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つ者も 討たるる者も 諸ともに 如露亦如電 応作如是観
討伐者與被害者一樣 就像朝露電光 轉瞬即逝
【本傳】
大內義隆(1507年12月18日—1551年9月30日),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將、守護大名、公卿,也是周防國的在廳官人、大內氏第16代當主。他是第15代當主大內義興的嫡子,母親為義興正室東向殿(長門守護代內藤弘矩之女)。
義隆曾擔任周防、長門、石見、安藝、豐前、筑前等地的守護,並獲得從二位兵部卿兼大宰大弐兼侍從的官位。在他的統治下,大內家的領土達到全盛,文化事業亦蓬勃發展。
然而,他重用文治派的相良武任,導致武治派家臣陶隆房(後改名陶晴賢)不滿,最終引發叛亂,義隆被迫自盡。
早年與家督繼承
義隆幼名亀童丸(きどうまる),這是大內氏歷代當主沿用的幼名,象徵其嫡子地位自幼便已確立。少年時期,他被稱為「介殿樣」,展現了他作為繼承人的尊貴身份。
永正十七年(1520年),義隆已被正式立為家督繼承人。後來,他獲得室町幕府第10代將軍足利義稙授予偏諱,正式元服並改名為義隆。
大永二年(1522年),義隆隨父出征,並於大永四年(1524年)再度隨軍前往安芸國作戰,卻遭到毛利元就擊敗。此外,他還與山陰的尼子氏交戰。
享祿元年(1528年),大內義興去世,義隆以22歲之齡繼承家督。由於弟弟弘興早逝,加上重臣陶興房的輔佐,家督交替時未發生內亂。
北九州的征戰與擴張
義隆繼位後,立即展開北九州攻略。他與大友氏、少貳氏爭奪霸權,指派家臣杉興運、陶興房等人攻擊少貳家,成功掌控了明貿易的利權。然而,在與少貳家的戰爭中,杉興運遭到少貳重臣龍造寺家兼的反擊,大敗於田手畷之戰。
天文五年(1536年),義隆成功獲封大宰大弐,並在多久城之戰中擊敗少貳資元,徹底瓦解少貳家的勢力,奠定了大內家的北九州霸權。
擴張與月山富田城之戰
天文九年(1540年),尼子詮久入侵安芸,進攻大內氏附庸毛利元就的吉田郡山城。義隆派遣陶隆房率軍援助,成功擊退尼子軍,進而展開對尼子家的攻勢。
天文十一年(1542年),義隆親征出雲,進攻尼子氏的居城月山富田城,卻因國人眾倒戈而慘痛戰敗,養子大內晴持戰死。
沉迷文化與內部矛盾
戰敗後,義隆重用文治派的相良武任,導致武治派家臣不滿。他熱衷於文學、藝術與貿易,使山口成為「西日本的小京都」,並允許天主教傳教士沙勿略在山口傳教。
然而,他的施政方針加深了內部矛盾,武治派代表陶隆房漸生異心。天文十九年(1550年),關於陶隆房與內藤興盛密謀叛亂的傳聞四起,義隆一度戒備,但未採取果斷行動。
大寧寺之變與最終結局
天文二十年(1551年),陶隆房發動叛亂,義隆在下關築山館遭襲,倉促逃往長門的大寧寺。九月一日,在敵軍逼近之際,義隆選擇切腹自盡,終年45歲。此事被稱為「大寧寺之變」,標誌著大內家從全盛邁向衰落。
義隆死後,陶隆房迎大友氏的次子大友晴英為大內家主,改名大內義長。然而,大內氏自此逐步衰亡,勘合貿易也告終。
文化與歷史評價
義隆雖然在軍事上並未取得長期優勢,但他對文化的貢獻深遠。他熱愛和歌、連歌,並積極與京都文化人往來,主持出版朝鮮大藏經,並引進西方文化,使山口成為戰國時代的重要文化中心。
然而,他的文治政策也使家臣離心,最終導致內部矛盾加劇,成為家族衰亡的導火線。
值得一提的是,義隆的辭世詩後來果真應驗了,當初討伐他的陶晴賢,在四年後也成為被討伐之人,且同樣死於自盡,果真是報應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