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消費者以這樣的公式認同自己:我的存在=我所擁有和消費之物。
在《擁有還是存在?》中的這句話,放在亞洲社會中更明顯。擁有的「物」的數量,被用來廣義地衝量一個人的成功和社經地位。擁有的「物」的特質,被用來直接地標籤一個人的身份象徵。結果每個人都汲汲營營地逐物,賺來的錢又回到商家手中。
逃出倉鼠環進入「重存在狀態」的人,要麽難以被社會理解,要靠意志力堅持信念;要麽成為被偶像化的存在,成為被追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