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滄海欲成塵,
王母花前別眾真;
千歲卻歸天上去,
一心珍重世間人。
【人物簡介】
戚逍遙,是冀州南宮縣人。父母都是心善之人,在鄉里間經常做善事,以積累陰德。
逍遙的父親是個教書先生,自然希望女兒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把《女誡》這本書交給年幼的逍遙閱讀。
沒想到逍遙卻推開《女誡》,有點嫌棄的說:「女兒不讀這個。」
父親以為女兒使小性子,就板起臉來教育她:「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妳現在不讀書,以後一定會後悔。」
逍遙淡定自若地回答:「那個只是平常人讀的。」
父親被氣笑了,問她:「不然你想讀什麼?」
逍遙走向書架,取下一本書,竟是《老子道德經》,說:「女兒就讀這個。」
原以為她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從此以後,她就開始了修道生涯。
逍遙成長到十多歲,適婚的年齡,但她因為長年修道,喜愛清靜淡泊,根本不想嫁人,幾番蹉跎與折騰,終於捱到二十多歲,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嫁給同縣的蒯潯。
她的公公、婆婆惡名在外,做人處事十分殘暴,常常用養蠶種田鬆懈懶惰作為理由責罰她。而逍遙從早到晚把齋戒潔身修行當事做,一點兒也不把日常生計放在心上,蒯潯也屢次責備她。
逍遙稟告公婆,請求把她送回父母家裡。回到父母家,她的父母也逼迫她。她終究認為自己不能做塵世的俗事,願意獨自住在小屋子裡修道,來幫助公婆。
蒯潯和公婆都懷疑她,就把她遺棄在距離蒯家不遠的空屋之中。而逍遙只憑香火清水過日子,進行絕食靜想。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她還作了一首歌:
笑看滄海欲成塵,王母花前別眾真。千歲卻歸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間人。
蒯家和他們的鄰里之人,常常會跑來窺伺逍遙,怕她真被餓死了,怎知偶爾會在晚上聽到逍遙室內有人說話的聲音,到天亮後卻只見逍遙獨自坐著,他們十分驚訝。結果,逍遙房裡有妖孽的謠言就傳了出去。
又過了三天,蒯家人早晨起來時,卻聽到空屋那邊傳來轟隆隆房屋破裂的聲音,像打雷一樣,就跑去看,只見到逍遙所穿的衣服和鞋子在室內,他們仰視天空,看見半天空中有雲霧鸞鳥和仙鶴,還有女子乘坐的帶帷幕的香車,色彩鮮明的儀仗羅列著,逍遙和眾仙都在雲霧中,清清楚楚地聽到她像眾人告別的話語。
蒯潯騎馬飛報逍遙的父母,逍遙的父母來到後還能見到逍遙升天的情景。城裡城外的人都跑來觀望,沒有人不驚異讚歎。
【相關史料】
《續仙傳》
戚逍遙,冀州南宮人也。父以教授自資。逍遙十餘歲,好道清淡,不為兒戲。父母亦好道,常行陰德。
父以《女誡》授逍遙,逍遙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經誦之。
年二十餘,適同邑蒯潯。舅姑酷,責之以蠶農怠情。而逍遙旦夕以齋潔修行為事,殊不以生計在心,蒯潯亦屢責之。
逍遙白舅姑,請返于父母。及父母家亦逼迫,終以不能為塵俗事,願獨居小室修道,以資舅姑。蒯潯及舅姑俱疑,乃棄之於室。
而逍遙但以香水為資,絕食靜想,自歌曰:“笑看滄海欲成塵,王母花前別眾真。千歲卻歸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間人。”蒯氏及鄰里悉以為妖。
夜聞室內有人語聲,及曉,見逍遙獨坐,亦不驚。
又三日晨起,舉家聞屋裂聲如雷,但見所服衣履在室內,仰視半天,有雲霧鸞鶴,復有仙樂香軿,彩仗羅列,逍遙與仙眾俱在雲中,歷歷聞分別言語。
蒯潯馳報逍遙父母,到猶見之。郭邑之人,咸奔觀望,無不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