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SeedYouth:
近來名人與藝人圈掀起一股冰桶熱潮,被點到名的人、想出名的人,紛紛準備各式各樣的道具,裝滿冰水,對著鏡頭,痛快往頭上一淋。接著,有人言詞懇切,提醒大家這個活動的初衷是關懷漸凍人,也有人在鏡頭前發抖尖叫,拼出最後一絲力氣,點名下一個要挑戰冰桶的人。今天甚至傳出一則媽媽玩很大的消息,一個母親竟朝自己的寶寶淋冰水,無視他的痛苦和無法表達意願的無助,簡直涉及虐待兒童。
之前國外也曾發起「It gets better」活動,就是名人對著攝影機,向多元性取向的人說出鼓勵的話,點燃他們對未來會越來越好的信心。然而這些關懷弱勢的活動,似乎都沒有像這次的冰桶挑戰,可以引發這麼多的關注和熱度,不管是曝光率或募款金額,都遠勝於過去的活動,這裡面有什麼玄機?
商業周刊針對這個現象,刊了一篇評論,內容大概是說,這一系列的冰桶自拍秀,滿足了大家的偷窺欲(看平時光鮮亮麗的人,淋了冰水後的狼狽模樣),也讓人產生連結(每個人接著點名誰,也能看出某種交情或人脈),
加上這個挑戰門檻不高,誰都可以輕易嘗試,再PO上網傳播,種種因素成就了病毒式行銷的成功。
親愛的SeedYouth,你怎麼看冰桶挑戰?你挑戰冰桶了嗎?還是這是名人和藝人才需要經營的舞台?
我覺得自己很難投入這個活動,一方面可能因為我個性中的「社會運動性」不強,我習慣默默做事情而不是搖旗吶喊;再者我的確有一點點覺得這樣的活動浪費水源,何不用含住冰棒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全身發抖的效果;最後許多完成冰桶挑戰後的發言,也讓我覺得模糊最初公益的焦點……這些因素,讓我不會積極去關注或轉貼誰又挑戰冰桶的消息。
那我為什麼還要聊這則時事?我比較想要探討的是一窩蜂的群體行為,那些被點到名的人,是真的也認同和想參與這個活動?還是因為礙於群眾壓力而不得不接招?就算這是一件好的事情,別人鼓譟我們要參與,我們就沒有拒絕的權利嗎?
我忍不住想,這個世界很容易會釋放一種,希望大家都一樣的訊息,而處於青少年階段的我們,其實也很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兩者交互作用之後,我們就越來越難區分,自己所做的選擇,到底是因為自己真的認同,還是因為我們不想要跟別人不同。
我仍肯定發起冰桶活動者的初衷,事實上,它原來的遊戲規則是說,要不你捐錢、要不你淋冰水,藉此讓被點名者,試著易地而處體驗「漸凍」的痛苦;然而發展到後來,這些人既淋冰水,也願捐款,就行銷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個成功的公益活動。
只是我的吹毛求疵,讓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從眾的行為,如果是往好的方向發展自然很好,但如果是相反呢?例如有人批評某個人事物,廣大的網友也就跟著批評,我們會不會在從眾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的判斷與責任呢?這是我今天想要邀請你想想看的問題。
祝福你
我愛你
親愛的SeedYouth:
近來名人與藝人圈掀起一股冰桶熱潮,被點到名的人、想出名的人,紛紛準備各式各樣的道具,裝滿冰水,對著鏡頭,痛快往頭上一淋。接著,有人言詞懇切,提醒大家這個活動的初衷是關懷漸凍人,也有人在鏡頭前發抖尖叫,拼出最後一絲力氣,點名下一個要挑戰冰桶的人。今天甚至傳出一則媽媽玩很大的消息,一個母親竟朝自己的寶寶淋冰水,無視他的痛苦和無法表達意願的無助,簡直涉及虐待兒童。
之前國外也曾發起「It gets better」活動,就是名人對著攝影機,向多元性取向的人說出鼓勵的話,點燃他們對未來會越來越好的信心。然而這些關懷弱勢的活動,似乎都沒有像這次的冰桶挑戰,可以引發這麼多的關注和熱度,不管是曝光率或募款金額,都遠勝於過去的活動,這裡面有什麼玄機?
商業周刊針對這個現象,刊了一篇評論,內容大概是說,這一系列的冰桶自拍秀,滿足了大家的偷窺欲(看平時光鮮亮麗的人,淋了冰水後的狼狽模樣),也讓人產生連結(每個人接著點名誰,也能看出某種交情或人脈),
加上這個挑戰門檻不高,誰都可以輕易嘗試,再PO上網傳播,種種因素成就了病毒式行銷的成功。
親愛的SeedYouth,你怎麼看冰桶挑戰?你挑戰冰桶了嗎?還是這是名人和藝人才需要經營的舞台?
我覺得自己很難投入這個活動,一方面可能因為我個性中的「社會運動性」不強,我習慣默默做事情而不是搖旗吶喊;再者我的確有一點點覺得這樣的活動浪費水源,何不用含住冰棒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全身發抖的效果;最後許多完成冰桶挑戰後的發言,也讓我覺得模糊最初公益的焦點……這些因素,讓我不會積極去關注或轉貼誰又挑戰冰桶的消息。
那我為什麼還要聊這則時事?我比較想要探討的是一窩蜂的群體行為,那些被點到名的人,是真的也認同和想參與這個活動?還是因為礙於群眾壓力而不得不接招?就算這是一件好的事情,別人鼓譟我們要參與,我們就沒有拒絕的權利嗎?
我忍不住想,這個世界很容易會釋放一種,希望大家都一樣的訊息,而處於青少年階段的我們,其實也很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兩者交互作用之後,我們就越來越難區分,自己所做的選擇,到底是因為自己真的認同,還是因為我們不想要跟別人不同。
我仍肯定發起冰桶活動者的初衷,事實上,它原來的遊戲規則是說,要不你捐錢、要不你淋冰水,藉此讓被點名者,試著易地而處體驗「漸凍」的痛苦;然而發展到後來,這些人既淋冰水,也願捐款,就行銷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個成功的公益活動。
只是我的吹毛求疵,讓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從眾的行為,如果是往好的方向發展自然很好,但如果是相反呢?例如有人批評某個人事物,廣大的網友也就跟著批評,我們會不會在從眾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的判斷與責任呢?這是我今天想要邀請你想想看的問題。
祝福你
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