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這樣追劇了啦,推薦追公視主頻首播,每集後面會訪談真實生活中的社工、諮商師、精神科醫護等,很值得對照著感受。
│本篇影論重點│
◆從撕標籤到不得不依賴標籤,兩季間的微妙差異
◆與惡的「距離」是假議題?
◆亦森的「復仇」與羅譽的「未來」有何相似性
◆重要的對白交由配角道出是設定上的巧思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宣傳期間,導演林君陽曾說:「拍這個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掉標籤。我們沒有定義誰是惡、誰是善,想認同誰,由你來決定。」然而2025年第二季於公視首播後,在每集結束後緊接著訪談真實生活中的社工、諮商師、精神科醫護等,呈現他們對相關議題的觀點,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有時候會需要標籤,才知道能提供哪些適合的幫助*」從試圖撕標籤,到不得不依賴標籤,恰巧點出第二季與第一季的微妙差異。
為了維繫社會的「正常」運作,需要制度進行管理、資源分配,藉此保護「我們」─這個集體的想像,然而,制度的設計無法窮舉所有情境、無可避免地簡化個體差異,這樣的「必要之惡」,導出一個疑問:若這惡因「我們」而起,你我與惡之間還有所謂的距離嗎?
正因為必須「標籤」,才更該反思這些標籤會帶來什麼樣的分裂與犧牲:其一,是再度將特定個體從「我們」之中硬生生切分開來,形成對立;其二,是使人們在「我們」之中迷失,甚至無法辨識「自我」。
前者,以第二集中的羅譽一家為例。社會對「異常」的未知與恐懼,將這個家庭標籤化,迫使他們活在孤立之中。年幼的羅譽不知道怎麼求救、該向誰求救,他似乎別無選擇地走向可能的犯罪之路;更深層的是當事人對精神疾病「遺傳」的恐懼,往往比社會貼上的標籤更難撕除,如此內外夾擊,早已預判這個家庭的「社會性死亡」............全文未完,請至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4075,發現多元觀點。(感謝關鍵評論網邀稿)
好久沒這樣追劇了啦,推薦追公視主頻首播,每集後面會訪談真實生活中的社工、諮商師、精神科醫護等,很值得對照著感受。
│本篇影論重點│
◆從撕標籤到不得不依賴標籤,兩季間的微妙差異
◆與惡的「距離」是假議題?
◆亦森的「復仇」與羅譽的「未來」有何相似性
◆重要的對白交由配角道出是設定上的巧思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宣傳期間,導演林君陽曾說:「拍這個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掉標籤。我們沒有定義誰是惡、誰是善,想認同誰,由你來決定。」然而2025年第二季於公視首播後,在每集結束後緊接著訪談真實生活中的社工、諮商師、精神科醫護等,呈現他們對相關議題的觀點,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有時候會需要標籤,才知道能提供哪些適合的幫助*」從試圖撕標籤,到不得不依賴標籤,恰巧點出第二季與第一季的微妙差異。
為了維繫社會的「正常」運作,需要制度進行管理、資源分配,藉此保護「我們」─這個集體的想像,然而,制度的設計無法窮舉所有情境、無可避免地簡化個體差異,這樣的「必要之惡」,導出一個疑問:若這惡因「我們」而起,你我與惡之間還有所謂的距離嗎?
正因為必須「標籤」,才更該反思這些標籤會帶來什麼樣的分裂與犧牲:其一,是再度將特定個體從「我們」之中硬生生切分開來,形成對立;其二,是使人們在「我們」之中迷失,甚至無法辨識「自我」。
前者,以第二集中的羅譽一家為例。社會對「異常」的未知與恐懼,將這個家庭標籤化,迫使他們活在孤立之中。年幼的羅譽不知道怎麼求救、該向誰求救,他似乎別無選擇地走向可能的犯罪之路;更深層的是當事人對精神疾病「遺傳」的恐懼,往往比社會貼上的標籤更難撕除,如此內外夾擊,早已預判這個家庭的「社會性死亡」............全文未完,請至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4075,發現多元觀點。(感謝關鍵評論網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