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rogu的炬靈書室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想講點跟寫作無關的東西。


其實從我開始關注社會運動,到後來接受許多各異觀點與朋友影響下,變得更能關注整體社會與政治局勢的過程中,從來沒少聽過「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的句子。舉例來說,只要你情緒稍微機動一點,這個句子就會寫成「只要你生氣了,那跟對方有什麼兩樣」;或者我們在諷刺中國小粉紅時用了很嘲諷的字眼,那是「你嘲諷人家,那跟小粉紅有什麼兩樣」;也有一種只是在主張自己的觀點,結果也變成「你話講成這樣,那跟中國人有什麼兩樣」。


諸如此類。


「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看似是很有道理的說詞,因為在許多人眼裡,他們很習慣用一個「平等式感受」去理解他人的論述或對話情境。然而這裡有個問題在於,會使用這種句子的人,「通常從頭到尾都沒有實際參與、理解過對話或資訊產生的脈絡,只是先入為主地佔據在旁觀者的角度,強硬、固執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講得再簡單一點,「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實際上是盲目追求和平論述,而各打兩大板的用法。它不僅無助於對話參與者改變論述態度,反而會影響其中一方(或雙方)在表達觀點的正當性;只因為「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已經先入為主地把對話者們標上「不理性的標籤」,之後不論他們說什麼,旁人都會用「不理性」的眼光看待他們。


於是你就會發現,「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其實不是非常好的說法。它反映了使用這句話的人持有「私心」:既不希望看到衝突,也對衝突充滿鄙視;而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缺乏理解卻又愛說教。


如果還是聽不懂,那我們來想像一個情境:

你和兩名室友共租一間屋子。長期以來,你對A室友總是亂丟垃圾、不主動整理環境的行為很感冒。你每天都花不少時間在跟A溝通。直到有一天,你跟A為了這個問題起爭執。結果這時候,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你們之間衝突、也完全不了解事件起因的B室友,突然衝出來說「你這樣跟他吵架,那你跟A室友有什麼兩樣!」



會特別談這個,只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實在太習慣性使用「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然而,這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是製造更多問題、甚至給身處在問題核心的人添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在我面對「不理解的衝突」時,我習慣不要隨便公開表態;就算覺得很蠢很好笑,也是埋在心底默默講。大多時候,我會選擇等待對事件理解夠深的人出面表達他們的說法,而且也不只看一個,是看很多觀點後,才來決定我要用甚麼樣的態度來理解它。


我不會先入為主地批評「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這是因為我自知是「無知的旁觀者」。既然無知,那不論我說什麼,都是錯的,因為我根本不了解問題所在;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又怎麼可能說得出對現狀有幫助的話?這肯定是要等到我足夠了解事件脈絡,才有資格出聲的事。


想想看,如果今天輪到你是那個「不願被理解卻還要被人用這句話指教的人」,你心裡會舒服嗎?


「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其實也反映出,很多人都太過習慣性覺得「自己非得要說些什麼」。但實際上,人家根本「不需要你多說些什麼」,而是更期望「你如果願意,可以多了解些什麼」;畢竟比起理解有限的發言,搞懂狀況反而更有助於討論回歸正軌、解決問題。


然而現實是,人性的本能就是先入為主,因此實在難以避免脫口而出「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也正因為如此,有意識地克制自己不要在「不了解脈絡的狀況下」隨意指教,既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基本禮儀,也是修養課題。

霧隱財那 🥷-avatar-img
霧隱財那 🥷和其他 2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想講點跟寫作無關的東西。


其實從我開始關注社會運動,到後來接受許多各異觀點與朋友影響下,變得更能關注整體社會與政治局勢的過程中,從來沒少聽過「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的句子。舉例來說,只要你情緒稍微機動一點,這個句子就會寫成「只要你生氣了,那跟對方有什麼兩樣」;或者我們在諷刺中國小粉紅時用了很嘲諷的字眼,那是「你嘲諷人家,那跟小粉紅有什麼兩樣」;也有一種只是在主張自己的觀點,結果也變成「你話講成這樣,那跟中國人有什麼兩樣」。


諸如此類。


「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看似是很有道理的說詞,因為在許多人眼裡,他們很習慣用一個「平等式感受」去理解他人的論述或對話情境。然而這裡有個問題在於,會使用這種句子的人,「通常從頭到尾都沒有實際參與、理解過對話或資訊產生的脈絡,只是先入為主地佔據在旁觀者的角度,強硬、固執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講得再簡單一點,「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實際上是盲目追求和平論述,而各打兩大板的用法。它不僅無助於對話參與者改變論述態度,反而會影響其中一方(或雙方)在表達觀點的正當性;只因為「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已經先入為主地把對話者們標上「不理性的標籤」,之後不論他們說什麼,旁人都會用「不理性」的眼光看待他們。


於是你就會發現,「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其實不是非常好的說法。它反映了使用這句話的人持有「私心」:既不希望看到衝突,也對衝突充滿鄙視;而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缺乏理解卻又愛說教。


如果還是聽不懂,那我們來想像一個情境:

你和兩名室友共租一間屋子。長期以來,你對A室友總是亂丟垃圾、不主動整理環境的行為很感冒。你每天都花不少時間在跟A溝通。直到有一天,你跟A為了這個問題起爭執。結果這時候,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你們之間衝突、也完全不了解事件起因的B室友,突然衝出來說「你這樣跟他吵架,那你跟A室友有什麼兩樣!」



會特別談這個,只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實在太習慣性使用「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然而,這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是製造更多問題、甚至給身處在問題核心的人添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在我面對「不理解的衝突」時,我習慣不要隨便公開表態;就算覺得很蠢很好笑,也是埋在心底默默講。大多時候,我會選擇等待對事件理解夠深的人出面表達他們的說法,而且也不只看一個,是看很多觀點後,才來決定我要用甚麼樣的態度來理解它。


我不會先入為主地批評「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這是因為我自知是「無知的旁觀者」。既然無知,那不論我說什麼,都是錯的,因為我根本不了解問題所在;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又怎麼可能說得出對現狀有幫助的話?這肯定是要等到我足夠了解事件脈絡,才有資格出聲的事。


想想看,如果今天輪到你是那個「不願被理解卻還要被人用這句話指教的人」,你心裡會舒服嗎?


「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其實也反映出,很多人都太過習慣性覺得「自己非得要說些什麼」。但實際上,人家根本「不需要你多說些什麼」,而是更期望「你如果願意,可以多了解些什麼」;畢竟比起理解有限的發言,搞懂狀況反而更有助於討論回歸正軌、解決問題。


然而現實是,人性的本能就是先入為主,因此實在難以避免脫口而出「做了OOO,那跟XXX有什麼兩樣」──也正因為如此,有意識地克制自己不要在「不了解脈絡的狀況下」隨意指教,既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基本禮儀,也是修養課題。

霧隱財那 🥷-avatar-img
霧隱財那 🥷和其他 2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