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周秀英,約生於1835年,江蘇青浦白鶴塘灣(今上海青浦)人,清末上海小刀會起義的著名女首領。
她自幼習武,精於刀法,性格剛毅果敢,是清末農民起義中少見的女性領袖。她的生命雖短暫,卻如流星般劃過歷史的天空,留下了一段令人震撼的抗爭故事。
早年生活與抗糧起義
周秀英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周立春是當地的一名地保,家境雖不富裕,但父女二人皆以正直勇敢聞名鄉里。
周秀英自幼隨父習武,尤其擅長使用大刀,身手矯健,膽識過人。她的武藝不僅在村中廣為流傳,更在後來的抗爭中成為她領導起義的重要資本。
1852年,青浦地區連年歉收,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清廷卻不顧民情,強行追征已豁免的錢糧。
青浦知縣余龍光的橫征暴斂激起了民憤,周秀英與父親周立春毅然站出來,帶領青浦農民武裝抗糧。這場抗爭迅速蔓延,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同年9月,清軍多次進攻青浦,試圖鎮壓起義,但周秀英父女率領的義軍屢次擊退清軍的進攻。在著名的白鶴江一役中,周秀英身先士卒,手持大刀衝鋒陷陣,殺得清軍潰不成軍。
她的英勇表現贏得了鄉民的讚譽,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女中英雄周秀英,
大紅褲子小緊身,
手提大刀百廿斤,
塘灣橋上殺四門。
這首歌謠不僅描繪了她的英姿,更成為她傳奇一生的寫照。
嘉定起義與上海堅守
1853年春,太平軍攻下南京,全國各地的反清起義風起雲湧。周
秀英父女與嘉定南翔的農民秘密組織羅漢黨聯合,並得到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的支持,於同年8月初三(9月5日)發動嘉定起義,成功佔領嘉定。
隨後,起義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下上海、南匯、川沙、寶山、青浦等六座縣城,並改用太平天國年號,聲勢浩大。
然而,清廷並未坐視不理,迅速調動蘇、松兩地的駐軍進行反撲。農曆八月二十日(9月22日),青浦城陷,周立春力竭被俘,英勇就義。
父親的犧牲並未擊垮周秀英,她與羅漢黨的徐耀率領部分義軍撤至上海,繼續與清軍作戰。她被推舉為女將軍,成為小刀會的核心領袖之一。
在上海,周秀英與小刀會將士堅守縣城長達18個月,屢次擊退清軍的進攻。
1854年的一次戰鬥中,她率領200餘名義軍從城內衝出,大敗清軍,觀戰者無不驚嘆她的勇猛,稱其“辟易千人”。就連外國記者也對她的英勇表現讚嘆不已,稱她“與古希臘亞馬遜女將一樣勇猛果敢”。
孤軍奮戰與壯烈犧牲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起義軍的處境日益艱難。清軍勾結英、法侵略者,在上海城四周建築圍牆,切斷了義軍的糧草供應。義軍陷入斷糧困境,士氣逐漸低落。
1855年正月初一(2月17日),周秀英率部從上海城西門突圍,試圖殺出一條生路。
在突圍過程中,周秀英奮勇衝陣,手持大刀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據目擊者描述,她“立馬橫刀,力戰追兵”,展現出無畏的勇氣。
然而,敵眾我寡,義軍最終彈盡糧絕。關於周秀英的最終結局,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她突圍時戰馬被洋槍隊擊中,墜馬被俘,後被清軍凌遲處死,死時年僅19歲。
另一種說法是她奮戰至最後一刻,壯烈犧牲,屍體被清軍剝光示眾。
無論哪種說法,周秀英的結局都充滿了悲壯色彩。她的死不僅是個人的犧牲,更是那個時代無數抗爭者的縮影。她的英勇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後人敬仰的英雄。
死亡之謎與歷史評價
關於周秀英之死,歷史記載並不一致。有說法指她在突圍中被殺,屍體被清軍剝光示眾;也有說法指她被俘後遭凌遲處死,甚至被掏心活祭。
這些傳說雖然充滿戲劇性,但也反映了當時清軍對起義領袖的殘酷鎮壓。
值得注意的是,小刀會的女將並不止周秀英一人,她在突圍過程中可能與其他女將一同戰死。
清軍為了領取高額懸賞,每殺死一名女將都希望她是周秀英,這也導致了關於她死亡的多種版本。
據外國記者約翰·斯嘉茲的記載,當時清軍甚至濫殺無辜,將普通百姓的屍體充作起義領袖的首級領功。
因此,周秀英的真實死因或許永遠成謎,但她的英勇形象卻永遠銘刻在歷史中。
周秀英的故事不僅在歷史記載中流傳,也被後世的文學與藝術作品所傳頌。
1961年的電影《小刀會》便以她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勇敢無畏的女英雄。影片中,周秀英與小刀會領袖劉麗川並肩作戰,展現了她對抗清廷的堅定信念與無畏精神。周秀英不僅是戰場上的勇士,更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女子。她與潘啟祥的愛情故事為她的傳奇人生增添了一抹柔情。然而,面對大局,她選擇了犧牲個人情感,以起義事業為重。這種大義凜然的形象,使得周秀英成為後世敬仰的英雄。
周秀英的一生短暫而輝煌,她是清末農民起義中的一顆璀璨明星。她的勇敢與堅毅,不僅為那個動盪的時代增添了光彩,也為後人樹立了不屈不撓的榜樣。
儘管她的生命在19歲時戛然而止,但她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她是那個時代的女中豪傑,更是歷史長河中永不磨滅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