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邏輯投資
發佈於討論區

本文分享自己近期投資的感悟,但也可能只是一時的想法,希望讀者理解,「邏輯投資」仍在尋找適合自己投資策略的階段,因此可能有些想法不甚成熟,但基於專欄分享的初衷,仍想提出來「野人獻曝」,提供讀者參考。


我們先從幾個常見的投資「痛點」開始思考,文末會分享「邏輯投資」自己如何處理這些痛點問題。



🚨痛點一:股票賣出後才發動行情


投資過程中有沒有機會遇到「主升段」,對投資報酬率影響很大,但何時資金會青睞你選定的族群或個股.其實非常難預測,結果就是我們很容易在「主升段」到來前主動離場(可能小賺或小賠),將資金轉換到其他我們更看好的標的,然後熟悉的劇情再度上演,彷彿我們自己被主力盯上一樣,當我們賣出後,股價才開始發動。



🚨痛點二:股價大漲後過早賣出


假設我們運氣很好地進入「主升段」,但到底會漲多久呢?相信讀者也都有過在賣出後,股價漲到自己懷疑人生的經驗,這一方面是心態問題,但我們也很想了解如何克服這個問題,關於這一點,讀者可以參考舊文「投資策略分享|飆股「五日線」操作策略」,這是作者常用的一套「不完美」操作策略。



🚨痛點三:大漲的買太少,虧損或小漲的買太多


這可能也是投資人共同的經驗,有的股票飆漲,但自己的持倉不多(可能跟風險偏高,市場估值偏高有關),但自己看好且重壓的標的卻像死魚一樣,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選股」,很難有完美的解法。



那麼「邏輯投資」自己如何處理這些「痛點」呢?


首先,我個人習慣將持股分為「定存」與「波段」兩個部分,差異在於持有的時間,不變的部分是「低基期」、「預期未來有機會成長」,關於定存成長股的論述,文章請見:投資策略思考|存股別「盲」存!比股價、殖利率跟成本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無法預測什麼產業或股票會「飆」,但資金會輪動,因此我們低檔布局的「定存」部位,在某些情況下就有機會迎來飆漲,例如去年的營建股、京城銀、順達等,當你將這些低檔布局的標的設定為「定存」的角色時,你就比較不容易因股價波動而進進出出,反而更有機會參與到這些股票的「高光時刻」。


至於「波段」的部位,因為心中有「定存」部位作為基石並有效降低投資組合波動,心態上你就更能夠在「波段」部位積極嘗試,不會急著賣出套現,自然也更有機會參與到它們的完整上漲行情。


至於買多買少的問題,我自己傾向以「期望值」(你要說目標報酬率也可以)來做判斷,例如一檔股票業績持續成長,看不到上限,對於未來發展相當樂觀,我就有可能將持股佔比拉到10%甚至20%,但一檔股票可能天花板是30%報酬,但勝在穩定的殖利率,那我的持股可能會配置到5-10%,也就是說我們儘量訓練自己在看好且天花板夠高的股票多押一點,如果自己的選股能力穩定,那麼長期來看報酬率會往「高標」前進。


值得思考的是,實際上市場資金也喜歡高成長、高報酬的標的,特別是多頭階段,所以當主力青睞時,股價就有機會大幅拉升,而你有配置足夠的資金參與行情,才能有效拉高報酬。


但要提醒,這只是一種投資取向,實際上你資金往保守方向配置,也未必會輸給大盤,當你的持股來到5-10檔時,只要產業有足夠分散,長期報酬率仍有機會接近大盤,但求安全,降低投資組合波動率的結果,報酬率自然會比較低一些,這是取捨,並非絕對。


最後我還是會建議讀者,股價漲多後,將資金往低基期的產業/個股布局,仍是相對安穩的策略,去年底我有提到自己將停利後的資金轉向傳產行業,希望增加自己投資組合的防禦度,或是逢低抄底我自己看好的股票,目前都收到不錯的成果,例如抄底的達麗、威宏-KY,股價都有明顯反彈。另外在討論區我也提過自己買入竹陞科技,看好未來台積電擴大導入其產品,目前看來成果也相當好,而這檔就是偏向波段的布局,基於「高期望值」、「高天花板」而積極建倉,目前來看是正確的決定。


當然這都是結果論,但投資經驗會幫助我們逐漸提煉出適合自己的操作方式與策略,也會對自己的行動更有信心,目前看起來有的決定是錯誤的,但幸好正確的決定幫了自己一大把,也期待今年接下來的操作能夠同樣順利。以上經驗分享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avatar-img
和其他 6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思潮行者-avatar-img
思潮行者
5 天前
9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