終迴圈反倒真的成為刻板印象中的「壞女巫」。
在這段關係中,父親時常缺席。或許是出於對孩子的虧欠心態,父親時常寵溺孩子,對於再婚妻子與孩子間的衝突採取逃避態度。若繼母嘗試想和自己先生談談繼子女的狀況(如故意忽視、被惡言相向等),常常被敷衍只是「想太多」,而讓繼母加重在這個家被孤立的無力感。對外,繼母的苦不為大眾所理解;對內,伴侶缺乏支援。可想而知,這段婚姻關係岌岌可危。
因此本書提醒,一個再婚家庭的動力學,必須讓伴侶關係的主導性,大於親子關係,也就是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這個家是一個新的開始。繼父母親要保有彼此相處的餘力,而不是只繞著孩子的需求轉。
此外,本書從童話、心理學、人類學、社會生物學、質化訪談等切角去討論家庭功能及繼親關係的運作,最終,是希望卸下套在繼母們身上的枷鎖:繼母也是人,那些憤怒、怨恨、嫉妒、心力交瘁的情緒,是面對這一團亂的家庭關係會有的正常狀況,而非拿來自責自己就是個壞繼母的標籤。若已盡力,停止努力也無妨。不求成為一個「完美」的繼母,問心無愧的「夠好」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