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編
來自相談人T的相談需求,一開頭就點出自己想要離職,不過:「應該算是職涯規劃吧.......但當我打開履歷表要寫自己的經歷的時候,我不知道要寫什麼。」
接下來提到主因:「我入職時就沒有行銷主管了,也沒有人教我怎麼做,我只有被交待一些固定要做的事情(建檔寄公關書、新書分享會之類的),還有一份不知道幾年前的媒體聯絡資訊,一路摸索到現在。
因為是類型出版社,我沒有經手過什麼真的很暢銷的書(因為不是會出暢銷書的類型),看起來很厲害的活動大多都是靠作者的名氣,即使努力找KOL、TA媒體投放與宣傳,也沒有路徑證明是因為我做的行銷活動才促成銷售的,已經入職x年了我還是不敢說『我會行銷』。
當我出現離職想法時,我才驚覺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好像只在出版業成立,我不到三十歲但好像變得沒有競爭力了,我在做的事情好像任何一個會用網路的人都可以做...... 說真的繼續做下去也沒有不行,但如果再不離開,是不是就再也離不開了呢?」
其實,T的相談需求其實都讓我們很有共鳴,也都經歷過。即使是包含我在內的資深行銷,也不一定敢肯定說『我會行銷』。
這不是個別公司的問題,也不一定是T自身的問題,可能是出版業讓行銷能做的行銷方式,能掌握的感受回饋及數據,太少了。出版行銷受限預算限制、數據不足、產業整體思慮保守,因此讓行銷能做的有限,感受到的成就回饋也很有限。
我回應:「妳是否能在日常工作裡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就感?比如,因為妳找到了哪位KOL或媒體曝光,而讓書籍銷量增加(可觀察曝光後當日或隔日的博客來即時榜變化,或是業務提供的銷報)。或是哪本書因為妳的推薦,讓KOL及讀者也深受感動。」
不過更進一步的詢問T『具體的離職原因』,T說明:「想離職的具體原因,應該是很多令人無力的小事累積起來的,缺少成就感是其中之一。」
T形容,出版行銷就像是一個『中轉軸』,總是需要連結各方、等各方:想推深度文章,編輯檔期卻排不出來;想做影片、發文宣,要等確認、等回覆,反覆修改中錯過了最佳時機。
更多包含我們常提到的出版行銷遇到共同問題,如預算不足、通路競爭、能掌握的數據不足等都讓T感到越來越無力。
T說:「也明白這是整個產業架構的問題,不是公司或是我們不想改變,而是還沒辦法改變⋯⋯有時候反而有點羨慕獨立出版的同業,他們好像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企劃,但我們好像就被困在某種迴圈裡。」
T也補充沒有行銷主管這件事,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對的事情。時候真的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事才能幫助銷售的時候,還是蠻希望有一個主管可以一起討論。
法編回應:「產業萎縮是事實。讓出版行銷感到無力的不僅是侷限,也是資源匱乏。就像偏鄉或貧困家庭的小孩,即使認知到自己處於弱勢環境,卻也沒有辦法想像自己能如何改變現況。但你還相當年輕,時間是你最寶貴的籌碼。
書業是所有對『追求知識』抱有熱忱的人的夢想匯聚之地。相信你也不會是全然對此無感,盲目在此工作,而是也有自己的熱情和想像,不然也不會對現況感到茫然和苦惱。
無論出發或停留,需要記得的是:懷疑自己無效努力的時候,請留意自己背負了多少框架和條件。不要只用一種眼光和標準審視自己和他人。你永遠可以有新的開始。不一定會更好,但一定會有所改變。因為人生就是一連串不停的改變。現在就要得出你人生的結論,真的是太早了。」
H編也建議:「如果能把這幾年工作經驗檢視出自己感興趣,或做起來很過癮(進入心流經驗XD),或覺得很有充電的事情,整理出來,再看自己想去的職涯方向是什麼,能說得出一個對得起自己的好故事,就是一份好的履歷或自傳的開始。」
我則再次提醒:「以第一份工作來說,x年的歷練已經非常難得,也值得肯定。不過也想提醒,離職與會不會寫履歷,其實是兩件事。從比較務實的角度來看,有些問題也可能在未來的職場再次出現,或許可以趁現在多想一想:若再次遇到類似情況,自己會怎麼面對、怎麼應對。」
相談最後,T說:「我會再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也謝謝您們真心的回覆,這些問題困擾我許久,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這樣相談過後感覺思路清楚許多,整個人都更清爽了的感覺。」
圖說:
我推薦T三本書,分別是李惠貞的《成為自由人》與《成為企劃人》,還有陳夏民的《工作排毒》。
撰文:E編
來自相談人T的相談需求,一開頭就點出自己想要離職,不過:「應該算是職涯規劃吧.......但當我打開履歷表要寫自己的經歷的時候,我不知道要寫什麼。」
接下來提到主因:「我入職時就沒有行銷主管了,也沒有人教我怎麼做,我只有被交待一些固定要做的事情(建檔寄公關書、新書分享會之類的),還有一份不知道幾年前的媒體聯絡資訊,一路摸索到現在。
因為是類型出版社,我沒有經手過什麼真的很暢銷的書(因為不是會出暢銷書的類型),看起來很厲害的活動大多都是靠作者的名氣,即使努力找KOL、TA媒體投放與宣傳,也沒有路徑證明是因為我做的行銷活動才促成銷售的,已經入職x年了我還是不敢說『我會行銷』。
當我出現離職想法時,我才驚覺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好像只在出版業成立,我不到三十歲但好像變得沒有競爭力了,我在做的事情好像任何一個會用網路的人都可以做...... 說真的繼續做下去也沒有不行,但如果再不離開,是不是就再也離不開了呢?」
其實,T的相談需求其實都讓我們很有共鳴,也都經歷過。即使是包含我在內的資深行銷,也不一定敢肯定說『我會行銷』。
這不是個別公司的問題,也不一定是T自身的問題,可能是出版業讓行銷能做的行銷方式,能掌握的感受回饋及數據,太少了。出版行銷受限預算限制、數據不足、產業整體思慮保守,因此讓行銷能做的有限,感受到的成就回饋也很有限。
我回應:「妳是否能在日常工作裡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就感?比如,因為妳找到了哪位KOL或媒體曝光,而讓書籍銷量增加(可觀察曝光後當日或隔日的博客來即時榜變化,或是業務提供的銷報)。或是哪本書因為妳的推薦,讓KOL及讀者也深受感動。」
不過更進一步的詢問T『具體的離職原因』,T說明:「想離職的具體原因,應該是很多令人無力的小事累積起來的,缺少成就感是其中之一。」
T形容,出版行銷就像是一個『中轉軸』,總是需要連結各方、等各方:想推深度文章,編輯檔期卻排不出來;想做影片、發文宣,要等確認、等回覆,反覆修改中錯過了最佳時機。
更多包含我們常提到的出版行銷遇到共同問題,如預算不足、通路競爭、能掌握的數據不足等都讓T感到越來越無力。
T說:「也明白這是整個產業架構的問題,不是公司或是我們不想改變,而是還沒辦法改變⋯⋯有時候反而有點羨慕獨立出版的同業,他們好像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企劃,但我們好像就被困在某種迴圈裡。」
T也補充沒有行銷主管這件事,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對的事情。時候真的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事才能幫助銷售的時候,還是蠻希望有一個主管可以一起討論。
法編回應:「產業萎縮是事實。讓出版行銷感到無力的不僅是侷限,也是資源匱乏。就像偏鄉或貧困家庭的小孩,即使認知到自己處於弱勢環境,卻也沒有辦法想像自己能如何改變現況。但你還相當年輕,時間是你最寶貴的籌碼。
書業是所有對『追求知識』抱有熱忱的人的夢想匯聚之地。相信你也不會是全然對此無感,盲目在此工作,而是也有自己的熱情和想像,不然也不會對現況感到茫然和苦惱。
無論出發或停留,需要記得的是:懷疑自己無效努力的時候,請留意自己背負了多少框架和條件。不要只用一種眼光和標準審視自己和他人。你永遠可以有新的開始。不一定會更好,但一定會有所改變。因為人生就是一連串不停的改變。現在就要得出你人生的結論,真的是太早了。」
H編也建議:「如果能把這幾年工作經驗檢視出自己感興趣,或做起來很過癮(進入心流經驗XD),或覺得很有充電的事情,整理出來,再看自己想去的職涯方向是什麼,能說得出一個對得起自己的好故事,就是一份好的履歷或自傳的開始。」
我則再次提醒:「以第一份工作來說,x年的歷練已經非常難得,也值得肯定。不過也想提醒,離職與會不會寫履歷,其實是兩件事。從比較務實的角度來看,有些問題也可能在未來的職場再次出現,或許可以趁現在多想一想:若再次遇到類似情況,自己會怎麼面對、怎麼應對。」
相談最後,T說:「我會再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也謝謝您們真心的回覆,這些問題困擾我許久,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這樣相談過後感覺思路清楚許多,整個人都更清爽了的感覺。」
圖說:
我推薦T三本書,分別是李惠貞的《成為自由人》與《成為企劃人》,還有陳夏民的《工作排毒》。